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大美人小智慧

家族財富密碼高級研究員趙淨認為,要正確看待大學生創業問題。要充分了解自身是否具有創業優勢,還要選擇合適的創業項目及合夥人。

大學生創業的痛點在於社會經驗少,容易受騙;臉皮薄,市場銷售能力不足;資金少,資金量容易斷裂;人脈資源少,缺少相關保障和救助。

但好在目前國家提供了相對較好的創業條件,各校也開了雙創課程,很多學校都有大學生創業中心,提供價格低廉的諮詢,翻譯及法律服務。創業門檻也比較低,政策也很優惠。

我們的建議是:一如果有畢業創業意向,建議上學時多留意相關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在不影響學業情況下,可以做一點小生意。二從成熟的項目做起,比如家裡人已經有做過類似工作的經驗,或者好友師兄等等,可以幫助甄別項目,同時提供該行業的經驗資源。三是加入可信賴的有經驗的合夥人,實在沒有合適的,也需要有兼職人員加入。有時打通關係,疏通資金鍊等關鍵環節非他們莫可。

總之,切忌單槍匹馬,孤膽英雄,年輕人敢闖敢幹是好事,但是一意孤行就不好了。


家族財富密碼

我大學的時候有過兩次創業經歷,都給了我比較沉重的打擊。所以,現在有任何人來問我,支不支持大學生畢業就創業,我都表示不支持。

至於兩次創業經歷,在我的自傳《顛覆者》裡面都寫了,我也不多重複,我重複說下為什麼我覺得大學生不應該畢業就創業。

第一點,大學生離市場太遠了。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大學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我已經算是比一般的學生更接近社會三教九流的人了,但是當我真正走出去的時候,我還是感覺離真正的市場太遠太遠了。

我做的事情都太表面化了,比如照著《硅谷熱》的表面模式,找到了所謂社會上的朋友,獲得了所謂的投資,或者免費的辦公室或者一些註冊資本的承諾。這些都非常表面化,我並沒有找到創業的精粹,也沒有毅力在一個方向堅持到最後。我最後的失敗、最後的頭破血流,是必然的。

到今天我做創業“起飛計劃”,會和很多創業者交談,很多年輕人往往樂觀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操控能力,特別是技術男,掌握了技術會給人們一種幻覺,認為“我操控計算機的能力很強,所以我操控市場的能力自然就很強”。其實,市場上的血雨腥風遠遠不是年輕人一上手就能適應的。

第二點,我希望大學生不要把創業狹義地理解為開公司當CEO。

到了今天,我根據這些經驗會和很多年輕人去講我的創業觀:創業是一種精神,但是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不要把創業狹義地理解為開公司,當CEO。這種事情太容易了,但是它未必能成功,我做了兩個失敗的公司,這其中有大躍進和揠苗助長的意思。

這正是年輕時的兩次失敗創業給我留下的深刻教訓。

1995年應該是我碩士畢業的年份,本來,我是連碩士文憑都不想要的,但是出去打拼了一年,當時的我,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憔悴、瘦削、沒有精神。而我的資產也變成了負值,出去折騰了一年,我不但把反病毒卡掙的一點錢全都賠進去了,還欠了很多債。

我當時意識到,我其實是需要這個碩士文憑的。自己去創業行不通,我必須去學習商業知識,再把所有新的積累重新消化再去理性創業。經過兩年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我領略到了現實的殘酷,開始對外部世界充滿敬畏。儘管當時我只是一個 25歲的年輕人,並且被現實不斷地打擊,但是我已經學會了在每一次失敗之後進行階段性總結。

對我來說,兩次創業失敗的經歷,成了我寶貴的財富,這也讓我明白了,剛剛出校門就創業,並不是一個非常理智的決定。

但很多大學生,大學期間沒有創業經歷,更不要說商業知識了。

我說是畢業之後,就找了一家大公司踏踏實實地工作幾年,看看正規的公司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這也是我今天想給一些大學生的忠告,如果真的想創業,我建議大家先找一家公司去學習,或者加入一個創業團隊,體驗創業的整個過程,瞭解公司運營的全部,積累經驗。當你在一家公司獨當一面、獨擋多面的時候,如果還是想自己做一番事業,再出來也不遲。


周鴻禕

我在這方面的態度其實並不完全如題所述,至少,應該做一個補充:我認為,大學生不要透支家庭資源去創業。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學成功者的創業故事那樣,從父母的養老金裡拿錢來投資創業,更不要想著欠一屁股債讓父母賣房來還債。大學畢業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憑自己的能力選擇生活。

在保證了上面這個前提的基礎上,我認為大學生創業並沒有什麼不妥。

如果一個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手裡已經有一筆創業資金了,比如說是在學校做小生意賺來的,那至少可以說明,他的基本商業理解和能力是過關的,他用自己的錢投資創業,沒什麼問題。再進一步,假如一個學生剛畢業就有投資人願意投資他的項目,那更好了,說明有專業的人認可他指導他,創業這個選擇更沒問題了。

最怕的就是,大學生拿著父母的錢,學別人一擲千金地創業。只要錢是自己從社會當中合法獲得的,我支持大學生創業。

創業並不值得崇高化,同樣,它也沒那麼高的門檻。有些大學生畢業去打工,去做公務員,創業也不過是類似於此的一種選擇罷了。而且和其他職業選擇不同的是,創業往往對人的能力要求更高,個人的成長與進步也會更快,對年輕人來說,需要的就是一個高成長的環境。

有人說,創業的失敗率太高了,更何況是大學生創業。是啊,沒人說創業就會成功,97%的創業公司會在18個月內倒閉,但失敗了又如何呢?年輕人本來就沒什麼可失去的不是嗎,自己賺的錢打了水漂,他肯定能從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經驗,這份學費並不一定就是吃虧。跌倒之後爬起來,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只要不是把自己一個人的失敗掛在整個家庭上,只要不影響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生活(尤其是父母親人),創業並不是一個壞選擇。


默爾索

從數據上看,獨角獸公司裡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比例是超出我們想象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就說明年輕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我非常支持年輕人創業,可能在某些領域,年輕人的優勢更大。

第一,沒有資源反而是好事。年輕人出來創業,因為沒有所謂的資源而必須依靠強大的創新與產品才能成功,這反而是一件好事。而一些年長者在創業時,第一反應是就是依靠資源,這會導致後期的很多問題。

第二,年輕的創業者更敢於孤注一擲。創業是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的事業,而一般年輕的創業者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將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撲上去。而年長者的顧慮比較多,家庭、朋友、為了維護社會關係而必須有的應酬等等,都會分散一些注意力。

第三,年輕人更理解年輕人。新鮮的互聯網產品的主流用戶還是年輕人,從洞察用戶的角度來說,人生閱歷雖然可能有助於理解人性,但並不是必須的,年輕創業者可能更容易理解年輕用戶,這種共鳴和洞察是不同年齡的人很難具有的。

第四,年輕人的創業機會成本低。年輕創業者們的另一個優勢是機會成本低,如果失敗,他們可以迅速調整方向。

年輕的創業者在人生經驗和閱歷上可能會有不足,因此最好不要涉及一些重度依賴人脈、資源、銷售的領域,同理太重或者太傳統領域也會比較難。而相對來說,技術類、產品類的創業會是好方向,也會更利於年輕人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

我們不鼓勵年輕人為了出名而創業,或者是做一些To VC的項目。真正優秀的創業者是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熱愛,也有深刻的洞察。


毛聖博

年輕人有衝勁、有激情、有夢想,這是優點,但是最大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缺乏積累,二是缺乏心理準備。

我這裡所說的積累,包含的東西有很多,包括知識的積累、工作經驗的積累、技術的積累、人脈的積累、商業知識的積累……等等,這裡面任何一項積累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僅僅因為提出了一個商業新創意或點子,就此自信心爆棚,為了創業而創業,最終的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恰巧最近在看《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裡面為我們揭示了從普通人成長為專家的10000小時定律。簡單來說,當我們以為成功人士具有某些天賦的時候,其實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機遇的重要性,這揭示了一個普遍的規律,即時間和時機的重要性。

時間即積累,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刻意訓練,這個不難理解;時機,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有條件有時間專門學習和訓練,比方說,一個很喜歡電腦的農家子弟,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他連自己的一臺專屬電腦都沒有,甚至他還必須為自己的學費去做兼職,那他就失去了大把學習訓練的時間,也就很難成為計算機專家;二是剛好趕上了好時候,遇到了風口,具備了天時,還有家長有遠見卓識,學校重視,在那一方面投入很大,或者有個很好的導師……在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下,他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再說缺乏心理準備。社會和市場怎麼樣,學生很容易想的很美,遠未體驗出市場的殘酷性,很多在學校時的設想事後證明大部分都是“想當然”。小馬過河之前,所獲得的是別人的經驗和忠告,河水究竟有多深,只有自己趟過才能深切體會,這種體會和體驗必須親自經歷,別人代替不了。很多人的想法很好,但是事到臨頭卻很容易放棄,面對挫折缺乏方法和手段,更缺乏面對的勇氣。而學生很年輕,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遇到真正的打擊往往會悲觀失望,或者對自己從此喪失了信心,這種心理可能會影響以後的職業生涯甚至人生走勢。所以,先踏踏實實找個大公司磨鍊,獲取到相關經驗,讓自己變的更加成熟,這沒什麼不好,反而會成為一筆莫大的財富。

我是喻德武,職場老鳥,人力資源大叔,愛才如命的非青年才俊,可以回答一切有關職場和社會問題的雜家,歡迎關注和我交流!

喻派胡言

本題我們應該從多角度思考,首先大多數人是在什麼情況下不建議大學生創業?那麼大學生初次體驗創業的最佳時機是何時?(重點解決項)讓我們一一來解答一下:

大多數人是在什麼情況下不建議大學生創業?

1、學生自己為避免找工作,突發奇想,為了賺錢而賺錢。

2、學生自身能力、意志力不足,研發動手能力弱,沒有目標。

3、學生資金嚴重缺乏,同時沒有優秀的合作伙伴和通貨渠道。

4、同行競爭大,同質化現象嚴峻,項目本身盈利能力差或者技術要求過高。

以上是我個人總結出最重要的幾點原因,其他零零碎碎的雜事更是催人老,也就不提了,反正進入社會,人情冷暖,個人知曉,沒實力,就沒有合作。

大學生初次體驗創業的最佳時機是何時?

大學生創業這個話題在我讀大學的時候經常被人提起,我們學校是特別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的,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在行動上幫扶大學生創業,給予1萬元到3萬元的創業基金,專門騰出地方供學生“做生意、商談”,而我認識的4批人裡,有2批創始人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另外2批人是為了賺錢。

前兩批人,做的很辛苦很坎坷,技能有限,通過校園攝影接單賺錢。在大學愛拍寫真的女生還是不佔少數的,每一單是在400元--600元不等,拍的多一點的已經給自己換了臺相機,拍的少一點的業餘時間專門給學校“打工”,混到了不少“學分”。風險就是,前者時常被人譴責、批評審美不行;後者技術遲遲沒有得到提高。所以想創業,大學生在校園接觸一下沒什麼不好。

再看純粹想賺錢的,一個賣水果,從一個農村小姑娘變成2家校內水果連鎖店的小老闆;另一個靠自己技能吃飯,專門到各大專業去,在晚自習的時候講高數課件,還上了新聞,人稱數學小王子。後來他開了班,還租了兩個很大的房子用來給學生做班級活動場地用,賺得比我們不知道多多少去。

怎麼看待大學生創業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你要是懂得抓住時機,有勇氣,臉皮夠厚。又還在校的話,創創業吧,成本真的不高!


創業投資家

本質原因是呼籲大學生創業的聲音太多的緣故吧。

其實大學生創業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社會命題,在大學裡可以開創業課、創新課,但呼籲大家都去創業,或者說鼓勵大家都去創業,那當然是不對的。商學院基本上都有創業創新的課,但其他專業呢,是不是有必要,應該說,多數是不必要的。

1、前兩年大學生休學創業出來幾個樣板,比如超級課程表、禮物說,這兩個從廣州起來的項目,我都接觸過。他們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適逢大環境營造著創業的風潮,好似忽然間90後們,在大學讀書的人,就能輕易創造出一個企業,且很快乾掉80後、70後,嘲笑說他們落伍。

這是非常片面的。

顯然,這類代表企業也慢慢歸於常態化運作了,這一兩年的風向轉到了高科技創業。沒有核心技術的大學生們,尤其是本科生,幾乎沒有插話的份了。

不建議大學生創業,是不想讓學生過於追風逐浪吧。是告訴他們,即便有成功的案例,都是極少極少的呀。本來年輕人就浮躁,一鼓動,不更浮躁了嘛。

2、大學生有更重要的事做。

許多基本知識都沒學會,就想著去做更復雜的事,想著合夥、賺錢、分成,想著如何生產產品,如何開闢市場渠道,即便全部的精力投入進去,也是承擔不起的。如果真投入到創業者,學習是沒法兼顧的。這些都需要長期的準備,真正更龐大的創業人群,是30歲-40歲的階段,而不是入校大學生。

3、大學生沒有什麼風險承受能力。

第一筆錢哪裡來,別說大學生創業項目,社會上有工作經驗的人的創業項目,90%以上是拿不到風險投資的。那麼,從哪裡來錢支撐自己創業,從父母親那?從朋友們那裡?創業失敗率非常之高,這些借來的錢怎麼還?

沒有風險承受能力而投身到創業中來,只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當然,我只是針對“為什麼很多人不建議大學生創業”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果有大學生堅定地說,自己就要創業,那應該怎麼回答?我想,我不會那麼武斷地說:你還是別創業吧。

創業是留給極少數人的,我非常鼓勵這些極少數人。


財經作家邱恆明

先講個故事:“許多年前的一個春節,父親去村子裡的供銷社,用攢了半年的錢,買了幾根香蕉回來,因為以前一直聽別人說香蕉很好吃,而我也曾多次像父親提出過請求。父親把香蕉遞給我,我拿起來,吃了兩口之後,感覺根本就不像別人說的那麼好吃,又苦又澀,我遞給父親,說很難吃,父親咬了一塊,嚼一嚼,也吐了出來,苦的,不好吃。直到幾年之後,家裡裝了電視機,在某一次電視劇裡的人吃香蕉時,我才發現,原來香蕉是要剝皮的!”

借這個故事,筆者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聽說的,想象的東西,都很片面,如果不深入去觀察,切實去體會,我們是很難發現,原來美味的香蕉外面,還隔著一層皮。不過這個不是鼓勵大家去嘗試創業,想法的,因為創業這個事情會耗費巨大的金錢和精力,常常是經不起試錯的,所以,如果能再創業之前,先揭開那層皮,切實地去體會一下一個公司的運作,那將會給你的創業夢想增加很大的成功幾率。

筆者也經歷過大學事情躊躇滿志,熱血方鋼的時候,那時候真的是覺得自己有這股衝勁,肯定什麼都能幹成。但其實畢業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自己真的在一個公司裡,瞭解了它的內部工作之後,真的會覺得自己當初把創業想的太簡單了。除非是那種純技術類的,比如遊戲公司,只要幾個人保證核心業務運營正常,其他的都好說,但是很多其他類型的企業,你需要想的東西太多了,甚至你作為一個大學生時,想象的那些用戶需要之類的東西,完全都是有偏差的,比如你要做一個產品,可能大部分時候,你只能考慮到你自己的需求,而大學生的需求,並不具有代表性,正在有消費能力的人,也並不是學生群體。(有時間展開聊)


一切正在發生

最新的《2017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意願持續高漲,30%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意願強烈,有一定創業意願的學生佔57.9%。作為一個在創業上也走過彎路的人,南叔只能說,年輕人終歸還是太年輕啊。

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口號已經喊了很久了,大學生創業,初衷是為了緩解全社會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生群體的自我價值,推動和促進行業產業升級。然而,即便有各種政策扶持,大學生創業還是有很多很難邁過去的坑。

看其他答案已經講了很多大學生創業的具體弊端了,我來講一下為什麼有些大學生會覺得創業簡單吧,和幾個大學生創業者聊了一下,南叔發現學校方面有一定的責任。

小羅是成都某高校的大四學生,大二的時候,由於在學校參加所謂的“創業大賽”,他第一次接觸了“創業”的概念。當時,他和他的團隊花了一個月時間,做了一個類似“試睡大師”這樣的項目策劃書,旨在通過給用戶分享親身體驗的住宿體驗、遊玩體驗,來獲取用戶。這個想法非常好,但是作為大學生,他們對項目的具體實施、風險、可行性一竅不通。這時,學校“創業大賽”的導師卻告訴他們,這個策劃書OK了,非常棒,可以落地,儘快去申請創業補貼。

小羅和他的團隊當然很高興,彷彿距離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的願望很近了。然而現實是,他們的創業補貼沒申請下來。但是創業導師說項目可以啊,那就自己做唄。於是,他們忙活了兩年,欠了一身債,學分也沒修夠,現在能不能順利畢業也還是一回事。

小孟的情況也和小羅類似。小孟告訴南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創業課,那些老師自己本身沒有創業經歷,卻在課堂上天馬行空,沒有告訴學生創業真正的弊端,而是一味鼓吹創業的好處。這讓很多不瞭解社會實際情況的大學生,懵懵懂懂地就踏上創業的路。

南叔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的社會基礎還不夠紮實。如果真的要把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擔子交給大學生,那學校或者相關部門在學生在校期間,一定要為他們配備靠譜的創業指導,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創業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盲目創業。


南七道

大學生的短板還是很明顯的。

從象牙塔出來,大部分人都在對世界進行重新認知的一個過程。普遍的情況是,除了滿腔熱情,要錢沒錢,要人脈沒人脈,想法也不成熟。看了幾本雞湯成功學便開始想入非非。

年輕人有想法是好事。關鍵是,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需要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巨大。因為剛畢業的人創業未必能獲得投資,這種情況下需要自己墊錢,說白了就是父母墊錢來創業。又有多少父母禁得起如此的折騰。

社長沒記錯的話,IDG的老大熊曉鴿曾經說要重倉90後,但從真實的投資情況來看,只不過是看好年輕人的一種說辭罷了,真正願意投資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投資人相當少見。

過去幾年雙創熱潮之後,很多大學都在搞創業比賽。但從投資人反饋的情況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創業跟過家家沒有什麼兩樣。實際情況也是如此,之前被媒體報道很多的王凱歆、溫城輝、餘佳文等人,他們的標籤都是90後創業者,他們不是因為創業項目本身多麼出眾,而是在於他們大膽出格的言論和身份。現在看來這些項目都不算成功。其中王凱歆的項目還與投資人反目,以失敗而告終,據說其中原因是她本人沉迷於愛情。

當下的創業新貴,無論是王興、張一鳴,還是程維都不是大學生創業。張一鳴是先去了酷訊,後來做了九九房,失敗之後做了內涵段子,也就是現在的今日頭條。程維曾一度為工作發愁,後來在阿里巴巴幹了數年時間,出來才創辦的滴滴。王興算是博士沒畢業就回國創業了,直接借鑑了國外的臉書,創辦了校內網,但數次失敗之後才有了今天的美團。

如果真的要找出一畢業就創業成功的人,聚美優品的陳歐算是一例。他從斯坦福大學畢業之後創辦了聚美優品,靠給自己帶鹽一戰成名,贏得了眾多粉絲。他也成了去納斯達克敲鐘最年輕的創業者。是不是聽著很激動,是不是想立馬創業去?先別急,首先你需要有一個當副市長的爹。當然家庭背景與陳歐創業成功是否有直接關聯,外人不好惡意揣測,只是陳述一個事實。想當年,被人津津樂道的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就去創業的故事,很多人都因此大受鼓舞,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比爾蓋茨的母親曾經是IBM董事長的好朋友,給了早年的比爾蓋茨不少的幫助。

不要被成功的表象所迷惑,認清自己,謹慎出發。

關注我,第一時間知道為什麼丁磊養豬還養雞、劉強東是村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