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為何兩軍對陣還會拼命放箭?

用戶133916062

弓箭的確射不穿盔甲,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士兵也穿不起盔甲。

很多人一看電影,那中國古代軍隊的氣勢,尤其是張藝謀拍攝的古裝大片,《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古代是有多瘋狂,能穿起黃金甲,再說黃金真的軟啊,並不是艱苦的金屬材料。

這裡,史論縱橫有必要說一下中國的冶煉業的發展。

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國都屬於青銅時期,青銅是貴族人才能擁有的,直到戰國時期才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可以說正是鐵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用鐵做的兵器改變了戰爭屬性,戰國全是兼併戰,用鐵做的農具改變了生產模式,因此鐵一項很好的發明。

但是,戰國時期的鐵還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時候出現灌鋼法,冶煉出的鋼硬度高,性能好,從北宋開始用煤鍊鐵開始,宋代的鐵產量相當於18世紀整個歐洲的冶鐵量。在南宋時期,金人發明了鐵浮屠,基本無人能敵,其實鐵浮屠就是重騎兵那種,人和馬都披重型盔甲,這隻部隊為金國打敗遼國滅了北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集整個金國之力,也就打造了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屠。

後來被岳飛打敗之後,金國再沒能打造另一支鐵浮屠,其實就是沒有那麼多鐵了。

所以,在鐵匱乏的古代,一般士兵根本穿不起盔甲,只有打前排,在遊戲中俗稱那種“肉”的士兵,才能穿上盔甲,當然,大部分就是有點鐵片,估計,竹片會更多。

昨天看到一道題出為什麼古代的槍,只有槍頭是鐵的,而槍把是木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鐵的造價太高。

大部分的戰亂都是源自於農民起義,裝備比較差

為什麼農民起義拿起鋤頭就能造反,在明朝之前,尤其是秦末,漢末時期的農民起義昌盛,很可能就是官府的裝備其實和老百姓拿起鐵鋤頭差不多,到明清時期,農民起義的代價就高了,因為官兵有火器啊!

所以,在比較low的戰役中,士兵都是穿著單衣(南方士兵北伐不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到冬天的時候太冷),所以,弓箭能射死人。

弓箭作為一種重要兵器,也一直在發展

因此,弓在古代一直是輸出比較高的兵器,弓箭手,也一直是重要兵種。

史論縱橫對武器的具體發展,沒有過多的瞭解,但是清代出現的清弓,的確也是一種很厲害的存在,之所以清朝皇帝一再強調不能忘掉騎射本領,其中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對清朝弓的迷戀。

在清朝反抗明朝的統治過程中,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明朝官兵將武器更換為火器後,為了增加士兵的機動性,必然要將本身的盔甲減輕負重。

就是清朝的棉甲,就是厚衣服,再加上幾塊鐵,但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棉甲也扛不住鐵槍懟一下啊。

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

存在即合理!古人也不傻,如果沒有作用,古代人也不會製造。


史論縱橫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則累都能累死你。


大漢弓箭手

像歐洲人的近10萬重甲兵,根本就擋不住幾萬蒙古人的弓箭,又沒有機動性,所以變得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歐洲變得惶惶不可終日,幸好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逃過一劫。

所以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強的盔甲我就有更強的弓箭,而盔甲的製作成本又遠大於弓箭,所以弓箭永遠是勝利方,盔甲只能用來減少傷亡,而不能杜絕。

至於兩軍對陣拼命放箭,是因為弓箭是遠程攻擊武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弓箭的作用。通過弓箭組織的箭雨一方面可以大量殺傷敵人,另外方面可以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只要箭雨足夠強,可以讓敵人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你不先拼命放箭,在接觸戰之前多殺傷敵人,壓制敵人氣勢,等到短兵交接時對方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正因為古代東方擁有弓箭技術上的優勢,又有大量以弓箭手和以弓箭作為武器的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一直壓制西邊的民族,東亞民族可以吊打中亞民族,來自中亞的民族又可以吊打中東和歐洲。比如漢朝時期,我們叫波斯為安息,對它的評價很不屑,就是國大兵弱,不尚武。這顯然是對其有一定了解才這樣說的。可能是經常受中亞民族欺負,因此中亞的民族都看不起它。而這個安息王國就是西方的帕提亞,卻可以和羅馬帝國打的旗鼓相當。


執斧傳播開天名

世界上最厲害的兩種弓箭,是英國的長弓和滿族的清弓。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滿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鎖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當時的北方軍隊喜歡用的火器是三眼銃。大部分北方軍隊都是使用三眼銃。三眼銃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雙層棉甲。

而明朝用鳥銃比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遠的是魯密銃,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內。

清弓是中國歷史上射程和殺傷力最強的弓,比當時明朝輕火器殺傷力還強大,這也是滿人為什麼不發展火器。器,而一直以騎射自傲的原因。清朝唯一重視的輕火器是抬槍,長二米五到三米,一般需要兩個人操作,有限殺傷距離是兩百米。

再說古代的弩,普通的弩破甲距離只有二十米。腳弩稍微遠點,床弩距離很遠,但這個東西太重,不適合單兵作戰。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神臂弓。神臂弓其實也類似於弩,射程和殺傷力都可以,但還是比不上清弓。

弓箭一般有兩種射法,一種是拋射,一種是直射。而拋棄的話要達到最遠射擊距離,那麼就必須使用45度角拋射,至於能射多遠,那是根據弓箭的張力和個人力氣決定。而中國歷史上射的最遠的人,據說是當初鐵木真時期,有蒙古勇士射程達到六百米的記錄。

而散射有沒有殺傷力?有的,箭頭在高空受重力加速落下,仍然會讓人受傷,甚至帶走士兵的生命,這種射法穿透力一般不是很強,但如果是皮甲的話,仍然有可能被射穿。

而滿人對付明朝軍隊的做法一般是用重箭,然後近距離用直射法猛射明軍,大明野戰打不過滿人,很正常。



圖上的弓箭就是清弓,和其他弓箭不同的是,它兩端是反弓型的,和其他的弓是不同的。而且弦比較長一般在一米五到一米八之間,這麼長的弦給箭支提供了很大的飛行力量。培養一個合格的清弓手是很困難的,最少要三年甚至更長,而培養一個合格的火槍手只要三個月。


一號風手

手機碼字,就不放圖了。古代打仗和電視劇電影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盔甲問題,現代小口徑步槍是打不穿防彈衣,為什麼大家一打仗拼命開槍,特別中國95式步槍。很簡單兩個原因,不是每次打仗敵方都有防彈衣,比中東的非洲打仗,真正可能全軍配的只可能是中美俄這些大國強國。第二步槍主要主要是壓制對方,殺敵從二戰開始就是靠炮,就算中國也是一樣,只有我軍這種窮人殺敵才靠槍。回到古代,真實的戰爭盔甲是不多的,必須是精銳部隊,再說就算是精銳部隊也不一定是全裝甲,如你看古羅馬的士兵,和我國清代棉甲。其實有人沒搞清的是,防弓箭的甲的防長槍,刀劍的不一樣,防刀最簡單,有棉麻厚衣服,再加上幾塊鐵就行,所以唐刀我國後來不用了,只有日本這種不大披甲的才用。箭麻煩點,可以用鐵片穿起來防,但這種防不住槍和劍穿刺,必須更高級的。如宋代的步兵甲和歐洲板甲。

第二是陣形的關係,弓箭同樣重要作用是壓制作用。陣形在古代作戰相當重要,想想漢代匈奴,從小騎馬的為什麼打不過漢朝的騎兵,就因為有陣對無陣。

第三是射穿的問題,蒙古騎兵打遍天下,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蒙古的冶金技術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騎兵更利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強。宋朝時西夏人發現了更利害的神臂弓,可能相當於現代弓的弱小版,後來宋國也學過來了。


霜月秋風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現在的防彈插板已經足以抵禦大多數常規步槍彈,為什麼現代步兵仍以突擊步槍為主武器”一樣。實際上,古代金屬鎧甲進入成熟階段後,防禦普通弓箭並不難,但是這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在披甲部位。實際上,在古代戰爭中,經常會出現士兵無甲和少甲的情況。

(秦漢時期的中國鎧甲)

例如在漢軍與匈奴的幾次大戰中,匈奴軍隊的弓箭雖然很難射穿漢軍騎士的鐵甲,卻能輕鬆地射傷缺乏護甲的漢軍戰馬,而大部分兵員都無甲的匈奴軍隊和漢軍步兵則更是在箭雨下死傷枕籍。

進入南北朝時期,中國開始大規模出現全套的具裝甲,能同時為騎手和戰馬提供全面防護,代價是嚴重降低了騎兵的機動性。而大多數精銳步兵則因體能限制而不可能全身披掛重型鐵甲。由於當時鐵甲的裝備成本很高,很多臨時徵募的士兵則不能指望有鐵甲了。此時放箭的效果自然極好。

(古代歐洲鎖子甲)

進入宋代後,中國的鐵甲才真正進入“白菜化”時代,不僅僅富庶的宋朝能擁有披甲率極高的軍隊,連相對偏僻的遼、金、西夏都能擁有強悍的鐵甲軍。例如金朝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而同期西方由於經濟的落後,即使是騎士貴族也只能靠鎖子甲防身,披甲率甚至遠不及幾次西征的蒙古軍隊,歐洲軍隊也正是由於防護、機動和攻擊力上的多重劣勢才屢屢慘敗的。。實際上,傳統印象中的歐洲米蘭板甲是在文藝復興後才大規模出現的,而此時的弓箭早已讓位給火槍了。同時期的中國明清軍隊也也為火藥武器的大量使用而逐漸放棄了傳統的重型鐵甲,轉而使用更適合戰場的綿甲。

(直到近代歐洲才批量出現的板甲)

綜上所述,在“拼命放箭”的時代,鐵甲的普及率並沒有達到讓大多數士兵“免疫”弓箭的程度,而當鐵甲普及率真正提高後,火藥武器也逐漸替代了弓箭的位置。


防務次元

首先,古代弓箭並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張度強的複合弓都具備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漢朝~晉朝這一段時間由於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製造工藝的限制,當時的弓箭只是由一層竹條構成,所以這一時期的弓箭確實是不具備穿透布甲和鎖鏈甲的能力的,而在影視劇我們可以發現在三國時代的很多戰役中都會使用弓箭手拼命的互射弓箭,那為什麼各交戰國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卻還要浪費箭矢呢?

首先,早期弓雖然射不穿布甲和鎖鏈甲。然而在當時的很多士兵都是沒有穿著防護布甲的,一般在那時候各國的士兵都是從各處隨便募集而來,別說是布甲就是軍服都很難進行配發。

只有當時的“親信部隊”才會有自己的盔甲和制服。而雙方對壘時一般都是這種臨時組建的士兵持盾在前,所以使用弓箭進行密集射擊對無防護的士兵時會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由於當時士兵在對壘時距離一般都不會超過50米,即使弓箭給於箭矢的動能不足以直接擊殺士兵,然而弓箭即使命中人體的四肢,在當時不妥善處理的情況下也很有可能會出現潰爛,截肢,甚至是受到感染而死亡。

而且即使是有盔甲的士兵在四肢上的防護也十分有限,所以當時的弓箭並不需要射穿盔甲,只要形成足夠的密度就可以有效的殺傷對方人員。尤其是在對方攻城的時候,密集的箭雨往往可以遲緩敵方的進攻。而且當時的營寨普遍使用木頭和布作為建造材料,而這時可以加裝火鏃的密集箭雨也可以起到燒燬對方營地的作用。而且當時的戰爭中,即使兵力佔有優勢在近距離的接戰中仍然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落敗,這時大規模放箭就可以起到消耗的作用,所以兩軍才會拼命放箭。


楠竹一

古代的弓箭射不穿鎧甲,那除非那些鎧甲是一些特定的開下,比如說歐洲騎兵的全身性鎧甲,或者是個歷朝歷代的明光鎧,還有那些魚鱗甲。但是事實證明,就這些鎧甲,可以說是耗盡的一個工匠一生心血造出來的一副鎧甲,仍然抵擋不住弓箭的射擊,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冷箭之下。

好吧,言歸正傳,其實說起鎧甲這個東西有造價便宜的有造價比較貴的。但無論如何,鎧甲你除非是拿布頭造的,而且不投造的鎧甲什麼樣的防禦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讓我鎧甲最普通的材料,你就算是拿鐵片或者是青銅片就別想了,光那些鐵片的價格就已經夠貴的。鐵片加工成適當的形狀,並把它組裝在一起,一副鎧甲的價格就很有可能就會超過你全身的家當。這種東西能大規模裝備嗎?就算是政府來負擔這些鎧甲的費用,我估計政府也掏不出足夠的銀子給所有的軍人都武裝上了。歷史上那些好的鎧甲,除了給那些精銳部隊以外,還有一部分都是直接給將領的。比如說金朝的時候,隊裡面有3000鐵浮屠,按照歷史的記載,這3000鐵浮屠什麼意思呢?就是3000個重裝騎兵這些騎兵全身上下都披著重型的鎧甲。但是光著照及這3000個鐵浮圖就耗費了金朝一半的軍費,以至於岳飛把這支軍隊給滅殺了之後金朝的最高統帥,差點吐血。歷史上的中國還算是比較富庶的地方在更為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呢?當蒙古大軍用他的騎兵和件數。登上歐洲大陸的時候,除了中世紀歐洲的騎士階層能夠抵擋以外,其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遇到就會潰散為什麼,就是缺少鎧甲的掩護。而且鎧甲防禦力越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也就越多,鎧甲的重量也會越重宋朝的時候,當時選拔軍人的條件就是把一副鎧甲舉過頭頂,你就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了。別以為有多簡單,一副鎧甲,少說100多斤的重量。

除了弓箭,弓箭的威力,我們幾乎可以無限地放大,比如說宋朝的時候的那種床子弩的威力當時來講的話,就是重裝的騎兵衝鋒在前的話,一支弓箭射出去可以穿透三個騎兵。如果你嫌棄這東西太重,你可以把輕弓用在騎兵的身上騎兵,藉助馬的衝擊力度再加上弓箭射出去的時候工件本身的力道就很有可能使弓箭的力量成倍的增加。總之,相較於一支1萬人的軍隊裡面只有幾百人的鎧甲擁有量而言。弓箭對於其他大多數人來說是有殺傷力的。並且工件的造價相對於鎧甲而言還是屬於廉價的。至少能夠大規模的裝備大規模的生產,並且使用完了之後還是可以回收的。弓箭的射程比較遠,這也是他作為裝備獨一無二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


漩渦鳴人yy

箭攻甲防,形式如矛和盾,世界上沒有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的矛,也沒有刀槍不入的盾。相傳夏和東夷人打仗,東夷人是善使弓箭的人,在進攻中夏人吃萬虧,後來夏人用動物皮或騰包在身上,減少了傷亡,打敗了東夷人,於是甲就在戰爭中誕生了。以並生產力很低,大部以皮甲為主,只有貴族才穿得起金屬甲冑。商遺址出土文物中就有了青銅盔。戰國後期冶金業發達才開始出現鐵製盔甲。北宋的時候經濟發展水平大大超過了唐代。國家有足夠的財力裝備自己的軍隊。北宋重裝步兵鎧甲重達29公斤,是當時世界上最重的,同時代歐州索子甲重15公斤,西哥特人重騎兵才20公斤。所以北宋重甲步兵戰力是很強悍的。嶽下的重甲步兵就多次打敗金國騎兵,金兀朮的鐵甲連環馬鐵俘屠都被滅了。蒙古滅金後,裝備起宋金鎧甲對陣歐亞騎兵是有相當優勢的。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是以後幾個世紀才裝備的。裝甲重了就降低了靈活性,蒙軍作戰以騎兵為主,最好的防護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況且蒙古人打仗從來不正面進攻,而是和草原狼學習的群狼戰術,側面遇回進攻,在運動中殲敵。當敵人進攻時蒙古騎兵撤退,在撤退途中回身射殺追兵,然後兩翼從後面兜上來,此種戰法好象叫曼古臺,沒記清楚,反證此種戰術屢試不爽。大將軍不怕千軍就怕寸鐵。兩軍對陣可以給對方造成巨大心裡壓力,打仗嘛,就是靠士氣,一鼓作氣力能戰勝對手。


關東俠客

1,弓箭是可以射穿盔甲的;2,兩軍交戰,拼命放箭是用來打亂敵人隊形的。


一,弓箭與盔甲問題。

1,盔甲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穿的起的。

古代一副製作精良的盔甲開銷很大,通常有個一兩萬重裝步兵、騎兵就基本到極限了。換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能穿盔甲。

2,盔甲分輕重。

步兵分輕裝、重裝,騎兵也分輕裝、重裝。弓箭對於無裝甲、皮甲、半身裝甲的輕裝軍隊還是很有殺傷力的。

3,盔甲覆蓋區。

盔甲的覆蓋區有限,古代除了全身包裹成鐵疙瘩的重裝軍隊,大部分盔甲覆蓋面是有限的。弓箭還是有一定概率射到人的。

二,弓箭主要作用是打亂敵人隊形。

古代打仗並不是亂打,都是有陣型的,一般而言,誰的隊形先潰散,誰就敗了。

這時,無論攻防還是守方,弓箭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由於弓箭射程遠,在敵方接近時,有可能就已經射出去數箭。兵陣是密集隊形,一旦有許多士兵被射傷,那麼隊形就會出現問題。這是進攻,反攻的好機會,

所以,一般而言,發箭的速度往往決定軍隊的戰鬥力。

哦,對了,你的圖中照片是清朝軍人,清朝普通軍人似乎並沒有穿鎧甲,是因為清朝火器裝備率非常高,護甲防不住槍炮。


首席國士

盔甲主要防劈砍,防穿刺效果有限。防禦弓箭的有效武器是盾牌。古代戰爭士兵拼命放箭,其射擊目標主要是防護薄弱的士兵,而非防護良好的甲兵。

盔甲的特性決定其只防劈砍,不防穿刺

金屬盔甲的出現後,對於防護良好的的士兵,弓箭的危害相對降低了。但是也有專門設計的穿甲箭頭,和大威力弓弩。完全可以穿透任何金屬製的頭盔和鎧甲。克勒西戰役(英法百年戰爭)中,2萬法國重裝騎兵被5千英國長弓箭手擊敗和就是例子。



盾牌是防禦弓箭的有效武器

其實防弓箭唯一有效的單兵武器是盾牌(木板蒙牛皮)。因為箭頭會嵌在盾上了,無法傷到身體。斯巴達的龜甲陣就是例子。


弓箭手主要威脅防禦薄弱的士兵

古代戰爭,由於生產力不發達,盔甲本就是奢侈品。尤其是歐洲,貴族需要自帶盔甲兵器上戰場。戰場上大多數人還是防護薄弱甚至無防護的炮灰。當弓箭射擊沒有防護或者防護很差的士兵時,對方由於害怕受到傷害,心裡的恐懼非常大。

在弓箭手的威脅下,敵方防護較少的士兵行動受限,無法形成良好的戰術機動。攻不上去,撤不下來。弓箭手持續發射,能夠對敵人防禦薄弱的部隊形成持續壓制,為己方技戰術發揮贏得空間。



經典戰例:卡萊戰役

最經典的例子是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和安息帝國的卡萊戰役。七個羅馬軍團,越4萬餘人攻打安息帝國。安西帝國基本都是弓騎兵,約兩萬。開戰後,安息帝國圍繞羅馬步兵方陣不斷射箭,而羅馬標槍兵無法躲閃,只能拼命防禦。但仍然在弓箭密集打擊下頻頻受傷。最早羅馬指揮官打算等對方箭支耗盡之後進行決戰。結果安息帝國派出駝隊將成捆的弓箭展示給羅馬軍隊。羅馬人被迫進攻,被安息弓箭手放了風箏,4萬士兵只有3千人僥倖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