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過陳安之成功學的人都變得神經兮兮的,聽了劉一秒的培訓後企業都做倒掉,這是什麼原因呢?

末尾條

在培訓界有一個比較出名的詞語,叫做

感覺有效。意思就是聽起來很對,很美妙,但是在過後似乎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就是感覺有效的意思。

而且感覺有效其實有一個陷阱,就是如果你沒有做好,那麼一切都是你的問題,其根源在你自己,而非你接受的培訓。培訓本身是有效的,但是就是你沒有做好。

這是不是聽起來似乎也很有邏輯?小時候老師經常對你說的話就是如此吧?

確實內因是推動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培訓界其實還有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掌握,那麼就是老師沒有指導好。

當然題目有效誇大的成分,也並非聽過劉一秒的培訓企業都做倒了,這個問題其實分兩個層面看。

劉的培訓本身

對於思八達的培訓其實網上很多文章都做過分析,也有比較著名的雜誌做過深度解讀,最後的結論就是上文所提的感覺有效。但是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企業家去聽呢?


這與思八達的定位還是有很大關係的。其開始的運作是當時營銷界比較著名的一個人物幫助其運作,但是其設計的方案本身就缺乏落地的系統,也導致思八達的系統先天不足。

而且其定位於中小企業家,在國內更多的中小企業都是家族企業,有些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有些正是家裡第二代接班,等等,有很多的困擾。

這個時候思八達應運而生,針對的問題都是這些企業遇到的問題,與其說是他們的問題,不如說是企業的普遍問題。

這一下子就觸碰到企業家的內心。

但是由於思八達系統本身是缺乏運營層面的落地系統以及劉一秒本身的綜合能力受限,所以根本不可能就企業的問題進行解決。

也就導致聽課後的企業如果執行起來,可能越來越亂

企業家本身的反思

正如現在知識付費針對的是中產階級的焦慮一樣,劉的培訓正是販賣給中小企業家的一場焦慮盛宴。

周圍的企業都來了,你不來聽,那麼你會焦慮。這其實是組織行為學中的群體壓力。

其實,這也反映出企業家們在苦苦尋求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來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但是這是一個綜合的問題,而非一場培訓可以解決。

如果說這本身與企業家本身有關,也無可厚非,因為老師們也不可能保證每一個孩子都上清華,努力還是自己才行。

但是目前來看,得到歷史證明的以及被很多企業驗證的就是《精益的傳說》中所提到的精益管理。例如,豐田,丹納赫,GE,西門子等,國內的海爾,格力,美的等都採取了精益管理的方式。

精益管理其實本身,即可以應用在大型企業,也可以應用在小型企業,甚至是服務業,等等其他行業上。

簡單說精益所提倡的是消除浪費,優化運營,人才育成,注重激勵,同時在戰略的執行上都有給予方法指導。這一切都是有落地方法指導的,而非是簡單的培訓層面,這就保證了企業不僅可以在接受新知識方面有輸入,也保證了執行落地方面也是可以完成的。

所以企業家們的反思在於拓展認知,以選取適合企業發展的方法,從而保證企業的良好運營,而非江湖術士的一面之詞。


職場的傳說

答案:因為他們都屬於一類培訓,這類培訓的特點是“讓你哭讓你叫,培訓完了感覺很好,但是啥也學不到”!他們是精神型的培訓,而非“實際問題解決型”的培訓。


培訓主要有三類:

1、精神導師型:

就是陳安之,劉一秒這類,只講道理講潛能講激發講成功,讓你激動讓你拼搏,通常都是以開大課的形式出現,臺下幾千人,臺上站著一個“神”!通常“神”都是激情四射!


2、大學教授型:

就是郎鹹平,易中天這類,按照自己研究的學問進行講課,讓你學員有所學習,通常也是以開大課的形式出現,臺下幾百人,臺上一個教授!通常教授都是旁徵博引!


3、引導培訓型:

就是穿牆學院道師這類,通常都要把學員的面臨的問題和實際的需求研究很久,然後進行推動引導式的授課,通常也是以開小課(不超過24人,每組6人)的形式出現,臺下24人,臺上培訓師!通常培訓師都是引導學員思考,討論、分享、最後總結解決方案!


如果你有激情,但面臨的是企業實際問題的解決,卻去找精神導師型的老師上課,對你解決問題的用處不大!



穿牆學院

看了很多前輩回覆 各有說辭,我也說說個人看法,俗話說百貨中百客,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很多人稱陳安之 劉一秒為老師 我覺得有些過了 他們充其量是個講師而已,他們雖然有傳道受業之舉,但是所講述的內容一定是解惑麼?培訓行業 重點在培訓而不是解惑,每一個企業,每一家公司都有其不一樣的企業文化內部環境,人員關係,或者產品結構。很多類似的企業看似有共同的問題,但是根據公司領導人性格為人處世等方面不同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 細化的講任何一家企業都沒有相同的病,而陳 劉的理論和課程就像一個處方藥一樣,綜合方面看非常符合各個企業的症狀。但是細化方面並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完美,而又根據各個企業管理層的對於課程的理解,執行中的一些誤差,所以 很多企業應用課程裡的東西並不能有一個很好的效果。

另外:這種課程為什麼會受到一些人的推崇,是因為企業經營的很多老闆,他們也不是萬能的,當企業經營遇到瓶頸的時候,遇到力不從心的時候,也是需要學習和攝入新的知識的,因為一個自身知識空乏的老闆本身就沒有安全感,所以 很多老闆回去學習。恰恰 陳 劉以及很多企業培訓的機構他們所講述的恰恰是一些新包容很強的問題,跟宏觀的東西。比如說:他會講某某公司的績效機制如何如何做的,效果上在做一些擴大,中間環節如何實施,從員工到管理層有哪些提高,從管理層到整體公司有哪些增長,最後最重要的結果上再次做一個擴大。(培訓行業最擅長的就是這個)

那麼 很多老闆聽完之後 就會有同感,這就是我想要的 或者聽的老闆就會把自己比做這個某某公司,如果我公司這樣做會如何如何,任何老闆都希望自己的企業變大變強,所以各種課程對於這種老闆就很容易銷售。不過 還是剛剛上面提到的哪些,很多公司的實際情況才是這個公司的根本,如果不能結合實際情況,就去植入一些外來思維,不能考慮和平衡員工以及管理層的執行程度,那麼這個制度 這個新的機制就回變成一個累贅。

綜合來說 學習縱然是好的 同行前輩 行業大咖 優秀企業 甚至於國外先進企業都可以是借鑑參考對象 ,沒有必要盲目的追課,更沒有必要花十幾數十萬去學習培訓,偶爾聽一聽增長見識,拓寬思維這樣就很好 ,這就是上學老師說的靈活運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你也能去講課。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 自己碼字 斷句 錯字 大家理解!


陳良42900439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提問朋友的措辭,不是所有學過這兩位培訓課的人都成這個樣子,否則他們也不可能賺到這麼多錢。接下來我報告一下,以旁觀者的角度是如何看待成功學培訓的。

“相信相信的力量”和“努力不一定成功,放棄一定失敗”

每一個正常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是先設定結果的,即我做這件事期望獲得什麼。然而,想獲得自己期望的結果,並不是想一想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各種條件都達到的時候才能得到。比如,在我們還是孩子時,要買一個玩具,有時候往玩具上瞄幾眼,父母就會買;有時候需要哭鬧著父母才會買;有時候需要學習拿了獎狀才有得獎勵;而有時候所有辦法想盡父母都不會買。有的孩子從來就沒有過玩具,而有過玩具的孩子得到玩具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雖然這是很小的一件事,卻影響著我們的一生,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判斷力、博奕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人遇到更多的事,博奕會變的更加複雜,既定認知中的招數不管用的時候,我們會迷茫會困惑會怚喪。此時,成功學來了,他告訴你,你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只是你的信念不足,只要你信念堅定,你所要的結果是不可能不來的。事實是這樣的嗎?非也,他只告訴了你一半,“放棄一定失敗”,而另一半,“努力不一定成功”他並沒有那麼強調,讓你從天秤的一端跳到另一端,依舊是個性格缺陷者,只是由以前的“要臉的loser”變成了“不要臉的loser”,不噁心自己了卻開始噁心別人。也因此,我們非常厭惡參加了成功學的人,因為他們不尊重專業、不考慮外界因素、只注重自我內心暗示,瘋狂地噁心著我們,影響到了我們,甚至侵犯了我們的人格尊嚴,損害了我們的利益。

“玉不琢不成器”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沒有受過挫折的人是難以成功的,畢竟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是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等社會強勢階級的,更多的都是工二代、農二代。註定你的人生就是坐著一艘破車上跟人家的寶馬、奔馳甚至法拉利比速度。可能你倔的很,不信這個,那麼進入社會後,那些人那些事有意無意地用殘酷的事實告訴你——不信這個可以,但你總得相信球場,裁判是老大吧。你的機會只存在於:裁判吹黑哨、球賽規則變化、強勢階級的二代們消積懈怠。這只是機會,如果你沒有經歷過足夠的挫折,沒有深刻的認識到社會競爭是團隊賽(家庭與家庭、階級與階級、圈子與圈子),依舊認為只是兩個人下象棋,那麼這樣的機會你也是把握不住的。

看到了機會,並不等於你就會成功,因為和你一樣的弱勢階級二代們也有許多人會看到這樣的機會。你還得和他們競爭,那麼你必須要足夠的知識、技能去應對他們,才會成功。成功學,只告訴你“相信相信的力量”,只學這點東西就認為天下無敵,你不是傻子就是瘋子。自信是好的,沒有真才實幹(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自信,不會助你成功的,這是陳安之、劉一秒等“大師”教不了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世上沒有捷徑,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後的勤勞加運氣。這一路的辛苦取決於你生於什麼樣的家庭,富裕階層學用人,貧窮階層學技能。人生的成功從來不是兩個人扳手腕,而是你爹加你再加上與你們一起出力的親朋好友對拼他爹加你再加上與他們一起出力的親朋好友,是一個家族,一個關係網的競爭。


風大撩沙

具體原因我歸結為以下幾點:

1.盲目樂觀,2.想走捷徑,3.過分自信,

我也經常會去參加一些企業培訓專業課程,我聽過國內外50多個老師的課程,有臺灣、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廣州、北京、蘇州、浙江的老師,名字我就不列舉了,我發現一個規律,在參加培訓會議前,大部分人都是帶著疑惑來參加的,經過3天的培訓會場洗禮之後,好像突然開悟了一樣興奮,感覺自己什麼都懂了,讚歎、興奮、激動、豪情萬丈。

盲目樂觀,每一個聽課的人總是按照內容對號入座,好像老師是專門給他講的,我們仔細來分析一下,所有的參會者都有一樣的困惑,也有同樣的毛病,幾乎所犯的錯誤都是一樣的,所以這些人心中就會有共鳴,能夠馬上進入狀態,跟著會場的氣氛互動、激動、興奮、吶喊、發瘋、、、、、、對於所講的內容沒有經過認真冷靜的分析,其實老師講的內容已經給很多人講了很多年,但是這些人為什麼聽到之後會吸引住,原因是這些人都是平時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和意見,在會場里老師說出來的時候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錯誤,然後就開始盲目樂觀地認為找到了救星。

2.想走捷徑

本來這些做企業的人在經營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聽不進去好的建議,就想自己去花錢參加學習,學會一些自己認為有用的高招來救活企業,想法是錯誤的,所以出發點就錯了,企業的問題不是3天學習就能改變的,本來沒有參加培訓之前還知道怎麼做企業,經過3天培訓之後,就更不知道怎麼做了?也就是像剛會走路,結果想跑,跑了幾步之後連走路都不會了。大多數企業管理者經過培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把自己的企業搞垮了,就是這個原因,想走捷徑。

3.過分自信

我們所說的過分自信其實就是有賭博心態,不管參加什麼學習內容,對自己有用的可以吸收,對自己沒有用的只能作為參考,但是很多人聽了幾個經典案例之後,完全照搬用到自己的企業當中,任何方法在特定的環境和時間內是有用的,換了環境和場合不一定有用,因為時間空間和環境變化和當初使用這個方法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完全照搬是不行的,只有學會借鑑、模仿加創新,才可能適合你,大部分培訓老師就是專業的培訓師,而不是企業家,沒有管理過企業的人在教所有的企業家怎麼管理好企業?就像一個不懂武功的人教你絕世武功,但是你相信了!企業家也不是萬能的,不可能熟悉每一個行業,也不可能都能幫助解決所有的問題,學什麼?自己要清楚。

老師培訓的是思維,不是具體方法,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還是自己,從思維模式的培訓中你悟到了什麼?然後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認真對待,不要完全依賴幾個老師的培訓,也不要抱著學會一招就能致勝的企業管理思想,很多老師的培訓就是給你打雞血,激發你的活力,能不能真正活起來還要靠自己,好多企業就是參加完培訓之後加速了失敗,原因在於過分自信。


北京馬文華

陳安之是成功的,但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在舞臺上光鮮的一面,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雞湯。

很多人會問有沒有用?要我說,對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沒用。

有用的人,之所以有用,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他們的做事方式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

沒有用的人那是因為你只迷戀於老師的課程,而缺乏老師的思維。大部分老師的課程本身就是他們為了利益設計出來的產品,他們未必落地操作過,如果他們去操作也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真正能做好營銷的企業,公司本身產品就過硬,營銷只是一種催化劑。都是經過不斷摸索,測試,最後他們才找到了適合自己企業長期發展的模式。

你看今天的阿里,京東就是這樣,不是說你學習了一個營銷課程,就能讓你的企業,公司飛黃騰達的,起死回生怎麼的。

不管陳安之,還是劉一秒,還是其他人,他們的課程只是啟發我們的思維。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很多營銷老師都有成功的案例,但我們去操作未必能落地。因為時間,空間,環境都不同。

雖然我沒有學過這些老師的課程,但實事來講,我認為他們的課程都是有效的,只是你沒有掌握老師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

如果你有經濟能力,多聽聽,學習也是好,但不要迷戀,以為學了你就比別人厲害100倍。反事要從實事做起。

參加培訓課程,本身不會給你帶來多少幫助,最多是啟發你的思維。應該學習老師怎麼做。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培訓師能成功培訓別人那也是經過風雨磨練出來的。

拿陳安之來說他是成功的,但他那一套未必適合所有人。所以你一但迷變他那一套雞湯,嚴重的就像傳銷不兩樣了。

傳銷可不可惡,但傳銷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點,如果把好的應用到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那就是成功的。

聽了這兩個老師的培訓,反正把企業都沒了,只能說他們太傻,只迷戀於別人的形,把營銷當做救事主,忽略了企業本身,那是活該。


長大的放牛娃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在網上看到的一句話,“一般炒股的人都不賺錢,而教別人炒股的人,則往往賺了大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令人費解的狀況呢?真正的原因便是,他們常常把成功的道理說了出來,卻把失敗的風險進行了完美的規避。簡單說來就是,他們去指揮,別人去賣命。

根據概率論的邏輯,凡事只要努力都有希望成功,只要基數足夠大,總有人會脫穎而出。而成功學之所以曾經能夠大行其道,主要的原因便是它為人們編制了一個夢,一個可以讓人瞬間“飛昇”的夢,通過一碗碗所謂的“心靈雞湯”讓很多人迷失方向而不自知。

為什麼很多人學了那些所謂大師的培訓之後,會變得神經兮兮了?

因為相對於物質上的收穫,精神上的滿足感能夠來的更及時。

而那些大師正是擅長於操控人心的高手,同時利用激昂的語調,震撼的音樂為自己造勢,同時還有“托兒”負責打配合,調動起在場人的情緒,讓這場精心策劃的“表演”完美無缺,在場的參與者,彷彿不是在聽一場培訓會,而是在參加一場狂熱的演唱會,於是陳安之成了大師,迷戀他的人變成了狂熱的信徒,而成功學便成了一種信仰,讓人為之癲狂。

咱們再來簡單談一談劉一秒,為何聽了他的培訓之後很多企業都倒掉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的理論很豐滿,落到了地上卻變得太骨感,也就是所謂的水土不服。道理總是千篇一律,卻忽略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異性,更沒有考慮人和人之間理解能力的差異。就像一個大夫給患者看病,無論你得的是什麼樣的病,都給開同一種藥,患者不死都算是命大的。

在問答的最後,我想說,大道理誰都懂,可是魔鬼卻往往常在細節裡,不僅需要你有強大的膽子,更需要你有一顆敏銳的心。凡事想要成功,不僅僅需要強大的自信,更需要科學的方法與高效執行力的完美結合。


夜泊痕

喝了名為“成功學”的毒雞湯多了,慢性中毒,變得神經兮兮難道很奇怪嗎?


那些聽了課的人,有相當一部分都夢想著天上掉下個餡餅砸到自己,拼命去尋找成功的捷徑,成功的方法。卻忘記了他們這種行為本身,已經和他們最初的夢想背道而馳,離得越來越遠了。



當然,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是,要實現夢想,還得先完成一個又一個小目標。這就需要執行力,很強很堅決的執行力。而且還要孤獨寂寞,堅決不懈的執行這種執行力。



所以,成功需要夢想,需要小目標,需要執行力,三者缺一不可。來吧!你已經知道了我的成功學了,幹了我這碗毒雞湯。祝願你早日實現自己的小目標。


離小小呆瓜

沒有聽過陳安之的課,據說這個人很能忽悠,當然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去聽他的課,我想,還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那就是他說出了很多中小企業家的心聲,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引起了他們的共鳴。顯然,在這方面,陳安之是聰明的,不說別的,單從培訓這一塊來說,培訓企業那麼多,那麼多人搞企業培訓,為啥陳安之做的做成功,做的最出名,不管他忽悠也好,理論而無實際也罷,起碼在培訓這塊他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忽悠了很多人,賺了大把的鈔票,他的成功更多的是建立在別人的利益之上,陳安之沒辦過企業,沒有遇到辦企業過程中的困難,所以他所講授的都是存在於理論上而無法落地的方法體系,是無法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一套體系,更多的像心靈雞湯,很多人為啥都去聽他的課,因為他成功啊,成功的人好像說什麼都是對的。虛不知他只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功,而不能涵蓋所有的方面,而來的企業家各有各的問題,這就好比老師只有一個,而學生各有各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每個學生都進步呢?我想只有一對一,因材施教吧。企業做的好,那他會說他的培訓起到了作用,企業做的不好,他會說是你自己的原因,冒事很有道理,其實不然,任何行業都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同樣的事情,有的人能做好,有的人就是做不好。然後有人就說,事在人為,在乎人而不在呼事。是,道理是這麼個道理,應該說是哲理,真理,因為放哪個行業,放哪裡都對,但我們細想,培訓的目的是什麼,是少走彎路,如果人人都認為事在人為,都認為自己能成功,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失敗的人。所以不要用通理去敷衍所有的人,我認為那就是敷衍,陳安之要做的是實實在在的有針對性的解決企業家的問題,包括後續跟蹤解決。而不是空談理論,要身體力行


ALAN190152580

這個我可以回答,因為我參加過!參加培訓的的幾乎是中小企業的老闆,這些人有一長串頭銜,陳安之劉一秒都說自己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一切問題,幫助他們成長,說自己服務過多少企業,幫助過多少迷茫的中小企業走向成功!一般中小企業的老闆文化不是太高,經歷了創業初期,企業走向瓶頸期,到處尋求出路,當這些培訓機構出現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另外就是想去整合資源!結果並沒什麼卵用,講的都是廢話,讓你打開格局,要不就是集資幹其他的事,真正對自己企業有幫助的少之又少,在路上就不多說了,做培訓的想罵就罵,反正我對你們這些做企業培訓的沒有任何好感,我知道你們都很成功,也有那麼多成功的老闆在你們哪裡學習,可能我就是你們所謂的不成功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