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蒙面俠接受“手術帽”挑戰!向“臉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手術室安全,溝通無極限

每個人都有姓名

便於更好的溝通

在手術室裡

有這樣一群蒙面俠

他們來自不同的科室

有著不同的身份

其中麻醉科則有

麻醉醫生、實習醫生

研究生、輪科學生

術科包括

主刀醫生、實習醫生

進修醫生、研究生和規培醫生

手術室包含

護士、實習護士、進修護士等

每天會有好幾百人

進出手術室

在這許許多多的不同中

相同的則是

都戴著口罩和帽子

只露出兩隻心靈的窗口

像這樣......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於是

這群人每天都在練習

瞳孔識別術

聞聲識人術

全靠確認過眼神

才能認出對的人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這種技能的掌握

耗時因人而異

少則一眼

多則數月

臉盲的可能要幾千年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是誰?!

這給手術工作帶來了

極大的不便

不能快速進行角色分工

同時

易使緊急情況

比如搶救時

陷入混亂局面

今年4月份

美國氣道管理學會前主席

Hagberg教授

來我科講學時講到

溝通不夠、不到位

在16個患者安全隱患中

排在第一位

悉尼有位麻醉醫生

Rob hackett

為此就想了個辦法

他在日常戴的手術帽

寫上

了自己的名字

標明職位明確身份

工作中角色

一目瞭然

像這樣......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不僅如此

Rob醫生還發起了

“手術帽”挑戰

並接受挑戰

在社交網絡上

曬出了

貼有名字標籤的手術帽

神馬?挑戰?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為使手術室醫護之間

溝通更順暢

配合更加默契

更好保障患者安全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麻醉科主任馬武華教授的

倡導及支持下

首先從麻醉醫生

試行接受“挑戰”

於是畫面變成這樣......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驚不驚喜

意不意外

當年媽媽翻字典取的名字

就這樣

驕傲放縱地貼在了額頭上

從此

一切開始悄悄地改變

不再把某位年輕教授

當做實習生

也不再把某位學生

就連那個困擾麻醉醫生多年的

歷史遺留問題——術科醫生

由於不認識所有的麻醉醫生

為了簡單

索性一律叫麻醉師或麻師

而現在

由於帽子有名字和職稱

正悄悄地發生著

潛移默化的改變

稱呼變為

張教授,吳醫生,王醫生

甚至更親切的稱呼為

威姐,航哥,朋哥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一個稱呼

或許並不能代表什麼

但這是一種尊重

至少是

對字典君的尊重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言歸正傳

所有改變都是為了

一切變得更好

溝通更有效

患者更安全

相信在未來

手術室蒙面俠們之間

會有

更順暢的溝通

更默契的配合

更高效的患者安全保障能力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文末彩蛋之科室合照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我院蒙面侠接受“手术帽”挑战!向“脸盲”Say B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