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的是如何爆發的?起因是什麼?

lierenhuichang

1)長期的領土之爭:

1066年臣屬於法王的諾曼公爵威服英格蘭,創建諾曼王朝。從此之後,英格蘭的君主就與法蘭西的國王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

他們既是英格蘭的國王又是法國的封臣,作為封臣,他們理論上要效忠法王,接受法王的司法審判。

1152年,同樣臣屬於法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格蘭王位開創金雀花王朝,並通過其妻阿基坦女公爵埃莉諾獲得了阿基坦和普瓦提埃伯爵領地。英格蘭王室在法國的大片領地從西部和南部對法王形成了包圍之勢。英法開始了“前百年戰爭”時期。

13世紀初,法王腓力二世擊敗英王約翰,收回了英王在法國的大片領地。1259年,《巴黎和約》簽訂,英王只保留對加斯科尼地區的領主權。

不過,英格蘭君主一直對大陸領地念念不忘,希望尋找機會重新奪回。

(2)弗蘭德爾控制權之爭:

佛蘭德爾是法國北部重要的毛紡織業地區。政治上,它是法王的臣屬,經濟上,它嚴重依賴於從英格蘭進口的羊毛。英法兩國都對佛蘭德爾地區虎視眈眈。14世紀,當法王腓力六世在佛蘭德爾建立起直接統治之後,英王愛德華三世就立刻下令禁止羊毛出口,對法王施加壓力,腓力六世則下令沒收英王在法的領地作為反擊,兩國關係日益惡化。1337年兩國互相宣戰,爆發戰爭。

1340年爆發於佛蘭德爾的斯魯伊斯海戰是百年戰爭的第一場海戰,英軍獲勝。

(3) 關於法國王位的爭議: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國王查理四世(1322-1328)無嗣而終。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因其母是查理四世的妹妹,認為自己應該通過母系獲得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但是,法國貴族和教士卻以《薩利克法典》(Lois salique)規定繼承權不能通過女性獲得為由,排除了愛德華三世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並根據傳統,選擇查理四世的堂兄瓦盧瓦伯爵腓力繼位為法蘭西國王,史稱腓力六世,由此開啟了瓦盧瓦王朝。英法對法國王位的爭奪構成了百年戰爭的重要原因。


昭楊

百年戰爭(英語:Hundred Years' War,法語:Guerre de Cent Ans)發生於1337年-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和法國之間,後來又加入勃艮地等。它乃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斷續長達116年,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12世紀中,英國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佔有廣闊領地,12~13世紀,法國國王逐漸奪回部分被英王佔領的土地。14世紀初,英國仍佔據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成為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雙方還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地區。佛蘭德毛紡業主要依賴英國的原料,英國則從羊毛貿易中獲取巨利。1328年,法國佔領佛蘭德,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蘭德因失去原料來源,轉而支持英國的百年戰爭中戰場上的法軍反法政策。戰爭的導火線主要是王位繼承問題。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資格,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觸發戰爭。

這次戰爭的導火索就是弗蘭德地區(現在的比利時和荷蘭)。當時的弗蘭德地區是歐洲著名的工業發達地區,特別是羊毛紡織業的技術非常先進,全歐洲國王的衣料都產自這裡,所以這裡也是整個歐洲最富有的地方。

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絕嗣,支裔華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位,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國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資格,爭奪卡佩王朝繼承權。1328年法國佔領弗蘭德地區,英王愛德華三世遂下令禁止羊毛向該地出口。

對於法國來說,弗蘭德是利稅大戶,當然不能放棄。而沒有紡織技術的英國只能飼養羊,出口羊毛,而這個地方是英國最重要的出口地。而佛蘭德爾地區為了保持原料來源,也轉而支持英國的反法政策,意欲承認愛德華三世為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

弗蘭德的商人希望脫離法國國王的支配,尋求自由的生活。但是教皇的契約書上規定,背叛國王是要處罰200萬法郎的,因此弗蘭德人雖然有錢但是卻不敢向法國國王起兵叛亂,知道這一點的法國國王肆無忌憚地向商人徵收越來越多的稅。

這樣一來,英國國王就不是弗蘭德的敵人,而是弗蘭德的國王了!這樣弗蘭德人有充分的理由對英國國王效忠,這樣也不是對法國國王的背叛了!

英國和法國之間一爆發戰爭,英國便佔了絕對優勢,一時竟打到了巴黎。當時論人口來說,英國遠遠少於法國。但一直到出現聖女貞德解救法國之前,在100年間的戰爭中,英國可以說是百戰百勝。

英國在百年戰爭後不但一無所獲,還喪失了幾乎所有在法國的領地,結果迫使其放棄大陸制霸的企圖,轉而向海上發展,從而走上了海上帝國的道路……戰爭的結果:把英國人趕出法國對兩個國家都是幸事:若英國人繼續留在法國,那麼法國人在領土和財富上所佔的優勢必然會阻礙分離的英國民族的發展;而法國民族被外國勢力佔領了眾多的領土,發展更會長期受阻。


江雪寒

英法百年戰爭實際上持續的時間不止一百年,從1337到1453年前後斷斷續續持續了116年。英法戰爭也是世界上兩個國家之間所進行的最長時間的戰爭之一。我們中國人所熟悉的聖女貞德就是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所湧現出來的法國民族英雄。

而關於英法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

首先是法國王位繼承危機。1328年,法國卡佩王朝的國王查理四世去世,但是他膝下無子,所以死後王位被法國另一個大家族瓦洛亞家族的腓力六世所繼承。而查理四世本身又是腓力四世的兒子,因此彼時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想以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來繼承王位,法國人當然不願意,因此王位繼承問題就成為了雙方之間爆發戰爭的導火索。

除了王位繼承危機之外,其次就是英法關於阿奎丹地區的爭奪。阿奎丹地區雖然地處法國領土,但是卻是英國國王的領地,而英國國王之所以能夠獲得阿奎丹地區也是因為複雜的婚姻關係才得到的。因此法國人一直想收回阿奎丹地區,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阿奎丹地區終於重新回到法國。

但凡戰爭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必定都會有經濟上的原因,英法之間在14世紀的時候一直在爭奪歐洲的羊毛市場,因此這也成為英法之間發生百年戰爭的重要原因。當時的弗蘭德爾是法國大陸上重要的羊毛市場,而弗蘭德爾地區的羊毛原料大多來自於英國,1336年,法國國王在弗蘭德爾的代理人逮捕了在弗蘭德爾的英國商人,而英國國王同時下令取消對弗蘭德爾的羊毛出口,因此成為英法之間爆發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英法百年戰爭對於英法兩國的民族國家形成以及歐洲的政治格局演變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青年史學家

英法兩國的地緣政治形勢,決定了他們是一定會在強大起來後發生衝突的。當然,這麼說過於籠統了,簡單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三點造成了雙方的鏖戰。

英王室來自法國 地位低人一等

由於正真意義上的中世紀英國王室來自1066年渡海征服了英格蘭的諾曼底公爵家族,所以英王在中世紀的法理概念上,就一直屬於法國國王的封臣。也就是說,只要英格蘭國王不放棄他在法國的領地,他就在政治地位上低於法國國王。

這點在後來的歷史上一直被法國國王加以利用。雖然英國經常出產勇武強勢的君主,但法國人在卡佩王朝時期,出了很多玩政治手腕非常利索的智者國王。包括菲利普二世這樣被人稱為奧古斯都的著名君主。

後來,諾曼底王朝結束,來自法國的安茹的新家族入駐英格蘭。這樣的局面持續了下去。哪怕安茹家族依靠繼承與聯姻,一度將整個法國北部和西部都變成自家的領地,也沒法在法理上對抗法國國王,還要經常被後者針對。

但當法國的卡佩王朝絕嗣後,英格蘭的愛德華三世依靠母系的法國血統,有了爭取法國王位的機會。當然,法國的核心貴族們選擇了瓦魯瓦家族的菲利普,拒絕這位英國國王。但如此一來,英格蘭的王室第一次在法蘭西這塊土地的法統上,有了對抗法蘭西王權的機會。所以,他們開始以法國國王自居,進入百年戰爭的戰場。而英國王室此後的近500年裡,都一直保有對法國王位的要求。

英王在大陸有一塊軟肋

百年戰爭開始前,英國人在大陸上的領地實際上已經被沒收和佔領的差不多了。但在一個地方,他們苦苦支撐。那就是位於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國,我們俗稱的加斯科涅地區。這裡在中世紀時候,以盛產葡萄酒而聞名。

當時,英國國內只能生產較為抵擋的白葡萄酒,而高貴的紅葡萄酒就需要從加斯科涅的領地進口。當地人也一直希望在英法兩國王權之間保持平衡,所以比較傾向於留在英王的控制之下。

但在法國人看來,這塊地方即是他們想要的新地盤,也是他們在政治地位上繼續壓住英國國王一頭的有效屏障。

而在英國看來呢,這裡雖然在很多方面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不過每年依然為王室提供了非常可觀的收入。所以不可能輕易放棄。

當法國國王最後準備徹底沒收和佔領加斯科涅地區時,英法百年戰爭便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實際上,雙方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圍繞這塊地區做文章的。百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與最後一場戰役都發生在這裡。

弗蘭德斯問題

雙方的第三個矛盾發生在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弗蘭德斯地區。這個地方與中世紀歐洲的大部分地方不一樣,農村土地封建經濟並不佔優勢,密集的城市、商業、手工業才是地區的根本。所以,這裡的封建勢力並不夠強,財力又讓封建主們垂涎三尺。

弗蘭德斯人則在13-14世紀開始反對法國的中央王權。在百年戰爭開始前的幾十年,雙方剛剛打了一場持續時間不短的戰爭。弗蘭德斯人在缺少封建軍事精英支持的局面下,利用步兵與火器革命等因素,與法軍打的有來有去。雖然最後是失敗了,但始終不服法國中央。

弗蘭德斯有發達的毛紡織業,原料主要是英格蘭的羊毛。所以弗蘭德斯是當時英國國內主要的國際貿易伙伴。愛德華三世宣佈自己是法國王位擁有者後,弗蘭德斯馬上向他拋來了橄欖枝。英國人也為了自己的國內經濟,有足夠的理由保護弗蘭德斯。

歷史上,弗蘭德斯也經常為英國國王提供僱傭兵部隊。這對於來自海外,還志在英倫拓荒的英國王室而言,又是一個不錯的兵源地。

所以,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實際上就爆發在弗蘭德斯境內。後來英國人也曾經計劃過弗蘭德斯-布列塔尼-加斯科涅,三線齊進的戰略。只是由於弗蘭德斯人此時已經沒有了當初反抗的勇氣,作戰並不給力,很快淡出了戰爭。


所以,英格蘭與法蘭西在百年戰爭之前,有的是要開打的理由。從經濟到政治,再到軍事與歷史仇恨,瓜葛實在是太多了。


米南德王問道

起因兩個,一個是經濟原因,隨著手工工場興起的14世紀,法國的紡織業迅速發展,而同期的英國,人口較少,種地技術明顯不高,而由於高緯度的原因,除了畜牧業之外並沒有神馬太大的亮點,而且逐漸的淪為了法國手工業的原料產地和市場。

其二政治原因——繼承權問題。

1066年隨著諾曼公爵征服英格蘭,不列顛進入了諾曼王朝時代,而諾曼公爵,是法國貴族。劃重點,法國貴族。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前,英國的貴族基本都是原本法國北部和西部沿海的貴族,基本上佔了整個法國三分之一還多,甚至,最遲1328年,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在腓力四世以及其直系繼承人死後,還享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而這種情況是法國本土貴族和王室所不能容忍的。於是貴族們擁立四世的侄子繼承王位,也就是腓力五世。

“I have a dream……”看著東邊屬於英國貴族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法國領土,國王陛下神神叨叨地說道。

1337年,為了統一法國全境,心比天高的法王腓力五世強制徵收了法國境內屬於英國貴族的土地,由是百年戰爭開始。

說是百年戰爭,其實只是斷斷續續的打了一百多年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英國入侵法國開始,雙方放對開懟相互solo,到雙方因為黑死病而罷兵休戰結束,這一階段英國佔優,佔據了法國西部大片土地,並給歐洲大陸留下了英格蘭長弓手的傳說,而豎中指這一行為也是源於此時。

第二階段,法王查理五世即位,發起收復失地的戰爭,再次開懟。儘管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最終因為國庫空虛未能竟全功,於是雙方簽署了長達二十年的休戰合約。

第三階段,也就是在上次簽約十九年後的1415年,法王查理六世繼位,而此時位於法國東部的勃艮第叛變法國,與英國前後夾擊,法國軍隊由是大敗。這是法國輸得最慘的一次,不僅被英國人吊起來抽,還被勃艮第摁在地上摩擦,連巴黎也一度給丟掉了,而英國趁機獲得了一半左右的法國領土,並且逼迫法王承認,在自己死後英王有權繼承法國王位。

第四階段在1422年,法王查理六世和他的老對頭英王亨利五世同時去世,而因為繼承權繼承權繼承權的問題,雙方的後人,查理七世和亨利六世又一次開懟了……而這個時期爆發了關乎法國國運的奧爾良之戰,著名的法蘭西村姑聖女貞德也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儘管貞德遭到了國王的背叛,被英國人燒死,但是卻也激發了法國人的民族情結,法蘭西民族意識也由此逐步覺醒。

然後最後的第五階段,隨著勃艮第公爵的叛變,英國人失去了重要的盟友,直到1428年,法國收復了加萊港,標誌著英國勢力被盡數驅逐出了法國全境,英法百年戰爭由此結束。

戰爭的影響對雙方互有好壞,法國贏了戰爭,全境統一,並且提高了民族凝聚力,開始向著封建君主國家轉型,同時也奠定了未來歐陸大國的基礎。但也是因此,法國把科技點點到了陸地爭霸,一門心思的和東邊的神羅以及南邊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進行撕逼大戰,對於海權科技樹投入不足。

英國人慘啊,輸了戰爭,窮得就要當褲子了,但也是藉此機會,地中海沿岸的文藝復興之風傳播到了英倫三島,同時知道在陸地上撕不過法國人,所以英國人開始一門心思的點海洋科技樹,並在近四百年後成功解鎖了世界級成就——日不落帝國。


Suukyi

英法百年戰爭的影響:1加劇英法兩國國內的社會矛盾,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英國爆發了,瓦特泰勒起義,法國爆發了扎克雷起義。兩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打擊了本國的封建主,促使農奴制走向衰落。為新的資本主義創造了條件。2打擊了法國的封建割據勢力,同時也造成英國內部封建主的殘殺,從而為英國16世紀英王專制統治創造了條件。

中世紀德國長期分裂的原因:經濟方面,德國的生產力起步較晚,到十二世紀才完成封建化進程。但即使如此,各地區發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在有些地區,農村公社長期存在,各公社之間幾乎沒什麼聯繫,更談不上共同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德國城市興起比法國和意大利晚兩百多年,而且主要在邊境地區,主要經營的對外貿易,沒有一個城市能像英國的倫敦那樣成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同盟主要是獨立的鬆散城市之間聯盟,目的是保護局部地區利益,並不關係國家統一問題。第二:德國封建主階級奉行的侵略擴張政策是沒能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定性原因,其侵略擴張有兩個對象,一個是意大利,一個是斯拉夫人居住的東歐地區。皇帝和封建主都沒把精慮放在國內,一再斷送統一一國家的良機。

十字軍東征的原因和影響:十字軍東征是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末教俗封建主在羅馬教皇的發動下,以手撫基督教聖地為藉口,對地中海東岸各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十字軍東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城市興起之後,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刺激西歐各國封建主的貪婪之心,他們渴望到東方去獲得無窮無盡的土地和財富。2當時歐洲盛行 長子繼承製,即封建主的領地只能傳給封建主的嫡長子。其餘各子不得不得分享,造就了一大批既無土地,又無財產,空有貴族頭銜的騎士,成為十字軍東征的最主要的力量。3進入十一世紀以後,西歐連年遭到災荒、瘟疫,飽受封建主剝削的農奴和一般農民的處境更加惡化,希望通過東征來擺脫困境和尋求財富。4城市商人,特別是意大利共和國的商人,希望到東方的各港口和市場,所以他們也是動政變的支持者。5教皇是東征的發起者,他想通過東征來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和世俗國王爭奪霸權,而是重建統一的基督教世界。三是排擠伊斯蘭教,把勢力擴到東方。6下層人民的宗教狂熱。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徒往往把朝聖作為最為救贖的一種方式每年一開春就會有很多基督徒踏上朝聖之路。其中巴列斯坦的耶路撒冷是重要的朝聖之地。所異基督徒要求恢復聖地的呼聲越來越高。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影響:十字軍東征給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無數人喪生,經濟和文化遭到破壞。2但十字軍東征也給中世紀歐洲社會帶來一些積極影響。首先,東征的失敗使羅馬教廷的實力大大削弱,威信下降。有利於英法等國中央集權的出現。十字軍東征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商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確立了西歐各國在東方的商業優勢。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第三:東征使西方人大大開闊了眼界,大大豐富了西方人的生活。第四:由於西方收到東方奢侈生活方式的影響,增加了西歐封建主對貨幣的需求,促進了勞務地租和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逐漸改變西歐的經濟結構。第五:東征也使得大量的農奴擺脫封建主的控制,促使封建農奴制的瓦解


劉文強

英法百年戰爭雖然從法國企圖收腹歐洲大陸部分領土開始,但雙方的恩怨最早甚至可以追溯但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關係有點像中央政權和邊疆王爺之間的利益之爭。

但恩怨明朗化則也不止是法國希望收復大陸部分的領土,而是從著名的十字軍最後一次東征失敗後開始的,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是由英國國王獅心王查理主導的,主要的也是英國的軍隊組成,另外加大量僱傭軍,名義上是解放聖城,實際是寄希望發戰爭財,結果是戰敗,甚至沒有回去的路費,這位英國國王就一路往回走並且一路搶掠,這可苦了法國,一路上禍害法國,險些把法國首都給攻佔了,不幸的是獅心王在這場戰鬥中犧牲了。受到騷擾的法國當然藉此機會進攻英國,結果被打敗了,從此雙方就結了樑子,互相敵對。

這事一直但拿破崙被反法同盟趕下臺才有了了解,這個時候雙方已經意識到彼此對立的後果。

結果就是在英國鼎盛時期,法國人支持下美國獨立了,但法國大革命時期美國卻將大量的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收入囊中,而且美國的發展勢頭非常快,到二戰後這兩個國家反而變成了美國的小弟。

結果之而,法國拿破崙時期,軍事實力達到頂峰,英國人一手主導的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公國強大,報應是迅速的德意志統一以後沒有多久就爆發了普法戰爭,英國人不得不開始防守這個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國家。

當然當年還組裝了沙俄,因為當時英國人人少,但沙俄卻人多啊,組武裝起來的沙俄事實上並不比德國省事,迅速的擴張也讓英法頭疼不以。

而且這兩個國家都表現出對看牌殖民國家殖民地的迫切需求,從而又促成他們兩個聯合發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就又是第二次,直接結果就是英法從此從大國的第一梯隊消失,成為第二梯隊裡邊的國家。


嘟嘟超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

英國

法國

,以及後來加入的

勃艮第

,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

法國

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

歐洲大陸

擴張打下基礎;

英格蘭

幾乎喪失所有的

法國

領地,但也使

英格蘭

民族主義

興起。

原因

百年戰爭(the Hundred Years' War)產生的原因錯綜複雜,包國家間政治、經濟、社會、國際關係等各種因素。儘管通常認為百年戰爭始於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國和英國早已累積多年恩怨。

過於江湖

一般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愛德華三世要爭取法國王位,也有可能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

儘管法國內部不穩,但是戰爭初期英法兩國實力是有很大差距的。愛德華三世可以打敗菲利普六世的可能性非常小。個人認為英國初期仍然是想趁法國王朝更替時撈一把,拿法國王位只是一個藉口。

因此,儘管黑太子愛德華在戰場取得一系列大勝,黑死病又重創了法國。愛德華三世仍然沒能拿下王位。他在位後期已經開始貪圖享樂,可見其志不大。由於對法戰爭的僵持,英國內部矛盾再次激化。愛德華三世在位時尚有威望,而他的孫子理查二世就完全控制不住了。貴族推翻了理查二世,擁護了蘭開斯特家的亨利。這一時期法國開始反撲收復失地。亨利五世繼位後,他也頂多是在法國打劫而已。也正是打劫時被圍,反而造就了阿金庫爾的大勝。

由於這一戰法國損失太大,英國開始有了奪取法國王位的希望。可惜亨利五世死的早,亨利六世年幼無力控制朝政。這一時期英國在法國徹底失敗。失去了對抗法國這一因素,英國再次內鬥,於是玫瑰戰爭開打了。


篠原禮彌

答|艾慄斯

百年戰爭其實不止百年,準確地說斷斷續續持續了116年,其中大部分戰鬥都發生在法國境內,激烈的戰事與休戰交織,交戰雙方都消耗很大。至於戰爭的起因,則有作為鄰居大大小小的恩怨摩擦聚沙成塔,核心矛盾則是圍繞著法國王位的繼承權和領土爭端。

比如說,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省與英格蘭紡織品貿易往來頻繁,英格蘭王國已經在那建立起了穩固的城堡,圍繞這個盛產葡萄酒的富饒省份,法王腓力四世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之間,早在百年戰爭開始前70多年就開始戰爭,在對一些自由貿易城邦如弗蘭德斯的控制權歸屬上,同樣有鐵與血的爭端。

1328年,法國國王查理四世過世,名下並無子嗣,這時英格蘭的國王愛德華三世就憑藉著其母法蘭西的伊莎貝拉的緣故,要求對法國王位也享有繼承權,他也確實是第一順序的繼承人。

一個英格蘭國王要成為法國國王?這個局面讓法蘭西的貴族們驚慌不已,他們連忙支持瓦盧瓦的腓力登基成為腓力六世,並且還草擬出一條影響了法國王室數百年的法令名為撒利法令,根據這條法令,繼承權不得通過女方獲得,由此阻斷了愛德華三世染指法國的的法理。愛德華三世怎肯善罷干休,於是在1377年以討要自己的合法繼承權和王位為由出兵法國,腓力六世當然迎戰。

這兩人又都是崇尚騎士精神的“武帝”,能用戰爭解決的絕對不會坐下來談,況且王位這個東西也只能靠戰爭解決,這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爆發和起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