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食品安全謠言年年有,今年這個特別大!

過去的一個週末,各大社交平臺都被“星巴克最大丑聞曝光”“星巴克咖啡致癌”等文章刷屏。

相關文章稱:星巴克咖啡有強致癌物,隱瞞了8年黑幕,最終被美國加州政府要求標註咖啡致癌,這等於是判了星巴克死刑。

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交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事情起源於3月28日的一項裁決,星巴克等90家公司,因產品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被美國法院起訴,指他們違反加州 65 號法案——沒有警告消費者咖啡產品含有可能致癌的化學物丙烯酰胺,並要求在產品上加貼“致癌”警告標籤。

這一消息被國內一些公眾傳播平臺斷章取義,放大矛盾點,成為博取關注和流量的工具。然而,“得意”了兩天不到,此事就被證實又是一個食品安全謠言。從昨天起就有不少專家闢謠,勸消費者完全不用恐慌。

“烤咖啡豆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大約為每公斤 5 微克至 10 微克,一杯成品的美式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在數微克這個數量級,根本不會致癌。”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闢謠平臺證明為不實信息

“星巴克事件”為餐飲人敲響了警鐘,在極度重視食安問題的餐飲行業,哪怕是一個謠言也有可能使一個餐飲人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幾個典型的“謠言”,餐飲人需要這些“科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意保駕護航。

肉鬆到底是不是棉花?

去年,有一段聲稱“肉鬆餅裡裝的是棉花”的視頻在朋友圈中熱傳。

視頻中一男子將某品牌肉鬆餅拿水浸泡,之後不停用手揉搓,形成了一團白色絮狀物。他稱這種絮狀物是“棉花”,並試圖用打火機點燃“棉花”。

類似的視頻有多個版本,這些視頻中的所謂“檢測方法”也都是將肉鬆泡水後形成白色絮狀物,然後用撕扯或試圖點燃來證明這是“棉花”,進而聲稱:這麼多年,人們吃的都是“棉花肉鬆餅”。

消息一出,對肉鬆餅生產商和肉鬆廠家的生意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然而這個消息也很快就被闢謠了。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官方發佈渠道“CFDA中國食品藥品監管”刊文稱:肉鬆的本質是肌肉纖維,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放入嘴裡一咬就會融化,口感鬆軟。而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為纖維素,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雖然看上去也很鬆軟,但嚼不爛。

也就是說:真用棉花冒充肉鬆,一吃就會識破!

此外,視頻中使用的“火燒”鑑別法也不靠譜。

肉鬆的主要成分蛋白質是可燃物,所以被點燃是正常的,還會有一種焦糊味。棉花也可以點燃,但不會有焦糊味。

舊聞重炒:“橡膠鞋底”麵包是否致癌?

去年8月份,一則關於麵粉“增筋劑”的報道今年又被“舊聞重發”出來。

報道稱:“某咖啡連鎖店承認在中國所售糕點含致癌橡膠鞋底原料(偶氮甲酰胺)……目前英國、歐盟、澳洲已禁用!”

後被證實,這篇文章其實是舊聞翻炒,原文發表於2014年。

文中提到的“致癌橡膠鞋底原料”是指偶氮甲酰胺。偶氮甲酰胺是一種食品添加劑,用於麵粉的漂白和氧化,常作為麵粉“增筋劑”使用。

△舊聞重炒的假新聞

從全世界對偶氮甲酰胺的安全評估來看,偶氮甲酰胺用於麵粉中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並不會使人得癌症。而麵粉中使用偶氮甲酰胺,其產生的降解物也沒有人類致癌性。

有些國家不用偶氮甲酰胺,只是出於對風險的管理不一樣,或者是有更好的替代品而已,某個國家禁用也不一定意味著不安全,這在食品行業中也很平常。

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用酶製劑、多糖等新方法改良面製品,相信將來一定會有更經濟實惠的選擇,那時食品加工行業就可以放棄偶氮甲酰胺了。

“醬油致癌”年年傳,每年都一樣

醬油是餐廳日常營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餐飲行業“醬油致癌”的傳說每年都有人要翻新一次。

去年9月,某社交平臺開始流傳一條消息:根據國家衛生部門公佈,國家標準的糧食釀造醬油有國家標準代碼,釀造醬油代碼為GB18186。凡沒有這個代碼的醬油,都是化學黑焦糖勾兌產品,食用後使人患上肝癌!市場上所有醬油,不管是哪些名牌,只要沒有這個代碼一律不要購買!趕快轉告親友不要買,買了也要扔掉,看看你吃過這類有毒的產品嗎?”

事實果真如此嗎? 所謂的醬油代碼又是什麼?

食安專家介紹,醬油代碼“GB18186”是國家質量監督局於2000年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釀造醬油》的國家標準編號。符合標準的釀造醬油才能標註“GB18186”。

既然是國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醬油都要執行此標準並明確標註?

其實不然,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於2006年發佈的《醬油生產許可證審查細則》中,對於釀造醬油的產品相關標準做了明確規定。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在國家標準中,GB表示強制標準,是必須符合的規定;GB/T則表示推薦標準,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而自2016年起,釀造醬油的標準變為GB/T18186,已經是推薦性級別,不再是強制執行。

在醬油釀造的過程中,大豆裡的植物蛋白經過分解發酵,會產生大量氨基酸和包括仲胺在內的各種含氮化合物,成為醬油風味的重要基礎。

但是在有亞硝酸鹽存在的情況下,仲胺還會與其結合而生成亞硝胺,“亞硝胺確實是世界公認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肝臟、食管等器官發生癌變。但是我們談毒性不能離開計量,每天攝入正常食用量範圍內的醬油是安全的,不會達到致癌的蓄積量。

開得好好的餐廳,就這樣被一個謠言給毀了!

此外,還有關於小龍蝦的食安問題、醬油是頭髮做的、麵條是塑料做的……此類謠言,真是害人不淺。而每次這樣的謠言都會對餐飲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輕則影響營業額,重則還可能導致關門。

結 語

對於任何一個餐企來說,維護食安都是重中之重。對於任何一個謠言來說,詆譭食安都是千夫所指。各位餐飲人,除了積極闢謠不輕信謠言外,更應該拿起科學的手段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