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鑑賞」四十問不惑

國人歷來慣於用年齡的整數,去劃分生命段落。不知不覺,告別三十歲日子,翻越四十歲門檻,邁步的人生“奔五”之路。子曰:四十不惑。兀自站立於“而立”與“不惑”交替的關口,隨心左顧右盼環顧四周,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境。

粗略一看:人依舊,景未變。於是,喝令自己放下平日裡紛擾諸事,幻想著將一盆涼水,自頭頂由上之下利落地傾覆下去,在頭腦裡逼迫出逼仄的清醒與覺悟空間,抽絲剝繭出內心真實的東西。驀然間,方才領會到,舊日裡曾經企盼的成長與成熟竟是一種慢慢老去,覆水難收;驀然間,方才察覺到,日月輪迴湮沒了年少時的豪情壯志,昔日夢想,如浮翠流丹幻影,在沉浮裡漸行漸遠,吝嗇地未遺留下任何聲息,哪怕是零星空谷足音。

曾經,祈望直至渴求著“不惑”來臨,欲求尋覓所謂的禪定,也就膚淺地認為,人生抵達四十“不惑”的那一刻,便是穿越風起雲湧,靜觀塵埃起伏之時。此時此刻,不斷地反覆地究問自己,對諸多問題依舊未有準確答案,不惑不解、懵懵懂懂,還是屬於辨識不明吧。眾人言之鑿鑿“四十不惑”,孔老先生所謂的“不惑”,也未如期降臨,也非成熟了的果實,可以信手拈來收入囊中。

於是之,細細地品味“不惑”一詞。古時,“不惑”是一把尺、一杆稱,是判斷、是辨識,也是信仰、道德;當下,“不惑”是可以上升至哲學層面的,肯定或否定著事物,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確,年屆四旬,也當“不惑”了,也該“不惑”了。沒有一條河流是忘川。“經歷”雖然非“資歷”,卻是無法抹去的記憶……

一首不記得名字的詩,道出了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哲理: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人生,何不是覓衣求食、奔波勞頓的過程。有人讀了“萬卷書”,有人行了“千里路”,有人吃過“苦中苦”,還有人享過“福中福”。無數的人都相信,壽命的長短,財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下,無論是什麼結果,結局彷彿都為冥冥中註定,而冥冥這東西很玄妙,不可胡亂言語。冥冥裡的“不惑”,飄忽不定、若即若離,離自己很遙遠,遙遠得十萬八千里遙不可及,也近在身邊,隨心地信手拈來。“不惑”這東西,花再多的金錢也是買不到的,磕頭作揖求神拜佛求之不來,若人生路上有時會崎嶇坎坷,有時會一馬平川,不去親自經歷與嘗試,箇中滋味說不清是酸還是甜,是苦還是樂。

適逢“不惑”之歲,當去“問惑”。一問,為“自省”:反觀自己的“不惑”,是否背棄時代潮流,在辨識上落伍,看問題“一孔之見”、以偏概全;二問,為“自量”:考量自己的“不惑”,是否違背良心道德,標尺砝碼偏差,衡器失準;三問,為“自省”:是否時常領悟與積累,釋疑解惑,且棄拾人牙慧;四問,為“自勵”:是否踐行忠孝仁義,常積微善聚沙成塔。

何必去空待所謂的“不惑”來臨,老天不會予人“不惑”,只會讓人肩上添加負載增添責任。欲求“不惑”,當記諸子教誨,曉中庸之道,待世間萬物以抱素懷樸。做人,光風霽月;做事,焚膏繼晷;盡忠,殫精竭慮;盡孝,義不容辭;對名利,淡之泊之;對是非,揚清激濁;

“解惑”亦好,“不惑”亦罷,盡其自然所以然吧。“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尤記起上面的幾句古詩,分別表述了四個不同層面的意境,權作“不惑”之年自勉吧。

想起一句話,不知能否作為此文的結尾:歷經“困惑”,走出“迷惑”,方可“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