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三國蔣幹其人?

閃電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蔣幹兩次過江,兩次中計,其蹩腳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赤壁大戰中曹操的兩次重大失誤,殺蔡瑁張允和鐵索連船,皆拜蔣幹所賜。最終,曹操在赤壁大戰中兵敗如山倒,狼狽不堪的逃回北方。在敗逃過程中,蔣幹為了掩護曹操,與其互換衣服,被埋伏在葫蘆口的張飛所殺。

從蔣幹在兩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的險境中主動請纓充當說客,到後來兵敗忠心護主的表現來看,雖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他對曹操也算是忠心耿耿,只是好心辦了壞事。竊以為,以曹操的畫風來看,他斷不會痛惜蔣幹,說不準心中有一萬隻草泥馬奔騰而過,即使蔣幹不被張飛所殺,也勢必被惱羞成怒的曹操幹掉。



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真實歷史上的蔣幹並非如此不堪,他是一個被羅貫中嚴重抹黑的人物。

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記載:(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這個評價不低,蔣幹也確實渡江勸降過周瑜,但也只是輕描淡寫,心照不宣的互相試探,合則來不合則去,並非《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被周瑜玩弄於股掌之間。



事實上,蔣幹渡江回來後,向曹操稱讚周瑜氣宇不凡,素懷雄心壯志,不是言語所能離間的,言下之意,是勸曹操打消招降周瑜的念頭。

《三國演義》一直捧諸葛亮踩周瑜,為了彌補周瑜,又拿蔣幹開刀,蔣幹無疑躺著中槍,確實有些憋屈。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你想是不是,我們當今現代人是不是好多也都一直是這個想法呢?在老羅的筆下,我們記住了這個人物,但卻不是歷史上所記載的美名,反而是老羅編寫下的醜名了。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蔣幹到底咋樣,到底是不是老羅筆下那個被戲耍和愚弄的腐儒,被用離間計所利用,還自以為功,最後成為笑柄的傢伙呢?

很顯然不是的,《三國志·周瑜傳》中描述蔣幹為"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可見其評價之高,可以說整個三國所有謀士中,能得到這個評價的都不多。

再看事蹟,他和周瑜自幼同窗受業,琴棋書法無所不能,四書五經也早已爛熟於心,可見其才華方面毋庸置疑,再看膽略,在兩軍對壘,周瑜殺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劍影之中主動請纓,駕一葉扁舟去說降統兵數萬的東吳大都督,如此膽量也是絲毫不遜色於關公的“單刀赴會”和諸葛孔明的“隻身過江東”的“舌戰群儒”了。

並且在歷史上也確實有蔣幹被操哥指派到江東招降,但蔣幹其實表現的很是風度翩翩,並在短短時日之間明確周瑜之心,告知操哥:周瑜雅量之高難以言喻,即勸之放棄招降的念頭,至於三國中的被離間的傻x,倒是沒有提及,可見演義之事,聽聽也就罷了,當不得真。


老梁說歷史

透析蔣幹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態歷史


蔣幹,字子翼,漢末三國時期人

我們所瞭解的蔣幹,基本上是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首先那我們就來分析書中蔣幹形象

《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蔣幹主要出現在赤壁之戰前夕。

在赤壁之戰中,蔣幹作為曹操的謀士加說客,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派遣蔣幹去東吳策反周瑜

然而當時的情況確是,周瑜正擔心曹操帳下蔡瑁,張允二人,〈原因,曹操軍隊屬於北方人,不善水戰〉,而這時蔣幹正好來到東吳,在書中,周瑜將計就計

通過一系列情節,以反間計,誘導蔣幹偷走蔡瑁,張允二人的投降書〈最著名的蔣幹盜書情節出自這裡〉,結果導致曹操誤殺蔡瑁張允二人

之後還有一件事,更是把蔣幹刻畫的如同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

在蔣幹盜書之後,龐統向周瑜獻了一計:連環計

可是,當時實施這個計謀卻有一個難點,因為實施這個計謀要使得曹操不能生疑,可是,正好在這個時候,我們所講的主人公,蔣幹,第二次過江,來到東吳

從而,再蔣幹的引薦下,曹操信任了龐統,所以使用了龐統所獻的連環計

正是在這一契機之下,蔣幹成功的瓦解了曹操的80萬大軍,更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成為了十成十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經典人物


歷史中的真實蔣幹

其實,在歷史中,蔣幹的原形並沒有這麼差勁,而且是當時十分出名的辯論家

根據《三國志.周瑜傳》中的描寫,蔣幹是一個有儀表有,容貌,有口才的人

更是在赤壁交戰前夕,在東吳和蜀漢虎視眈眈之下,駕著一葉孤舟,孤身駛向東吳策反周瑜。〈這種氣魄,在5000年的歷史中都很少見吧!〉

雖然說,最後雖然沒有策反成功,但其表現出來的氣度,亦是很灑脫的


歷史與小說

我還記得,第一次看三國演義時,讀到這個情節,就感覺怎麼會有這麼逗的人?

於是就特意去查了一下關於蔣幹的資料,才發現,原來是羅貫中,為了達到應有的藝術效果,從而刻意醜化了這一角色

既然說,已經知道了,是刻意醜化的,所以,剛看到,這個標題時,我就想把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告訴大家,還蔣幹一個真實的歷史形象


歡迎大家的閱讀(✪▽✪)


文史解讀


蔣幹是一個被三國演繹醜化了的鳳凰男。

《三國演義》畢竟是歷史演義,僅就其所刻畫的眾多人物而言,或神化(諸葛亮),或醜化(曹操),或虛構(貂蟬)。 其中最該喊冤叫屈的當數江淮大才子蔣幹。 “群英會”中的蔣幹,被描寫成一個形容猥瑣、幾近弱智的小丑,這與蔣幹的歷史真面目相去甚遠;而“蔣幹盜書”的情節更是捕風捉影,純屬文學虛構。

《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精彩故事。曹操大軍南下,劍指東吳。在這軍事對峙緊張的關鍵時刻,曹操手下幕僚蔣幹前去拜訪了東吳主帥周瑜。 曹操派蔣幹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勸降周瑜,達到“不戰屈人之兵”的目地。周瑜對蔣幹的到來給了很高規格的接待,舉行了名曰“群英會”的歡迎宴會,讓蔣幹參觀了東吳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為了體現與蔣幹的的親密,周瑜還與蔣幹同塌而眠。心懷鬼胎的蔣幹盜走了周瑜的密信,誰知竟是周瑜的圈套!曹操派蔣幹去吳營打探軍情,而周瑜正想著如何除掉精通水戰的蔡瑁、張允,便定下“反間計”,誘導蔣幹盜走蔡、張二人給周瑜的假“密信”,曹操中計,信以為真,錯殺蔡瑁、張允,為周瑜除去了的心腹大患。而曹操的水軍也便成了“旱鴨子”,之後就成為赤壁大戰的水上活靶子,只有等著任人宰割和燒烤的份了。 之後,蔣幹二度過江時,又落入周瑜圈套,把龐統引薦給曹操,使曹操中了“連環計”。於是,在後來的赤壁大戰中,曹操水軍一敗塗地。 如此蔣幹,實在是曹軍大敗的罪魁禍首,蔣幹在民間百姓中的形象也由此而成為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與小丑。 其實,蔣幹比竇娥還冤。



正史《三國志》中雖無蔣幹的單獨傳記,但裴松之為《三國志·周瑜傳》作注時所引錄的《江表傳》中,對蔣幹其人及“過江說瑜”有完整記載。《資治通鑑》第六十六卷所記大致與《江表傳》吻合。從中,我們不妨看看歷史上真實的蔣幹及其事由始末: 其一,被描繪成小丑的蔣幹本是儒雅帥哥。 《江表傳》上說蔣幹字子翼,九江人,“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可見這蔣幹本是一位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儒雅之士,而並非雞鳴狗盜式的小丑形象。他的才能、機辯聞名於長江、淮河之間,甚至一時難以找到對手,是江淮間“獨孤求敗式”的大名士。 如此機智精明之蔣幹,豈能連續中周瑜的計謀。 其二,“過江說瑜”因被識破而“終無所言”。 當時,曹操確實秘密派遣蔣幹去遊說周瑜歸順自己。 蔣幹換上平民百姓穿的布衣,戴上葛布做的頭巾,以朋友身份去看望周瑜。 不料,一見面周瑜便說破了他的來意:“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江表傳》與《資治通鑑》所載一字不差)。 蔣幹只好說此行的目的是老朋友間敘敘舊,別無他意。 這之後,周瑜帶著蔣幹參觀軍營,巡視倉庫、軍用物資與武器裝備,進而設宴款待蔣幹,間席讓蔣幹觀賞自己的侍女、服裝、飾物以及珍寶,意思是:東吳對我周瑜不薄,有美女、珍寶賞賜呢。周瑜藉著酒興進一步明確表態說:“大丈夫生活在世,遇到知己的君主,外表上有君臣關係,內心卻情同骨肉,言聽計從,有福共享,有難同當,即使蘇秦、張儀重生,能轉移其心嗎!” 蔣幹便笑著只談雙方友情,知趣地隻字未提勸說之事。 回去後,蔣幹即如實向曹操稟報說:這周瑜志向遠大,不是用言語所能挑撥離間的。

由此可見,“蔣幹盜書”純屬文學虛構。醜化蔣幹並虛構“兩次中計”的情節,應該只是作者羅貫中為烘托周瑜的足智多謀所需而向壁虛構的一個橋段而已,只是委屈了蔣幹這位江淮儒雅帥哥長期揹著一口愚蠢迂腐的“黑鍋”。一個計策的成功,需要有各種因素配合,更要靠社會背景決定。“蔣幹盜書”畢竟是一次偶然行為,周瑜深受吳主信任、手握裁量定奪大權才是主因。


昭烈名臣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的很棒,堪稱傳世經典。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老羅現在的日子肯定很難過,大把的三國人物應該正在陰曹地府裡追著他打,其中就包括蔣幹。


蔣幹,字子翼,安徽九江人。其人儀表堂堂,學問深厚,口才極佳,尤擅辯論,獨步江淮之間,無人可敵。作為曹操的幕僚,他曾奉命去東吳做說客,勸說周瑜歸順曹操。這一段被老羅在《三國演義》這部書裡誇張了一下,蔣幹的形象一下子成了個猥瑣小人,不僅沒把事辦成,還中了周瑜的詭計,直接導致蔡瑁、張允倆人莫名其妙就掉了腦袋,連帶著把曹操也捎進來一起成為笑柄。

實際上蔣幹是個風度翩翩、識大體的名士。他到了江東後,周瑜一下子就點破了蔣幹的來意,並告訴蔣幹自己深受東吳兩代領導人的器重,被委以重任,自己在這裡很開心也很體面,不會存有二心。蔣幹是個聰明人,啥也沒說,只是陪著周瑜喝酒敘舊,幾天以後就與周瑜告辭,回去跟曹操說沒戲,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既沒盜書,也沒不辭而別,只是見了一面而已。

當然蔣幹也得好好謝謝老羅,不是羅貫中的描寫,他可能在史書裡連個名字都留不下,這下好了,蔣幹盜書,多有名啊!


泰山7001

蔣幹,字子翼,九江人,今安徽省壽縣人,三國時期有名的辯士,與周瑜是同學,在《三國演義》裡被醜化成偷雞摸狗的小人,志大才疏,白痴的形象,實際上被嚴重醜畫,在《三國志.周瑜傳》以及《資治通鑑》均記載,“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直與為對”蔣幹不僅是個帥哥,而且口才一流,沒有人辯得過他,還記載與周瑜見面時的對話,周瑜確實也是厲害人物,得知蔣於從曹操那邊過來,由於政治的敏感,斷定蔣幹是說客,“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一句話,蔣幹被封住口,只好說自己來敘舊等等,在接觸幾天裡周瑜其實都在回答,他不會投降的問題,只是用行動來告訴蔣幹,蔣幹其實在來之前已知結果,對老同學周瑜性格瞭如指掌,但在曹操手下幹事,其命令不得不聽,見到周瑜,其實一句要勸降的話都沒有,逗留三天而回,因此為曹操辦的這件事是令曹操失望的,曹操並沒有責怪,這時的心裡也因北方的統一而驕傲之心佔據上風,踏平江南是必須的事,蔣幹仍然過其平常的生活,《三國演義》中寫蔣幹中記這一節,主要是想突出周瑜儒將風範,運籌帷幄,才華出眾,而後來這樣有才能的人卻被諸葛亮氣死,進一步突出作者寫的三絕之一諸葛亮“智絕”,顯得諸葛亮的形象更高大,達到“揚劉”目的,又因為蔣幹為“奸絕”的曹操辦事,故意把他貶為小丑,所以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才是正能量的,而不是被小說刻畫虛構所誤導。


學習冇止境1

瞭解三國演義的都知道,羅貫中為了襯托周瑜的美才,把蔣幹刻畫成了一個糊塗蟲,成事不足財敗事有餘!眾所周知的小說情節,在這裡無需贅述。不過看了故事後,我們都會有衷地讚歎周瑜的高才,笑罵蔣幹無能。那麼問題來了,蔣幹那麼窩饢,真實的蔣幹也如此嗎?我們肯定會探個明白。原來現實中的蔣幹,人美嘴甜。正史中有出類拔萃之說!形象好,有學問,還是個口若懸河的辯才!為什麼羅貫中要歪曲他的形象呢,只能說藝術需要吧。看來小說家是惹不得的。


神話10315762

在評書裡,蔣幹被描述為“小個不高,留著山羊鬍,說話酸溜溜”的樣子,是一個標準的跳樑小醜。我感覺,蔣幹類似於“無間道”裡的傻強,有點小討厭,還有點小可愛。總是被人利用。用俗話說,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後人可能會感慨同學間相互利用的關係。其實也難怪,各為其主,不得不如此。

在史書裡的蔣幹則是另外的模樣。他是一位名士。因為與周瑜是同學關係。因此被曹操派往江東勸降周瑜。但到了江東後,周瑜只與他暢敘友誼,不談國事。於是蔣幹也就笑而不語勸降的事。事後,蔣幹飄然離去。真是名士風采。

赤壁之戰後,無論演義還是史書都沒有記載。電影《赤壁》裡蔣幹被曹操一杯毒酒毒死。在這點上蔣幹很像貂蟬,都在連環計裡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結局都沒有交待。也許蔣幹像央視版三國貂蟬那樣,蔣幹已隨清風去。


華尼臣

蔣幹出現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的“江表傳”裡,裡面記在他雄辯長才,獨步江淮。是當時江淮一帶很出名的文士。而且蔣幹也確實為了曹操去過東吳遊說。

他和周瑜是故人,於是二人在把酒言歡之餘,也就談到了天下大事,蔣幹提了一下當時的形勢並進行了勸諫,至於具體內容沒有記載。但當週瑜拒絕後,蔣幹也就不多說什麼了,畢竟人各有志,何況周瑜這樣的大人物。於是蔣幹返回曹營,對曹操說:周郎不可說。此事也就到此結束。




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蔣幹,王朗,劉勳,甚至於前期的張昭,秦松等人都是漢朝的名士,骨子裡都多多少少有點尊崇漢室的情懷,而曹操是堂堂正正的名義漢相,所以蔣幹這次出使也就有因可循了。


不宇亦瀟瀟

反映了大部分現代人的心態!

才能不足,好大喜功,自以為是,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