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一生中是如何修身的?

只為尋找那瞬間的快樂

少年時,曾國藩並不是聰明的孩子。

一篇課文,別的孩子讀兩遍就背下來了,他讀幾十遍還是磕磕巴巴的背不下來。但是,這個笨小孩就靠一手絕活,在28歲那年考中進士。

他的讀書方法很簡單:下笨功夫死磕。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就靠著一股韌勁,把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慢慢讀熟、讀透,日積月累才學與日俱增。

人生的路其實很簡單:認準一個目標,持之以恆的做下去,終究會有回報。

一天一月一年,你所走過的每一個臺階、翻過的每一座山頭、跨過的每一條河流,歲月都不會辜負。

1838年,曾國藩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他的仕途生涯。

剛到北京的時候,曾國藩每天喝喝酒、看看戲、下下棋,反正什麼都幹,就是不讀書。而且他脾氣也不好,經常跟別人吵架,問候人家的母親和祖宗。

但是曾國藩認識到錯誤以後,給自己立下了終生修行計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刻苦修行,成為聖賢。

他的修行計劃主要是:寫日記。

從1842年開始,曾國藩每天睡覺前都要反思當天的得失,這個習慣他堅持了一輩子。在他去世前4天還在日記中反省:

“餘精神散漫已久,凡應該了結之事,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

為什麼我們成不了曾國藩?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自己當作一杆利器,

專心、長久的打磨。

1852年,太平軍縱橫湖廣,在家丁憂的曾國藩就和湖南巡撫張亮基一起,拉起來一支軍隊——湘軍。

曾國藩不是一出手就成為戰神的,他的敗績能數出一籮筐。

1855年,石達開敗湘軍水師於湖口,曾國藩的座船被俘虜,會議記錄等文件全部丟失。曾國藩怒氣沖天,高唱著“雪花飄飄、北風蕭蕭”衝向敵軍,打算壯烈殉國。

幸好,又被拉回來了。

1856年,曾國藩坐鎮南昌。他的老朋友石達開又一次來跟他“親密會談”,不過沒有茶杯,刀槍大炮管夠。

眼看曾國藩真的要壯烈犧牲了,幸虧彭玉麟千里回援,才解了南昌之圍。

曾國藩從來都不是威風凜凜的戰神,他經常狼狽的有如喪家之犬。那為什麼他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原因只有四個字:屢敗屢戰。

失敗只會嚇倒懦弱的人,真正的戰士,應該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要跟你繼續戰鬥到底。

為什麼我們成不了曾國藩,就是因為沒有不死不休的勇氣和意志。

曾國藩的一生,沒有任何浪漫:少年天才、神威蓋世、揮斥方遒,統統與他無緣。

他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只是個農民的兒子,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在階級固化的年代,殺出一條血路。

他用一生的身體力行告訴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努力成就偉大。”

著名學者張宏傑說:“自古聖賢可佩但不可學,唯有曾國藩可佩亦可學。”

在面對現實的挫折、平凡的天賦,而又不甘於就此沉淪時,我們需要學習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