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一天要發很多條毫無意義、毫無營養的朋友圈,這是不是一種心理疾病?

小丑先生32308055

  確實有一部分這樣的朋友,喜歡發一些“自來水”的朋友圈。這可能還是一種個人喜好吧,還不到病的程度。那麼,TA到底為何一天要發這麼多條營養並不豐富的朋友圈呢?可能有如下原因:

1、 為了刷存在感。這樣的朋友一般在生活中,內心認為和別人比起來,自己的存在感比較弱一些。TA可能會在發朋友圈這件事情上,更加格外踴躍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因此就會事無鉅細,做什麼都要發上。哪怕只是去吃了一次餐點,或者只是逛了逛街,都要發到朋友圈,害怕別人忘了TA。

3、 為了打發寂寞。你會發現,一般單身的朋友,發朋友圈的概率也比較高。像我認識幾位單身女性,什麼早上晨練、遛狗、上下班途中、喝茶、派對、吃飯、和朋友約會、和閨蜜聊天、旅行、內心獨白……生活百態無奇不發,且她們最喜歡發的就是自己的自拍美照。顯而易見,那是一種排遣寂寞的表達。朋友圈越熱鬧,其實她們內心越寂寞。

4、比較自我。這種喜歡在朋友圈散佈無價值營養言論的人,這也是他們的自由,但也有的確實有點自我為中心,過於自戀。沒有太考慮到,朋友圈畢竟也是一個公共空間。自己所發的內容最好有所篩選,有所節制,能夠爭取發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而不是一些無病呻吟,無關痛癢,過於自我而無聊的自來水。這樣才能聚攏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你危難的時候幫助你,在你快樂的時候與你分享人生喜悅。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覺得發朋友圈是種個人的需要,不管是因為想傾訴,還是希望獲得關注,或者是想通過這個方式來和別人互動等。至於是否有意義和有營養,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標準不同。再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是沒有意義和營養,但朋友圈本身就是個人發佈自己想表達內容的平臺,只要言論沒有違反法律規定或者破壞社會公德,也是每個人的自由,和是否有病沒有太大關聯。


鵜鶘心理

首先從理論上嘗試著對你這個問題做一下解讀。

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理論叫第三人效果,它是社會學家W.P.Davison於1983年首次提出。它意味著個人(發朋友圈的人或轉發朋友圈的人)傾向於認為其他人(看朋友圈的人)要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信息的影響。雖然這個理論適用於很多媒體信息類型,但是它更適合於與健康傳播和危機傳播相關信息。比如,個體可能會認為有關新藥的廣告或者吸菸有害健康這樣的信息對其他人的影響要大過對自己的影響。

所以,我們似乎可以說在朋友圈發消息的人會認為這條消息會對看此條消息的人有所影響。當然這僅僅是侷限於某些消息。

至於很多無意義、無營養的朋友圈可能需要另當別論,這就涉及到知識和信息的問題。

我國《教育大詞典》中流行的知識定義是:“對事物屬性與聯繫的認識。表現為對事物的知覺、表象、概念、法則等心理形式。”或者《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更具體:“所謂知識,就它反映的內容而言,是客觀事物的屬性和聯繫的反映,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就它反映活動的形式而言,有時表現為主體對事物的感性知覺或表象,屬於感性知識,有時表現為關於事物的概念或規律,屬於理性知識。”知識歷來是哲學中認識論研究的對象,故常見的有關知識的定義是從哲學的角度提出的。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實,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它可能是關於理論的,也可能是關於實踐的。在哲學中,關於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複雜的過程:感覺,

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成構成人類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而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從哲學的角度說,信息是事物運動的存在或表達形式,是一切物質的普遍屬性,實際上包括了一切物質運動的表徵。傳播學研究的信息是在一種情況下能夠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創造物。

所以說知識消息是有區別的,更多的人在朋友圈發的只是一條消息而已。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媒體多元時代,人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確保自己的存在感,這其中就包括髮朋友圈,也許他們發朋友圈沒有其他目的,除了

自我娛樂刷存在感

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所以人們把媒介已經內化為自我存在的一部分了。由尼爾·波茲曼所著的《娛樂至死》是對20世紀後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下的情況,娛樂似乎成為一種高級的時尚。

當然,除了發這些無意義、無營養的信息外,還有很多人會曬娃,做微商......可以說朋友圈已經泛化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發這些消息的人似乎沒有體會到這種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困擾。

至於這種行為是不是一種疾病,可能需要心理學家從更專業的角度來進行回答。


WANG論科普


有時候由於每個人的文化程度和愛好不一樣,別人發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這時候,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設置一下,不看她的朋友權限,免得影響你的心情了。


榮貳小姐姐


清妍輕語

討論這個話題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本貓認為,我們得先弄清楚這幾個問題:

一是朋友圈的性質。朋友圈,其性質就是個人在法律、道德允許範圍內,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其中一個平臺。

二是朋友圈的意義。朋友圈,其存在的意義無非就是打破空間和傳統交流形式的限制,以另一種更方便、快捷的形式進行互動交流。

四是對待朋友圈的合理態度。我們對待朋友圈,也應當象在真實的工作、生活、學習環境中一樣,平常心對待,不必苛求,不必勉強;感興趣的多關注、互動,不感興趣的忽略、屏蔽。

五是什麼內容才是意義、有營養,怎麼做才不是一種病?此問題借用兩句話:一是什麼是垃圾?位置沒放對的東西就是垃圾。二是城裡人跑鄉下去遊逛是一種病,鄉下人不懂城市人健身也是一種病。


懶貓攝癮

或許就是對於我們看的人毫無意義毫無營養,對於發的人意義重大或者說是有意義的呢!現在我也不怎麼發朋友圈了,之前的我經常發。

為了不去刻意打擾到某人某些人,發到朋友圈,閒的時候看到了就知道了,不想知道的可以直接忽略,本來朋友圈就是免費公園,你不愛逛就不逛,不習慣這裡的景繞道屏蔽眼不見心不煩就可以了。

發自己做的菜,表明自己也是可以很賢惠的,也不是很懶。讓爸媽知道我也不是經常吃“垃圾食品”味精調味料一把逮。

發美食,是因為餐廳的菜品真的很好看(我很少發,父母覺得我們在外吃,就讓寶寶沒有好的輔食吃)。

轉發截圖文章,是因為自己看了覺得很有道理,分享給大家看看。

發美景,發電影票,表明我帶著孩子也可以在外面逛逛,也能抽個空看一場電影,因為實在是很難得,寶寶一週多才去看了電影,從懷孕到寶寶一週多,近兩年了。

偶爾發一些抱怨的文字,也設置了部分人可見,就是為了讓老公讓公婆知道他們在外工作苦,我在家帶孩子也是很苦的!😂

現在孩子會走路了,帶著跟老公住一起,帶孩子的時候忙,孩子睡了做家務,根本就沒那麼多閒暇也沒那些亂七八糟的的心情發朋友圈了。


陽光也怕冷

表現欲。

像這樣的人是處於什麼樣的心理呢?這樣的人其中一種只是只是單純的想要把自己心情分享給大家;一種呢,就是炫耀,這種情況一般女生比較多;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找存在感!

給特定的人看。這樣的情況相信大家都清楚了,一般來說這樣的情況都是屬於情侶之間的的,或者是發給喜歡的人看的。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說。

發洩情緒。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受氣了,但是卻不能夠發洩出來,憋著又難受,所有就把自己的小情緒給發洩到自己的朋友圈。



漲姿勢52

喜歡看就看,不喜歡看就拉黑。。



就像這張圖一樣,永遠滿足不了任何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過自己的生活,你管別人發的朋友圈有沒有意義?!


a隨遇而安

每個人對事情,對事件,對事務都是有一定看法的,他可能他認為這些事情,事件,事務比較有意義或有意思,或者對別人也會有幫助,或者別人也會感興趣的話,他就會發在了朋友圈的。

就是我們瞭解或看到的比較有意義有意思,比較有興趣的,或對我們也確實有幫助的東西,絕大部分也是朋友們在朋友圈發來的。

所以朋友們在朋友圈發來的東西,不一定都是你喜歡的,你認為好的可看的,你就看,你認為可以收藏保留的你就收藏保留,你認為沒有用的,你就可以視而不見的。

所以我一點都不反感朋友在朋友圈發東西,我認為可看的就看,可留的就留,朋友發來有用的好的東西,我也會反饋給朋友致以謝意的,這其實也就是與朋友的交流或互動或溝通的。

我也很愛在朋友圈裡發東西的,或單獨發給朋友的,我曾與我的朋友們說過,如果你認為我發的東西沒用,你就別看,你就清理掉。

至於你說的發很多毫無意義的東西,可能也是他的一種愛好,或他的一種他認為很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吧,是你的比較好的朋友,你可以直言不諱的告訴他,如果是你的不太密切的朋友,你知道怎麼做的!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惑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