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孩子因藥致聾,兒童用藥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然而,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指出: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耳聾,約有7000名兒童死亡。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不禁令我們反省:面對棘手的兒童用藥安全問題,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我們應該知道,兒童是一個具有特殊生理特點的群體,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他們機體的各系統、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排洩差別很大,在不同階段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也正因如此,使得兒童用藥具有一種特殊性。

我國兒童用藥現狀存在怎樣的問題呢?

1. 兒童用藥品種少

儘管現在我國製藥企業很多,藥品種類也很多,然而兒童專用藥品製劑卻是寥寥無幾。兒科製劑批量小、成本高、利潤低,難以調動廠家生產的積極性,這也是現在兒童藥品過少的原因之一。人們常憑經驗,根據兒童體重、年齡等因素用成人藥品代替兒童藥品,給患兒服用藥物。但這些做法常常造成患兒用藥不足或過量,產生不良反應甚至導致藥物中毒威脅患兒生命。

2. 藥品說明書不規範

目前市場上的一些常見藥品和兒童專用藥品的說明書仍不夠規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於兒童用藥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項目的說明並未特別明確,許多都以“兒童酌減”、“遵醫囑”等字樣代替,但這並不能為使用者提供明確的信息。

3. 不合理用藥或藥物濫用

說了這麼多,我們在生活中對於兒童用藥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2. 對於患兒家長來說

首先要杜絕隨意用藥現象的發生,儘可能的透徹瞭解相關藥品注意事項,或是詢問專業醫生,切忌憑經驗給患兒用藥,比如一些家長常常給患兒服用的“半粒”、“半片”藥物,看似只是將藥物劑量減半,實際上可能會破壞藥物的劑型結構,影響藥物正常作用的發揮

等等;其次,要對醫生的處方及話語給予足夠的信任,避免藥物或靜脈輸液的濫用;最後,在患兒服藥後,要多觀察多留心,一旦患兒出現不適症狀立刻處理或就醫。

問題回答:山東大學藥學院 潘越 審核:吳一波

吳一波

你知道小孩生了病該如何給他們用藥嗎?我們知道,兒童從離開母體那一天開始,由於器官和組織發育還不成熟,抵抗力低,所以很容易生病,但另一方面兒童又對藥物反應非常敏感。用藥稍有不當就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所以我們在給兒童用藥時一定要根據小兒生理上的特點來制定用藥方案:首先,不要隨意給兒童用藥,尤其是解熱鎮痛藥和抗生素除非萬不得已儘量不用,既便使用也必須在醫生嚴格指導下使用。第二,藥物劑量一定要準確,許多藥如抗生素、退燒藥等都是根據小兒體重計算出來的,家長不要認為孩子的病還沒好就隨意加大使用劑量:或是不經醫生檢查就隨意停藥。第三,用藥時間和方法要聽從醫生安排,不同的病用藥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在用藥劑量、療程、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講究,在疾病的不同時期藥物劑量也有一定的改變。

另外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對藥物的反應也不盡相同,如新生兒、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兒童及青春期兒童對藥物的反應都會有一些差異。如新生兒、嬰幼兒期由於生長髮育迅速,特別要密切注意藥物通過不同機制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髮育;兒童期包括年齡從3~12歲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此時的兒童隨著體內內分泌的改變,發育速度加快,第二性徵開始出現,進入青春發育早期,因此對影響神經、骨骼發育和內分泌的藥物特別敏感。

總之,兒科用藥有其特殊性,臨床醫生在選擇藥物時,除了熟悉藥物的特點外,還要弄清楚兒童的生理特點,合理選擇藥物。


中國藥聞

兒童用藥,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嚴加註意。

曾經有個老奶奶拿著孩子的感冒藥單前來詢問我,一看竟然有氨酚黃那敏、利巴韋林、匹多莫德、回春顆粒還有維B12.這繁多的藥品實在沒有必要。

到底哪些藥物有必要吃,哪些可以直接拒絕的?

1. 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

它具有退燒、抗過敏成分,能夠緩解發熱、打噴嚏症狀,此外還含有一些中藥成分。不過這些都不是針對感冒的。

類似藥:三九感冒靈顆粒,銀翹片。

所以4歲下幼童,不建議吃複方感冒藥。

2. 利巴韋林顆粒

如果感冒不嚴重,輕微的感冒,不建議吃這個,即便是確定有輕微的病毒感染。更危險的一點事,利巴韋林具有很強的毒副作用,又導致溶血性貧血的可能,致畸致癌的危險。

兒童抵抗力尚未發育成熟,所以,能少吃還是不要吃了。

3. 匹多莫德口服液

很多兒科醫生,一但診斷孩子是感冒就喜歡開這個藥,說是可以提高免疫力。

該口服液,在國外已經使用了 20 多年,但一直都不是很受歡迎。

主要是因為,沒有權威證據表明,這種藥對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有多少幫助,並且對於恢復感冒也沒有多大的好處。沒事亂吃藥,真的是一點好處也沒有。

不當用藥,導致我國每年有三萬兒童死於非命,或者造成嚴重的肝腎功功能損傷,神經系統損傷,所以用藥一定要謹慎。




康復匯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並且希望我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到寶寶的體質,因為他們非常脆弱,而且抵抗力和器官的發育都不算完善,所以對於藥物顯得更加敏感,皮膚對外界的刺激同樣很容易遭到變化,因此在用藥方面和成年人幾乎完全不同,不能獨立擅自的進行藥物選擇。


孕媽學堂

1.為什麼藥物能夠致聾,尤以小兒居多?

4.因藥致聾如何預防?

(1)最主要是醫務人員對於耳毒性藥物必須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使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其適應症。

(2)用藥量要少,使用時間要短,並且不要聯合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

(3)因為大多數藥物致聾都有線粒體突變的特點,而線粒體突變是母系遺傳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所以如果母系親屬中任何一個人有因藥致聾的病史,那麼該兒童絕對要避免使用該種藥物。

(4)有研究證明,維生素C可以促進細胞的代謝,可以對抗慶大黴素的耳毒性,所以,我們可以聯合使用維生素C和慶大黴素等耳毒性藥物。

本期答主: 張萍 醫學碩士


杏花島

最近一個“兒童用藥”廣告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年僅5歲的小姑娘三年前因用藥不當導致耳聾,她說:“有時候我會大發脾氣,我會摔東西。媽媽,不是我不乖,我只是想和你說話,但是我急著說不出來,是我把媽媽氣哭了”。這句話聽著讓人心疼。

這段央視播出的兒童安全用藥公益宣傳片——“因藥致聾女孩的無聲訴說”,讓無數網友淚崩。公益片通過5歲女童用手語講述的無聲故事,曝光了我國每年約3萬兒童因不當用藥致聾的嚴峻事實,呼籲社會關注:“兒童要用兒童藥”。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管理所發佈的<<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因為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30000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造成肝腎功能,神經系統損傷的難計其數。

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兒更是達到4倍,在每年死於不良用藥的人群中,兒童佔1/3。

兒童對藥物的不良反應與成人不同

成年人與兒童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是不一樣的。央視公益廣告中用藥不當致聾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耳毒性藥物會緩慢損害聽力。成人的耳朵在早期中毒時會出現耳鳴等症狀,立即停藥後即可糾正中毒症狀。但嬰幼兒缺乏表達痛苦的能力。

目前,在耳鼻喉科就診和實施人工耳蝸植入術的聾兒,有很大的比例是因為使用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患兒無法準確表達所致。就像有人對青黴素過敏一樣,一些兒童對耳毒性藥物很敏感,用藥後會造成重度耳聾,影響今後的人生。

常見的耳毒性藥物有哪些:

1.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妥布黴素等;

據有關資料統計,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引起的耳聾症狀,約佔近年發生耳聾病人的1/3左右。這些藥物不僅全身應用有耳毒性,中耳局部使用對內耳也有毒性。

2.非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萬古黴素,紅黴素,多粘菌素B,氯黴素等;速尿,利尿酸等;

3.抗腫瘤藥:爭光黴素,長春新鹼,順鉑等;可損傷內耳毛細胞,所引起的耳聾是不可逆的。

4.利尿劑:速尿,利尿酸等;這些藥物引起的聽力損失多是雙側對稱性,常常伴有耳鳴。

5.解熱鎮痛藥:阿司匹林;水楊酸製劑等;

6.抗瘧疾藥:奎寧,氯喹等;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曾經因為廣告效應風靡中國的兒童退燒藥“尼美舒利”,該藥已被發現可能導致嚴重的肝臟毒性。肝功能脆弱的兒童,必須禁用尼美舒利。

美國食藥監督管理局(FDA)建議家長應做到:

1、 閱讀和遵循OTC藥品的服用說明;

2、 瞭解藥物的活性成分、避免多種藥物含有同一活性成分的情況;

3、 儘量買“兒童專用”劑型,對“一茶匙”“一平匙”等劑量不要想當然;

4、 各種藥物、食物、維生素補劑等能否一同服用,請諮詢醫生;

5、 清楚自己孩子的準確體重,以便計算藥物攝入量;

6、 所有藥物都存儲在一個兒童取不到的安全地方;

7、 服用藥物前對藥物進行包裝、密封、性狀的三重檢查。

在選擇藥物方面,醫生也要找專業的,家長也需要知道些藥物常識。

不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錯誤的用量以及用法,都有可能對兒童健康造成風險。一些家長對藥物的特性並不是很瞭解,例如害怕膠囊性狀的藥物的外殼對兒童不利,就私自將膠囊剝開、只給兒童服用顆粒。其實膠囊類藥物往往是腸溶性的,藥物失去外衣後可能會改變溶解場所,從而影響藥效;還有一些膠囊藥是緩釋類藥物,私自去除膠囊還會引起風險。

此外,家長與醫生之間的溝通也十分重要。將患病兒童的身體反應情況以及過敏史等細緻地告知醫生,可讓醫生能夠選擇更合適的用藥方案,防止危險發生。

不良反應可疑即報,將損傷降到最小

除了耳毒性、腎毒性等有遲發性特點的藥物,另一些藥物在用後短時間內就可能出現異常反應。任何可疑的異常表現都要高度懷疑是藥物不良反應,並及時諮詢藥師。

識別不良反應,首先要考慮時間關係和因果關係:藥物不良反應一定是在用藥後發生的,用藥前的反應可以排除。不良反應可能發生在用藥後的當時、也可能出現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後,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懷疑藥物存在不良反應後停用,症狀得以緩解或消失,也可基本判定不良反應為藥物導致。

兒童亂用成人藥有哪些危害?

一.成人的藥,是根據成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謝狀況研發的,並不適合兒童服用。

兒童的生理機能和各器官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有著自己的藥物代謝特點,兒童服用的藥物,要針對兒童的身體發育、代謝情況進行專門的設計研發,並要經過兒童臨床驗證,才能用於臨床。

如果貿然給兒童服用成人藥,兒童本身可能並不適合接受成人的藥物成分,可能產生非常危險的後果。

二.用藥方法不對,也可能傷害孩子。藥品的包衣一般有緩控釋、遮味、減少胃腸道刺激等作用,將藥物分半後,外包衣遭到破壞,藥物原有的劑型失去作用,生物利用度、藥物穩定性也會發生改變。藥物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可能還會加重病情,如損害胃黏膜等。

三.即使是很多人認為“比較安全”的中成藥,也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傷害。比如藿香正氣水,因含酒精,小兒禁用;仁丹因含硃砂,嬰幼兒及兒童忌服;六神丸中的蟾酥有劇毒,嬰幼兒服用不當易中毒。


天才寶寶智能媽媽


haohaohaolingling

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時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許多臟器發育尚不完善,肝、腎的解毒和排毒功能以及血腦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所以,用藥一定要謹慎,專注0-6歲兒童安全防護的棒棒豬奉告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成人藥不能隨便給小孩用。這裡不只是用藥時的大小問題,主要是有些成人的藥,其作用對小兒不利。如:成人的止咳藥中有些含可待因成分,對小兒不適合。

2、非一般家庭備用藥,最好由醫生來決定是否應用。該用多大量,用多久。

3有用藥方法上:原則上可用口服解決的問題不用肌肉注射;能用肌肉注射解決問題的,不要用靜脈給藥;注射用藥產生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重,產生意外的可能性大。  

5、注意服藥方法。為了減輕對胃的刺激,有些藥物要在飯後服用;但對嬰幼兒來講,常因不願服藥,強喂引起嘔吐,飯後服藥有時不合適。有些藥物在酸性強的情況下吸收好,而有些則吸收差。如鈣劑在酸性條件下吸收好,但如與牛奶一起服,易結成凝塊,粘在奶瓶上,影響吸收。小兒藥用量小,最好用水衝稀後直接喂,不要放在奶瓶中,易被奶瓶粘去,難以保證全部喂入。有些藥物經牛奶可起化學變化。

同時,特別是要注意下面“四忌”:

一忌濫用維生素。

二忌濫用抗生素。不要孩子一生病,不管什麼原因就使用氯黴素、鏈黴素。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

三忌濫用解熱止痛藥。

四忌濫用丙種球蛋白。


棒棒豬兒童安全


華華0835

我就是藥物性耳聾的患者,一輩子深受其害,有時候想想真不如全聾了好受。這些年聽力也在逐年下降,特別是感冒發燒後,聽力下降一大截,恢復很慢。更主要的是心理上的壓力和傷害,我現在基本不跟人打招呼,因為聽不清別人說什麼,別人隨便說了句“吃了嗎”客套話,我反覆問人家幾遍,到最後聽清了,雙方卻都很尷尬。我如果因為是客套話沒聽清,而應付幾句,人家又覺得我不禮貌。助聽器試過,基本上是放大聲音,噪聲都放大到刺耳,而該聽的還是聽不清。注意,耳聾是聽不清不是聽不見。電視我都是看有字幕的,歌曲會唱的必須是先有歌詞才能唱,上學都是要求坐第一排,開會從來不知道開的什麼會,只聽到了“一定要、但是呢、再說一點、最後……”。床上也從沒有悄悄話,大聲說都會聽錯。我接電話時,隔壁的人都能聽的比我清楚。漸漸的,我不入人群,形隻影單,孤陋寡聞,本來就內向的我,人生變得寸步難行。我知道,我比很多殘疾的人都幸運,我該慶幸。但是,有時候,半生不熟的菜更難吃。無論如何,還是祝願自己快樂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