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四十问不惑

国人历来惯于用年龄的整数,去划分生命段落。不知不觉,告别三十岁日子,翻越四十岁门槛,迈步的人生“奔五”之路。子曰:四十不惑。兀自站立于“而立”与“不惑”交替的关口,随心左顾右盼环顾四周,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境。

粗略一看:人依旧,景未变。于是,喝令自己放下平日里纷扰诸事,幻想着将一盆凉水,自头顶由上之下利落地倾覆下去,在头脑里逼迫出逼仄的清醒与觉悟空间,抽丝剥茧出内心真实的东西。蓦然间,方才领会到,旧日里曾经企盼的成长与成熟竟是一种慢慢老去,覆水难收;蓦然间,方才察觉到,日月轮回湮没了年少时的豪情壮志,昔日梦想,如浮翠流丹幻影,在沉浮里渐行渐远,吝啬地未遗留下任何声息,哪怕是零星空谷足音。

曾经,祈望直至渴求着“不惑”来临,欲求寻觅所谓的禅定,也就肤浅地认为,人生抵达四十“不惑”的那一刻,便是穿越风起云涌,静观尘埃起伏之时。此时此刻,不断地反复地究问自己,对诸多问题依旧未有准确答案,不惑不解、懵懵懂懂,还是属于辨识不明吧。众人言之凿凿“四十不惑”,孔老先生所谓的“不惑”,也未如期降临,也非成熟了的果实,可以信手拈来收入囊中。

于是之,细细地品味“不惑”一词。古时,“不惑”是一把尺、一杆称,是判断、是辨识,也是信仰、道德;当下,“不惑”是可以上升至哲学层面的,肯定或否定着事物,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年届四旬,也当“不惑”了,也该“不惑”了。没有一条河流是忘川。“经历”虽然非“资历”,却是无法抹去的记忆……

一首不记得名字的诗,道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哲理: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生,何不是觅衣求食、奔波劳顿的过程。有人读了“万卷书”,有人行了“千里路”,有人吃过“苦中苦”,还有人享过“福中福”。无数的人都相信,寿命的长短,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下,无论是什么结果,结局仿佛都为冥冥中注定,而冥冥这东西很玄妙,不可胡乱言语。冥冥里的“不惑”,飘忽不定、若即若离,离自己很遥远,遥远得十万八千里遥不可及,也近在身边,随心地信手拈来。“不惑”这东西,花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磕头作揖求神拜佛求之不来,若人生路上有时会崎岖坎坷,有时会一马平川,不去亲自经历与尝试,个中滋味说不清是酸还是甜,是苦还是乐。

适逢“不惑”之岁,当去“问惑”。一问,为“自省”:反观自己的“不惑”,是否背弃时代潮流,在辨识上落伍,看问题“一孔之见”、以偏概全;二问,为“自量”:考量自己的“不惑”,是否违背良心道德,标尺砝码偏差,衡器失准;三问,为“自省”:是否时常领悟与积累,释疑解惑,且弃拾人牙慧;四问,为“自励”:是否践行忠孝仁义,常积微善聚沙成塔。

何必去空待所谓的“不惑”来临,老天不会予人“不惑”,只会让人肩上添加负载增添责任。欲求“不惑”,当记诸子教诲,晓中庸之道,待世间万物以抱素怀朴。做人,光风霁月;做事,焚膏继晷;尽忠,殚精竭虑;尽孝,义不容辞;对名利,淡之泊之;对是非,扬清激浊;

“解惑”亦好,“不惑”亦罢,尽其自然所以然吧。“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尤记起上面的几句古诗,分别表述了四个不同层面的意境,权作“不惑”之年自勉吧。

想起一句话,不知能否作为此文的结尾:历经“困惑”,走出“迷惑”,方可“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