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鎮江人愛,外地人也愛

如果你現在在鎮江的街頭攔下一位市民,問他鎮江最適合去“軋”的馬路,他一定會告訴你最好的選擇是:先沿著長江路看看大江風貌,然後從長江路南側的蒜山腳下進入西津渡街區,“軋”一“軋”小碼頭街。將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現代商貿……眾多元素匯聚一身,這就是鎮江的西津渡。

  老居民還記著西津渡曾經的破敗

  然而曾經的西津渡並不是這樣的。灰禿禿的蒜山,山腳下是破敗的老房子;帶有民國味道的老式樓房住滿了人,牆上是斑駁的一次次維修後的印跡,木製窗戶很多也早已破損變形; 老街小碼頭兩側的老房子已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樣子,隨處可見臨時搭建的小披子、蛛網一樣的電線以及橫跨老街上空的晾衣繩和繩上晾著的衣物。

  “那時候,小碼頭街兩側是民居平房,由於年久失修十分破敗。小街不寬,白天家家開著門,上午會有人在門前洗菜做飯。到了下午就開始冷清了,幾乎看不到什麼人。”西津渡社區的年過八旬的老居民花斌回憶道。

  沒有人來看西津渡的過街石塔嗎?要知道,這一帶可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共有文物保護單位1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可以稱得上是鎮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有,當然有。但沒有什麼介紹,更沒有人氣,外地人來了,也就是來走一走,拍兩張照片,前後花不了幾分鐘,根本留不了人。我記得,那時候昭關石塔也是有破損的,上面還纏了電線。”在這裡住了多年的古稀老人郭風鳴說。

西津渡:鎮江人愛,外地人也愛

這裡曾被認作“五十三坡”

  “小時候有同學家住在那裡,我們常去玩。印象最深的就是路不好走,待渡亭很破舊,那兒的臺階我們開始以為是五十三坡,因為沒有解說只能自己猜,後來又去問大人才知道不是。我們就又跑到真正的五十三坡的位置,大家去比賽誰爬得快,一邊爬還一邊數臺階數。”46歲的曹女士說,由於沒有相關說明,雖然小時候她常和小夥伴們在那兒玩耍,但西津渡那麼多古蹟她依然只是知道其中的幾個,並且瞭解得不準確。“好在,現在這裡古蹟旁都會有說明,我還找到了一些相關書籍,裡面有詳細的介紹。我沒事就會帶著兒子來走走,給他說說這裡的人文歷史,他也很有興趣呢。”

  韓素音贊西津渡之話成開發契機

  重新修葺開發後的西津渡街區讓人“很有興趣”。“走在這條被車輪磨礪出深深印轍的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了千年的歷史回聲,這一切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激發出無限的遐想和思古之情。就連見多識廣的英籍華人女作家韓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時,也不由發自內心地連聲讚歎說:‘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彷彿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裡才是鎮江旅遊的真正金礦。’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更是把這裡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1982年8月30日至31日韓素音去鎮江進行採訪創作。那次韓素音遊覽了西津渡後,盛讚這裡是一座旅遊的金礦。其時西津渡尚未修葺,為什麼她對這裡有如此高的評價?這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裡有豐富的歷史遺存,從六朝到清代,應有盡有,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和諧交融,一條古街就是一幅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長卷。二是這裡的英國領事館舊址、亞西亞火油公司舊址等洋建築給了韓素音許多感觸。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長江沿線被迫對外開闢了五個通商口岸,鎮江就是其中之一。西津渡一帶被劃為英租界,使鎮江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的一個重要門戶,但是客觀上講,這裡也成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在韓素音看來,洋建築與古街構成的是一幅中西合璧的圖卷,這在她內心體現的是和諧之美,她的這種認知無可厚非,因為韓素音就是一箇中西合璧的名字,韓與漢同音,音與英同音。

  對於西津渡的修葺開放,鎮江市政府一直有這方面的想法。而韓素音來鎮後說的那番話,可謂一個契機,自此以後,鎮江市通過一輪又一輪的調研、規劃和論證,終於開啟了西津渡開發的步伐。

  

外地大學生喜歡西津渡留下創業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近日,在西津渡待渡亭旁的唐朝詩人張祜的塑像上,來自東北的馬先生頗有感情地讀著詩人的名篇《題金陵渡》。一旁的導遊介紹著:“‘金陵津渡’ 就是此處。據鎮江志記載,金陵渡本名蒜山渡,又名西津渡,亦稱蒜山津。西津渡景區除了剛才介紹的五十三坡、元代的昭關古塔、西津古渡的‘一眼看千年’,還有我們現在小碼頭古街、清代的待渡亭,大家還可以在旅遊車上看到緊挨著的鎮江博物館,它是原來的英國領事館舊址……這裡處處是古蹟。”

西津渡:鎮江人愛,外地人也愛

昭關石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