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國家圖書館文津獎,是在國家圖書館的倡導下,由全國圖書館及讀者、專家、媒體共同圍繞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倡導全民閱讀舉辦的公益性優秀圖書獎項。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2018年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今天上午9點30分,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北區舉行了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頒獎儀式。本屆一共有9部優秀圖書獲此殊榮,其中有我社出版的《中國三十大發明》。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中國三十大發明

中國科學院著名科技史專家華覺明、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馮立昇領銜主編 。用50萬字 600幅圖,帶你領略中國發明創新之能力和中國手工技藝之精湛 。

書名:中國三十大發明(平裝)

定價:98.00元

出版單位:大象出版社

書號:9787534796159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中國的“四大發明”因其對近代世界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備受世人關注,“四大發明”說法廣為流傳。但“四大發明”這一源自西方學者的提法,雖有經典意義,卻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涵義,還遠不足以展現中華文明的主要技術成就與特色。

我國的發明創造自古有之,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神農嘗百草,到現實生活中的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屠呦呦研製青蒿素,中國人的發明創新意識從未間斷過。泱泱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又何止四大發明?

中國三十大發明貫通古今,從遠古到當代,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重大發明的整體概況和中國的技術文化傳統的主要脈絡,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激發人們的創新力,建設創新型社會等具有積極作用。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發明的研究和評估,須秉承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既不能漠視、貶低本國、本民族科技發明的成就,無視前人、後人的智慧和創新精神,也不能誇大甚至虛構本國、本民族的發明創造業績,忽視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創造力和聰明才智。尊重客觀事實,恪守學術規範,研判論證過程及結論都力求嚴謹準確,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中國三十大發明》一書編撰所遵循的原則和宗旨。

著名科技史研究專家萬輔彬直言:

當下我國的經濟亟須“調結構,轉方式”,而“調結構,轉方式”之關鍵是依靠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結構優化升級。創新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傳承和發揚。我們應該以“討論中國人發明了什麼”為契機,激發我們的創新自覺、創新自信、創新自強。讓中國從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邁向有更多發明創造的、對人類有更多貢獻的文明富裕的強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為科技類圖書的《中國三十大發明》入選文津圖書獎,充分說明專家、媒體和讀者們對科技、發明、創新精神的認可。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引發人們對我國在世界“全球文明”地位的反思,增強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引導讀者認識中國的科技文明史,並激發人們的創新力,努力建設創新型社會。

《中國三十大發明》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