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漢書》中說“民以食為天”,甚至古代中國把國家政權稱為“九鼎”,治理國家叫做“調鼎”,最高行政長官名之“宰相”……“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2017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孔子學院總部為大家呈現了三大飲食主題的活動:“飯就是家”、“飲食即藝術”和“醫食同源”。從10月11日到15日,連續5天,用主題演講、視頻介紹、圖書推薦、互動活動等,全方位展示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熱帶和亞熱帶的氣候,有平原、山丘、沙漠、草原和熱帶雨林。每一個地方的食材、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都跟地貌和氣候密切相關,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獨創性和差異性。……讓我們從中國飲食與中國人的情感、飲食與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飲食與中國人的養生意識娓娓道來。”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到了南宋時期,北甜南鹹的格局形成。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 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是公認的中國飲食文化高峰,除此之外,別忘了還有數不清的各地特色美食!每一道菜裡都是情感:飯就是家。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烹飪過程猶如藝術創作。自古至今,中國藝術作品中有豐富的飲食主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刻紋上就有宴飲圖。秦漢以來,漢代畫像石(磚)、六朝乃至唐宋的墓室壁畫都有對庖廚、飲宴場景的大量描寫。南宋之後的文人畫追求遠離世俗,描繪山水間飲酒、品茶與茹素的情景。當今藝術家如李津追求用傳統的水墨技法表達在一個消費社會中的飲食之樂。藝術是為思想而進行的烹飪。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是滲透著養生觀的:飲食不僅是解決飢渴,而且也有平衡體內陰陽、益氣、行五行之說的健康之理。中國飲食講究五味(酸苦甘辛鹹)與四性(溫熱寒涼), 這不是去定義一道菜的溫度或食材,而是描述天地間每一物與人體的相關作用。一位好的廚師需深諳養生之道,方能烹出佳餚。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以食為天,以天為食”活動現場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活動現場,拉麵表演和互動活動

當地時間10月12日下午,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老師應邀與大家分享了“中國繪畫中的飲食”主題講座,從廟堂饗宴、文人雅集,到民間煙火……給世界讀者帶去一場“盤中餐”的“視覺盛宴”。在唇齒開合的視覺與聯想中,體會傳統中國的文明、思想、歷史與故事……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孔子學院國際文化顧問王競女士和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老師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衛靈公與夫人對坐,夫人說門外經過的是伯玉,守禮賢臣。衛靈公開玩笑說不是,夫人斟酒祝賀:“以前我以為衛國只有一個伯玉,現在又多了一個有德有禮的賢臣,此國家之福也!”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局部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友人謝安等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流觴曲水,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就是著名的《蘭亭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元·趙孟頫(傳)《蘭亭修禊圖》局部

畫面上下各繪一排賓客,身穿彩色袍服,跽坐席上,宴飲作樂,觀看百戲(雜技)。面前席上,有硃色的、盛有菜餚酒水的盤、碗、杯、盞等。藝人在表演擊鼓、敲鑼、踏盤、吹火、執節等,我們彷彿穿越到漢代,能聽到現場的音樂、掌聲與讚歎。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東漢·打虎亭漢墓壁畫《宴飲百戲圖》局部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中信美術館館長曾孜榮老師在講座中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孔子學院總部高級顧問米歇爾·阿克曼先生現場註釋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現場電子屏幕輪番播放中國繪畫中的宴飲局部

除講座外,曾孜榮老師還連續三天中午在書展現場進行飲食書法演繹,用傳統筆墨書寫中國飲食關鍵詞,供喜愛中國文化的讀者收藏。

飲食即藝術——從盤中餐到視覺盛宴

中信美術館致力於藝術生活普及與美學通識教育,以主題策劃與內容、故事資源為驅動,聚焦於“紙上展覽”、“移動展覽”、“迷你展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