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需要更多食肉動物

歷史上的大部分時候,人類這個物種都忙著把食肉動物驅逐出他們的領地,然後自己定居那裡。最新調查顯示,也許是時候反過來做了。研究還指出了280多個這樣做有益的地區。

俄勒岡州立大學林業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全球食肉動物歷史狩獵範圍,獵物的豐富程度和人口密度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野化”——也就是放歸野生物種成功率最高,並能帶來最多益處的區域,。不過,要達到這個目標,每一步都必須根據每個地區的情況精心定製,研究的第一作者Christopher Wolf說。

地球需要更多食肉動物

credit:銳景創意

到處都有野生動物

“我們想看看把食肉動物放歸世界各地的可能性,而不僅僅侷限於幾個地方。”他補充道。

與著名的森林生態學教授William Ripple合作,Wolf教授利用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進行了此項研究。他們參考了食肉動物的歷史活動範圍,當前人類活動記錄,現在的自然保護區位置以及標註了野外地區和人類不同活動程度地區的地圖。

研究聚焦於25個陸地食肉動物,包括狼,獅子,老虎,以及不那麼知名的歐亞猞猁,太陽熊(馬來熊)和巽他雲豹。這些食肉動物以往活動,但後來被人類奪走的區域被他們稱之為“失去的領地”。他們主要查看了每個物種“失去的領地”內的人跡範圍。

他們還仔細調查了人跡最為稀少的地區,指出了哪些區域食肉動物的存在是與人類存在不相沖突的,同時能帶來生態或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好處。

“這真的有點諷刺,當這些大型食肉動物瀕臨滅絕風險時,科學家才發現他們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Ripple說道。

“大型食肉動物可以限制食草動物的種群規模,比如鹿和麋鹿。它們對灌木,樹木和其他植被的大量啃食可能引發環境的劇烈變化。”

在這些地區,食肉動物能捕捉獵物,也有遠離人類活動的安全通道,而且對農作物、牲畜、交通等其他人類活動呈較低風險。針對研究囊括的每個物種,團隊都指出了六大保護區,全部都在它們的歷史活動範圍內,完全能滿足其領地需求。這些地方,比如美國華盛頓國家公園,能成為周邊區域的“野化”中心。這對人類也是有好處的。例如,大沼澤地國家公園的紅狼,因為嗜吃蛇和蛇蛋,能成為免費幫我們控制緬甸蟒等入侵物種的寶貴資源。

地球需要更多食肉動物

credit:銳景創意

對這些動物來說,唯一,也是最大危險來自人類活動。這意味著,當地的社團支持是野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我們不想把動物放回到可能歷史重演的地方,”Wolf說道,“當地人對野化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認知很重要。這已經不只是科學問題了。”

“對大型食肉動物感興趣的原因有很多。”他補充道。“除了生物多樣性,重新引進食肉動物對生態旅遊也有好處。在黃石國家公園放歸灰狼吸引來的遊客已經帶來了大約3500萬美元的年收入增長。”

但最終,人們以前驅逐食肉動物的理由都是很實際的,像是擴大牲畜活動範圍,獲取肉食動物及其獵物的肉,和偷獵等。這些理由現在也依然存在。然而,今時不同往日,研究團隊發現野化大型食肉動物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唯一方法。這也可能是避免它們走向滅絕的最後機會了。

論文Rewilding the World’s Large Carnivores已經發表於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本文譯自 zmescience,由譯者 Jxmay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