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品評的對象是什麼人?

Big_Nono


先說答案,”九品中正制”的品評對象是,各地未入仕的人才和已做官的官員。

”九品中正制”是東漢末年出現的選撥人才的制度,由曹魏的重臣、擔任魏國曹丕的吏部尚書陳群建制的。當初,三國紛爭、戰亂頻仍,獻帝出逃、群龍無首。皇帝都天天東奔西逃,自身難保了,還那裡能指望,國家去執行選撥人才的制度。正如國不可一日無君一樣,國亦不可一日無才。在三國紛爭戰亂之中,人才根本在國家層面中挖掘不上來,有,也全給群雄招募去了。


當時曹魏比較強大一點,相對渴望去執行這個選撥人才制度,來保證人才的供應,為己所用。而自漢朝一來,執行的是”人才選舉制度”,首先是“鄉舉裡選”一輪,然後到選舉到郡國孝廉又一輪,最後,在國家層面上,來個”策問”考核,考生應對出個叫“對策”的回答。合格者,方進入國家的人才庫。在漢末這個戰亂的年代,皇帝和朝廷百官都居無定所、時時作鳥獸散。自然也無“鄉舉裡選”、舉郡國孝廉、策問、對策之舉了。

陳群就依戰亂形勢,出了個叫“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撥制度。由各州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再指定幾個小中正。這幾個人組成一個”人才考核委員會”,在吏部發下的人才考核表格中,將各地未入仕的人才和已做官的官員統統寫下評語和等級(上上、……下下共九個等級),供朝廷和吏部在人才或官員的銓敘黜徒(選撥、升職、降職、罷官)中參考使用。



這種制度優點是,避免因中央和地方失去聯絡時,人才的選撥的中斷;還有一個優點是,將那些在戰亂中,因私相授受而做官的官員,吏部根據所具的評語和等級優劣,做出給予升降保罷官職的決定,杜絕了通過非正道當官一途;缺點是,在國家長期和平之時,容易形成士大夫門閥制度,人才如果出身貧苦,要麼去依附士族世家,要麼就得不到入選做官。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