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部神作《楚門的世界》,一個真實的人在虛假世界如何存活?

我家的那個玲

楚門的存活不是問題,物質上的條件基本都得到了滿足,

問題在於當人性的醜惡擺在面前的時候,人要怎麼活下去?

一見鍾情是存在的,當你遇見了真愛,眼睛裡就有了光

楚門未覺醒前是“幸福”的,雖然父親去世了,在心裡留下了一點陰影,但生活物質基礎還行,有朋友,有知己,有投懷送抱的姑娘,整個學業過程都很順利,可以說是“無憂無慮”。但遇見“羅蘭”之後,準確的說是失去了“羅蘭”之後,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並最終走出了“桃源島”。他們那時幾乎是同時喜歡上了對方, 在目光接觸的那一剎那,就知道“哦,那就是我要的人。”雖然相處的時間短暫,但那個人卻永遠刻在腦海裡,沒有“羅蘭”的生活,再如旁人看來優裕美滿自己過著也如行屍走肉,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那個為了畫畫拋家棄子的證券經紀人。

(楚門的羅蘭的相遇)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弱者的藉口,命運掌握在勇於突破自己的人手中

楚門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時,常來找好友“馬龍”聊天,他對“馬龍”說“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好像一生都生不由己”,“全世界似乎繞著我而轉……我的意思是人人都似乎在串謀”,馬龍迴避著這種尖銳的問題,說他對小鎮生活的熱愛說人要安守本分,看看這裡美好的風景。但人一旦對現實發起了質疑,這棵名為真理的種子就會頑強地紮根在其大腦裡。電影中,藉助訪談的環節,桃源島的設計總監“克里斯托弗”對“現實”提出了一針見血的評論:

“為什麼楚門至今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我們都接受現實,就是這麼簡單”

……

“假如他稍有野心,假如他下定決心要查出真相,我們無法阻止他,你不安,其實另有原因,就是楚門甘願坐你所謂的監獄。”

……

(克里斯托弗和羅蘭的爭論)

換言之,人的本性更善於服從,人對現實狀況的容忍度往往很高,並超出對理想的堅定度。我想,這是刻在骨子裡的生存考慮。心理學上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後,人類需求最重要的便是自我實現需求。

對自我實現的渴求,我認為也是刻在人類基因密碼中的,但能真正實現的人卻是少數。人們更容易受他人看法的影響,殊不知你的生活只是別人的一齣戲,你精彩那別人就多看一會兒多讚一句,你結束了那他們也只是換個臺而已。

真人秀是很有市場潛力,觀眾喜愛真實等於喜歡窺探隱私,尤其是性愛場景。

此處省略一千字,看圖說話吧。


編劇演繹法

導師當時特意用了兩節課時間讓我們看了一遍,沒說一句話,自己體驗,自己領悟!

楚門從出生就是一部精心策劃的紀錄片,不過最後終於酣暢淋漓,他出來了。大家雖然推波助瀾導致收視率爆表,讓利益方得以枉費心思,但他們的心沒那般噁心,將楚門比做自己,掙脫牢籠。

楚門在製片方的精心設計下本要了卻一生,就這樣,慢慢的,老去,入土。可人性終究還是善良的,同為演員,知情者儼然看不下去,且動情了,她出現了!她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安迪,給了他一個希望,讓他知道外面有一個東西,在等著他。所以,他開始了他的征程,克服怕水,一步一步,調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絃。正如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楚門虛擬的世界終究是一場騙局,且不為大多數所苟同,那將註定失敗!

不要擔心自己活在虛擬世界中,那是自己給自己的牢籠,只要心在,何談牢籠一說。

謹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