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只因兩大失誤,被秦國一舉吞併

戰國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只因兩大失誤,被秦國一舉吞併

在先秦各諸侯國中,齊國是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國力甚至要強於秦國。這個國家開國最早,歷史最為悠久。在諸侯紛爭的的歲月中,齊國數度得興,兩創輝煌,由彈丸小國,逐漸發展成為了雄居東方的大國、富國、強國,完成了一個由霸業、王業至帝業的過程,幾近統一中國。

齊國在威王改革以後,國力強盛,經過桂陵、馬陵兩次戰役和徐州相王等外交活動,已經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在宣王一朝更是將齊國的國力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完善了稷下學宮的建設,《史記》中曾這樣描述“高門大屋尊崇之,覽天下諸侯賓客”,當時的宣王不僅提高讀書人的地位,還解決知識分子的住房問題,這樣一來使得一大批知識分子聚集在齊國。這些人對齊國的文化教育、治國理政眾多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齊國不僅人才多,國力也不容小覷,蘇秦在《戰國策》中曾經這樣描述當時的齊國“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可見當時齊國的富庶景象。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爭雄於諸侯的東方大國,

在公元前221年,卻被秦國毫不費力地一舉吞併。一個泱泱大國的衰敗,究竟是誰該負主要責任?面對諸侯群毆,落得身死國滅下場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戰國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只因兩大失誤,被秦國一舉吞併

一、外交之失

蘇洵說齊國的滅亡是“與秦而不助五國也”。作為少數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齊國對於秦國的圍剿都是無果而終。由於在齊國外交政策上極大的失誤,使得秦國日益強大並在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在齊國的積極參與下,齊、楚、燕、趙、韓這些國家以“合縱”戰略結盟,連和起來反對張儀的“連橫”政策,初步形成了六國合縱反秦的態勢。雖然齊國是合縱政策的倡導者,但在實施過程中卻並沒有積極參與。

公元前318年,五國相約伐秦國,可是到真正出兵的時候,只有韓、趙、魏三國。這些隊友各懷鬼胎,楚、燕兩國因地處秦國較遠,所以按兵不動,但是齊國作為攻秦政策的推動者,不僅沒有踐行和隊友的約定,一起攻打秦國,卻將目光轉移到了正在內亂的燕國。齊國進入燕國後並沒有積極的安撫民眾,而是利用軍事手段管制燕民,攻雖然是攻下來了,但是卻抵不住燕國人民的反抗,最終撤離燕國。

由於齊宣王錯誤的外交政策,致使秦國輕而易舉的便打破了五國的合縱攻秦的計劃,還輕鬆的將韓、魏兩國收做了小弟,又兼併了巴蜀地區,可以說是名利雙收。而此時的齊國不僅沒有削弱主要對手秦國的有生力量,反倒是在東方給自己找了一個敵人,可以說是狐狸沒打著還白白的惹了一身騷。

之後的齊國又發起了韓、魏伐楚,困秦,侵佔宋國等一系列類似的軍事戰爭,每次都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卻都沒有對秦國造成實質性的打擊。秦齊東西對峙爭霸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秦國一家獨大嚴峻態勢。

戰國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只因兩大失誤,被秦國一舉吞併

二、用人之誤

人才是一個國家興旺長久的重要保證,封建社會也不例外。用什麼樣的人?怎樣用人?都是重要的命題,然而齊國卻在這上面栽了跟頭。

齊國有一個很重要學術團體“稷下學宮”,是當時重要的學術中心。按理說這裡的知識分子各有所長,如果任用他們齊國老大的地位是勢在必得。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裡。齊君主對這些人才只尊不用,他所重用的人只是本宗族的成員。

比如對於田嬰、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父子的任用。田嬰是宣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因戰功而受到齊王任用,並在朝中任相,田嬰當權後,並沒有一雙發現人才的眼睛,而是隻會結黨營私中飽私囊,最後他的兒子孟嘗君都看不下去了,批評他“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好在當時的齊宣王還是比較賢明的君主,田嬰專權的危害還不至於那麼明顯。

到了田嬰的兒子孟嘗君在齊國專政時,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便大肆的收攬門客,收買人心,

竟然形成了“聞齊之有田齊,不聞其有王”的局面。孟嘗君可以說在當時的齊國一手遮天,但由於權勢過大,最終引起了閔王的懷疑和忌恨。君臣出現不和,田文為了保全自己,離齊相魏,積極參與合縱攻齊。他鼓搗“燕、秦、趙、魏、韓五國,聯合攻齊,導致齊閔王在戰亂中喪生。

由於齊國君主重用宗室貴族,使得宗族勢力過大,最終造成了五國伐齊的不利局面,加快了齊國的滅亡速度。

戰國唯一可以與秦國叫板的國家,只因兩大失誤,被秦國一舉吞併

一個集體的存在和興衰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國際環境又有國內環境。假設齊國當時與五國交好,在國內重賢除佞,齊國的政權大廈絕不會輕易的被摧毀。可是歷史不容假設,齊國在接二連三的的外交失誤和用人失敗之後,再也無法繼續前進,就像一個耄耋老人再也無法站起來了。任人宰割,被群毆是其唯一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