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瞭解歷史並不是為了復仇,但忘掉歷史卻是背叛。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3月11日,南京明孝陵發生了一名男子身穿滿服、頭留金錢鼠尾辮,主動攻擊遊客並和遊客發生肢體衝突,最後被人剪掉髮辮的事情。

後經網友曝光,該男子名叫張圓圓,25歲,漢族,原藉重慶,現已移民加拿大。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剃髮本是滿族人的風俗。清軍入關後,強制規定所有漢族男子都必須按統一發式剃髮留辮,這一發型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金錢鼠尾”。

為什麼要統一剃髮呢?清朝統治者認為,漢人只有剃髮梳辮,改從滿俗,才是真心歸順,所以清軍一入關,即連下剃髮令。

清軍所到之處,嚴格規定十天之內必須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但這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做法遭到漢族各階層的強烈反對,即使在朝的漢族官吏剃髮的也寥寥無幾。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多爾袞見時機還不成熟,只好收回成命:“予前因歸順之民五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可見,多爾袞要求剃髮的本意,就是要“別順逆”,看漢人是否真正歸降。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清軍下南京,攻破蘇杭,清廷認為大局已定,又重申剃髮令:“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地方官若表示異議,則“殺無赦”。當時執行的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對於違反剃髮命令的漢族人,直接給以最為嚴厲的懲處。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清朝不同時期的髮式標準

傳統的儒家文化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剃髮是不孝的表現。滿清的這種剃髮令,顯然是要從文化根本上否定傳統的儒家文化,從心理上羞辱漢族士大夫和百姓,因而激起漢族各階層,尤其是江南百姓的大規模武裝抗清鬥爭。

江蘇的常州、無錫、宜興、江陰、崑山,浙江的紹興、嘉興等地都是其中的突出者,尤以江陰、嘉定人民的反剃髮鬥爭最為激烈。

順治二年六月,清廷委派方亨出任江陰知縣,強迫剃髮。生員許用等人在孔廟明倫堂集會,堅決反對剃髮。剃髮的消息不脛而走,老百姓也群情激奮。城內全體市民罷市,齊呼“頭可斷,發決不可剃!”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他們殺掉方亨,推舉陳名遇、閻應元指揮作戰。從閏六月初一至八月二十一共八十一日,江陰士民擊退大批清軍的多次進攻及誘降陰謀,打死三王、十八將及數萬清軍。清軍攻下江陰後,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屠城三日,被殺者達十七萬人,倖存者只有幾十人。

嘉定百姓因清政府的剃髮政策也發動了武裝起義。在鄉紳黃淳耀、侯峒曾的激勵下,嘉定百姓在外無援兵、內無糧餉的情況下決定誓與此城共存亡。

清軍得知後,派吳淞總兵李成棟率兵來攻。七月初四日,因連下大雨,土築城牆傾毀,城被攻破,黃淳耀自縊身亡,侯峒曾遇難,李成棟竟殘忍地下令三次屠城,“兵丁遂得肆其殺戮,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清兵所殺的百姓不計其數,“其懸樑者、投井者、斷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藉,彌望皆是,亦不下數千人”,非常慘烈,史稱“嘉定三屠”。

此後,清廷仍然嚴厲推行剃髮令。順治十年,刑部抓獲兩個沒有剃髮的戲子,順治帝得知後,立即下旨:“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準與留法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命刑部審明處斬。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可以說,完全是由於清廷的野蠻高壓,漢族人才被迫接受剃髮。但它留心漢人心中的屈辱感,卻永遠無法洗刷。

據傳,此後士人下葬,便以書覆面,以示無臉見祖先之意。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要求漢族人恢復舊有衣冠之制,包括強行剪掉髮辮。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因此而被剪掉辮子。

而在此時,已經被奴役了幾百年的老百姓,早已不知華夏衣冠為何物,反倒是把滿清強迫之下形成金錢鼠尾,當成了文化遺產,被剪之後,如喪考妣。真是令人感慨,歷史真是一個最好的魔術師。

頭上的辮子好剪,心中的辮子難除

瞭解歷史並不是為了復仇,但忘掉歷史卻是背叛。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清朝滅亡百餘之後,張圓圓居然還會主動蓄辮,並且跑到明孝陵那裡示威、挑釁。這種行跡其實和前幾日在南京發生的精日叫囂,沒有本質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