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林語堂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這句話阿信一直深信不疑,確實是嘛,不管是書房臥室、還是地鐵圖書館,甚至是 工作時間 午間休息,沒有什麼處境是不能讀書的。

一直到阿信在地鐵裡潛心閱讀一本《人類砍頭小史》,然後隱約察覺到旁邊的乘客默默與阿信挪開了距離。雖然很想搖著對方的肩膀告訴他阿信真的不是變態啊,但是最終阿信也只能快速翻略過書中含有插圖的頁碼,以至於回家之後阿信幾乎需要重新再讀一遍。至此,阿信終於相信,有些書確實不適合在公開場合閱讀。

這些書可能容易吸引來別人異樣的目光,也可能是極易刺痛讀者的心,“害”得我們當眾失態。這一次阿信就將不適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書籍一次推薦給大家,雖說讀書人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目光,但是被人注視著讀書實在是影響發揮。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看書是一件安靜的事情,要是引起了太多注視,那實在是有點尷尬,所以有一類書阿信是絕對不會在公開場合看的。這種書堪稱是催淚神器,尤其對於阿信這種遠看瀟灑不羈、實則淚點奇低的人而言,如果在公開場合因為一本書而潸然淚下,那真是丟死人了。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壽美子哲 越過山去》

[日]大出哲 著

愛是什麼,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懂得的。關於愛情,最好的解釋在《平如美棠》這本書裡,它喚起了我們對於愛情所有的觀感。

中國有平如與美棠在動盪的年代裡相識相知執手相伴,日本同樣有壽美子與哲在生離死別之下譜寫出愛的禮讚——你哭泣的時候啊,不管日子多麼晴朗都感到悲傷,你微笑的時候啊,就算是被雨淋溼了也覺得是愛。

在這本書裡面,大出哲先生管大出壽美子叫小稚,而小稚管她的丈夫叫“爸爸”。一種撒嬌的感覺,小稚覺得丈夫就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依靠,所以自己可以像小女孩兒一樣,去依靠他、信任他,然後他會一直無微不至地給自己安慰。

他們少年時代的相識相戀、日常說過的話、寫過的詩,還有他在小稚睡著的時候為她糊成的撥浪鼓。他們的故事那麼平凡,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或者即將經歷的,可越是平凡,越是讓人感懷不已。

從讀序言就開始哭,一直到看完。看似很容易讀的成人繪本,其中卻藏匿著人世情感的百轉千回。所謂夫妻一場,是無論多苦也要一起越過山去。可惜這個道理,我們要流過多少眼淚,消耗多少時光才會懂。 | Shirleysays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在輪迴中找你》

[美]布魯斯.卡梅隆 著

作為一個養狗的人,最看不了就是這種書。因為《一條狗的使命》這部電影的上映,阿信在電影跟書之間衡量了一下,最終還是選擇看看書,可只看了一半,還是如鯁在喉,久久難安。

在“人狗情未了”的溫情之上,這本書有著其他故事所沒有的成長維度和哲學思考,這條狗是一條帶著前世記憶經歷輪迴的“穿越狗”,當它開始意識到死亡、並開始思考自己的“狗生意義”的時候,他就變成一隻超凡脫俗的“哲學狗”了。

布魯斯.卡梅隆太瞭解人類了,他將自己常年對人類關係的研究寫在了一條狗的生命裡,讓這個不吝惜搖尾巴的朋友,帶我們體會人世間的愛與真誠。

如果你不喜歡看勵志的雞湯,那不如看看這本書,雖然從一隻狗身上學習如何做人這件事聽起來有些荒唐。

讓我幾度潸然淚下的書。一隻小狗的忠誠,一段感情的維繫,讓我看到了作者對感情純美的渴望,也讓我透過作者的眼睛看到了狗狗,以及美麗生命對純美感情的執著。| 紫孩子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陌生的女兒》

[美] 金伯莉·麥克奎格 著

以前總覺得爸爸媽媽工作太忙都沒有時間陪伴自己,長大之後突然就變成自己很忙沒有時間陪伴二老,這中間幾乎連一個轉變的過程都沒有留給我們,有時候我們以為只是錯過了一頓全家人的晚餐,但是卻不知道真正錯過的到底是什麼。

一個對工作盡職盡責的單親媽媽、一個正值花季的獨生女兒,一個看上去無比正常的早晨,但是一切都突然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金伯莉·麥克奎格在這個故事中竭力還原出一位母親如何回溯女兒過往的人生,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世上心機深沉、行事乖張、悶悶不樂的一群人——十多歲的花季少女。

在看過故事潸然淚下或者心有慼慼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越是親近的家人,越是需要足夠的溝通和互相理解。

將近500頁的篇幅,卻沒有半句廢話,讀的過程完全停不下來,緊張伴隨著心碎。 | 滿紙菸嵐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步履不停》

[日] 是枝裕和 著

每一個有孩子的人都該看看《陌生的女兒》,每一個有父母的人都應該看看《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是當代的電影大師,被很多人看做“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小津安二郎執迷的家庭題材,也被是枝裕和富有人文關懷的細膩延續下來。

不管是電影還是這本書,都是是枝裕和獻給逝去的母親的一曲哀歌,「總是晚一步」的遺憾,觸動了每個人的軟肋。一些隨口說出的約定還來不及實現,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動被淡淡忽略,是枝裕和以細膩的手法,探觸了生命中最需要溫柔以對的本質問題。

所有的家庭秘密都隱藏在一茶一飯的淡香中,正是這樣貼切自身的故事,才讓我們更真切的感受到錯過的遺憾和失去的痛苦。

人生路上腳步不停,無論我們如何小心翼翼,總會錯過一些重要的人、事和時刻。不如趁著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抓緊去陪伴、抓緊去和解。趁著一切還都來得及。

在衰老面前,孩子是手足無措應對手足無措的父母。我們能為父母做什麼呢?不過是在各自餘盡的日子,把相聚的時光轉化為回憶,回憶即是蜿流在心間的生活本身。 | 縹緲驚鴻影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法]馬克·李維 著

再親近的關係中,也有無數的留白。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往往就是親密關係中裂縫的開端。

馬克·李維的故事一向充滿了稀奇古怪的點子,一位只能復活6天的“機器人父親”,與久不聯繫的女兒重新溝通、化解誤會,這樣的故事雖然離奇荒誕,卻戳人淚點。

“讓我們從永恆的時光中偷出幾個小時,一起分享那些我們沒有談過的事。正因為這個,我才從另一個世界回來。”這是朱莉亞病重的父親,也是她心中一直認為並不疼愛自己的父親為她準備的人生最後一份禮物,這份禮物將帶她踏上一趟奇特的旅程。

這不是一個單純講述親情的故事,愛情與友情同樣是馬克·李維關注的主題。在這個故事裡,馬克·李維把人性中最柔軟隱秘的東西挖掘出來,讓我們在隨著故事心潮起伏的同時,無法自已地反觀自己的人生。

藤井樹說:“人都喜歡彌補,當他們錯過了什麼的時候。”而馬克·李維告訴我們,不要讓自己等到“錯過了什麼的時候”。

死去卻又“活著”的父親,逝去又再追回的初戀,兩條線都頗為感人治癒。但沒想到最喜歡的一段還是患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所寫的信:“告訴他我有時候能認出他,告訴他我知道他是誰,告訴他我記得我們曾經那麼相愛。因為每一天他來看我的時候,我就又一次愛上了他。” | 謝尖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除了這些會瓦解阿信瀟灑形象的書之外,還有一種書阿信也絕對不會再在公開場合看了,這些書很可能會讓周圍人對阿信的精神狀態產生嚴重的誤解,就比如阿信曾經“吃過虧”的《人類砍頭小史》,這種經歷可真讓人百口莫辯。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人類砍頭小史》

[英] 弗朗西斯·拉爾森 著

雖然這本書的名字很獵奇、插圖很驚悚,但單憑文字內容而言,這其實是一本嚴肅、嚴謹的研究人類獲取頭顱途徑的歷史書。

牛津大學皮特河博物館的美女館長弗朗西斯·拉爾森,在每天與展覽櫃中一排排幹縮人頭為伍的職業生涯中,慢慢挖掘出這些頭顱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思考,用她自己的話說:“人類歷史上塞滿了砍下的頭顱。”

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往往認為“人頭崇拜”這種事情像是遠在原始時代,但其實一直到21世紀,人類的頭顱還在“裝飾”著社會的各個層面,從斷頭臺到大教堂,從解剖室到畫廊,人類的“斬首傳統”,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源遠流長,人類社會也遠遠沒有我們自認為的那麼文明。“我們或許不喜歡我們所看到的,但那本身不是背過臉去的理由。”

特別提示一點,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會被嚇一跳。

儘管探究了讓人很不快的冷門歷史,但是讀來卻並無惡感,角度很全,語言詼諧,既漲姿勢又打開了很多新思路。| Sand™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了不起的褲褲》

[法] 布麗吉特·戈維尼翁 著

阿信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帶著某種獵奇心理看這本書的,雖然這實在沒有什麼好隱瞞。但是如果你問阿信,阿信絕對會說這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發展歷史的佳作。

這小小的一塊貼身布料,要從亞當夏娃的葡萄葉開始說起,經歷了歷史長河的變遷,除了功能性的進步之外,這塊布料的進化其實滲透了每一個時代的宗教、審美、價值觀乃至社會階級分層。

從古埃及的“丁字褲”到羅馬帝國的“比基尼”;從正經人都不穿內褲的古希臘到貴族才有權利穿“襠袋”的法國,人類對於內衣的想象力在數千年的歲月裡起起伏伏。雖然不知道為什麼法國學者布麗吉特·戈維尼翁對內褲這麼感興趣,但是在這本書中她向我們展示的絕不僅僅是一段時尚變革,而是一段另類的西方文明發展史。

翻開這本書之前,最好先看看周圍是否有其他人,要知道這本書最不適宜在公眾場合展示的絕對不是封面而已哦。

服飾,髮型,審美,美術,運動方式都在簡化。由繁冗複雜的巴洛克,到簡潔明快的沃霍爾。這是技術帶給大眾文化的趨同化。| 量子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天生變態狂》

[美] 詹姆斯·法隆 著

這本書看上去要“溫和”一些,但其實不盡然,關於詹姆斯·法隆的故事,最好還是四下無人的時候準備好筆記本慢慢看。

就像是《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的作者高銘說的那樣,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只差一個“罪名”。幾乎在所有人眼中,詹姆斯都是一個家庭事業雙豐收的成功模範,但是在這背後卻有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他出生在一個擁有400年血腥暴力家族史的家庭中;研究變態人格的大腦模式超過35年,最終發現自己竟然和變態人格障礙者擁有相同的腦部掃描圖。

一個有著殺人犯基因的天才,最終卻成了一個頂尖的科學家,這可不是什麼勵志故事。改變一個天生的“人格變態者”,無異於跟自己的腦袋和基因作對,但詹姆斯本人身上所發生的神話般的奇蹟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希望。

世界應該慶幸他只是個科學家!這本書內容相當紮實,信息量足夠令人滿意。看完有一種本來想吃點兒零食結果卻吃掉整個全家桶的滿足感。| 小哉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瘋狂成癮者》

[加] 馬克·劉易斯 著

《瘋狂成癮者》是《天生變態狂》的姊妹篇,作為“暗黑心理系列”的成員,《瘋狂成癮者》依舊延續《天生變態狂》的風格:功成名就的心理學家,披露自己的瘋狂本性。

在劉易斯看來,成癮可不止藥物成癮,對煙、肥皂劇、金錢、美貌、性等的極度渴望就是“成癮”。只有知道了成癮的大腦機制,我們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成癮、才能知道如何打敗成癮。除了獵奇和燒腦,也為我們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提供一劑鎮定劑。

每一個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有過感知“自控力”在大腦中逐漸被消磨殆盡過程的經歷吧。| 生成一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性學三論》

[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

《性學三論》是弗洛伊德的一本學術小書。弗洛伊德是現代心理學歷史上極受爭議的人物,從《夢的解析》開始,在被高度讚揚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詬病。《性學三論》這本書就是在這個風口浪尖上誕生的,弗洛伊德在本書中關於性學的理論、尤其是關於嬰兒期性慾的論述為他帶了更多的嘲諷。

在阿信看來,這些嘲諷主要是因為弗洛伊德戳破了大家都不願意面對或是承認的事情:“性變態”的取向由來已久,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

在這本書中弗洛伊德用非常罕見的直白的口吻說出了性、慾望乃至婚姻關係的精神解析。在這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但是卻總讓人們選擇閉口不談的主題上,弗洛伊德顯得格外真誠。在這之後的二十年時間裡,這本書頂著抨擊的壓力,啟蒙了整個現代西方社會對“性”的看法和認知,至今仍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意見。

原欲與變態只在一念之間。在當今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洪流中,也許我們心中都住著魔鬼。| wildsev7n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無碼》

[美] 伊麗莎白·倫迪 著

如果不看內容只看標題的話,這本書確實不太適合在公開場合閱讀,但是對於阿信這種八卦愛好者而言,把這本書包上封皮之後,必須是隨身攜帶的首選。

其實每件精彩的藝術品背後,都有一個更加精彩的故事,只是從來沒有人將這些故事告訴我們。比如我們不會知道達·芬奇是一個喜歡半途而廢的人,所以他留下的正式作品只有20多幅,反倒是開小差時畫的草稿,有1萬多幅。

或者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最後的晚餐》這幅畫已經不完全是達·芬奇的原作了,因為的他的原作已經因為他自己偷懶而慢慢掉色了。

又或者是拉斐爾在他最經典的作品《雅典學派》中,將一位倚靠在石桌邊、正拿筆寫東西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畫成了米開朗基羅的模樣,可能是拉斐爾太崇拜米開朗基羅了。

藝術史難免枯燥,但是這本書卻用“故事會”的方式,把我們帶進了藝術的世界,去發現那些藝術大師背後的傳奇經歷。

本以為全是小道八卦,結果竟看到了藝術家們很多令人唏噓的生活細節。果然藝術家都是靈動而脆弱的存在。| Angus.F. W

P.S. 與這本書所屬同一系列的,還有《筆誤:文學大師的秘密生活》、《穿幫:電影大師的秘密生活》和《跑調:音樂大師的秘密生活》,每本書都是獻給八卦愛好者的福音。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以瘋狂之名》

楊添圍 著

每次有備受關注的惡性案件發生,緊隨其後的對嫌疑人進行的精神鑑定都可能成為熱點。精神異常,已成為無辜病患的一線生機,抑或惡人卸責的救命稻草。人們想要包容“異常”,卻在擔心“正義”受到戕害。

事實上,精神異常與司法正義的博弈,幾百年來從未停止過。

從行刺維多利亞女王而遭流放的愛德華‧奧斯福,到因為愛慕女演員茱蒂‧福斯特而刺殺雷根的辛克利,再到血洗烏託亞島的挪威殺人魔佈列維克,臺灣司法精神醫學專家楊添圍在這本書中詳盡分析了近兩百年來英美地區對於精神異常抗辯的不斷修正。

那些曾經轟動一時又富於爭議的案件,我們可以當做是饒富趣味的八卦談資,而這背後司法精神鑑定的歷史演化,則是專業人士必讀的經典。

精神病人是否就真的是無罪的?他們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有多大成分是自己的主觀意願?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以精神病的名義來抗辯的歷史,介紹了不少相關的案例,可以說是一部瞭解精神病與犯罪學的必讀書目。| 小遠

不宜在公開場合閱讀的13本書

《病態的好奇心》

Paul Gambino 著

最後,如果閱讀原版書無壓力的話,阿信還可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Paul Gambino是一位對“死亡”有著狂熱的好奇心的收藏愛好者,他超過20年的收藏經歷使他成為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死亡收集者”。這本書展示了他豐富而詭異的收藏品,頭骨、木乃伊、甚至是超自然的神秘物體,以及每一件藏品背後的詭異故事,其中很多藏品都是首次面世。

對那些對死亡、屍體、畸形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開眼界、開腦洞的聖經。但是對於僅僅只是處於好奇的人來說,翻開之前還是要做足心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