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人工智能正在走在落地期。AI+在場景中的應用正在成為大趨勢,而在去年智能音箱市場爆發後,在今年,機器人產品,尤其是商用服務機器人,正成為不少公司新的佈局方向。在今年3月,獵豹就一口氣推出了5款機器人產品。

儘管市場還在發展的早期,越來越多的玩家已經加入了賽場。技術的發展、需求的變化,正為機器人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但是,從工業級到商用市場,新的疑問仍然擺在玩家們的面前:市場格局尚未形成,產業鏈上究竟存在哪些真正的機會?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儘管存在,但是它將如何走向大眾化,才能讓機器人替代“人力”成為現實?

市場的先行者們積累的經驗最為寶貴。作為機器人行業入場較早的創業公司,擎朗智能已經經過了8年的探索。從2010年成立至今,擎朗嘗試過了機器人應用的各種方向,最後在2013年,選擇了專注於商用服務機器人的落地。現在,擎朗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花生系列機器人,包括花生引領機器人、花生引領廣告機器人、花生運輸機器人以及花生酒店機器人等產品,已經實現量產,並在不同商業場景中應用。

“在未來3-5年內,商用服務機器人將率先走向普及。”擎朗智能創始人李通說。

立足機器人“移動”能力

在日本,有一家名為“奇怪的店 (Henn-na Hotel)”的酒店,其中有100間客房,卻僅有7名員工。因為在酒店內,主要服務均是由智能機器人所提供。

在國內,存在著數量超過10萬家中高端酒店。在人力成本日趨高漲的今天,也許大多數酒店中,還無法如此大規模應用服務機器人,但是試著用“機器人服務生”來替代某些職能,尤其是基層工作裡重複性最高、強度大而且枯燥的“跑腿”任務,卻可以成為現實。

花生酒店機器人是擎朗的第三代服務機器人“Peanut”系列最新成員,這款機器人為酒店場景定製,具有封閉的儲物空間,可以實現為客人帶路、客房送物、送餐等服務。它可以承載物品,按照自主規劃的路徑,自主乘坐電梯,主動撥打客房電話通知客人、語音提醒客人取走物品,並原路返回。當酒店有客人入住時,可以使用它引領其到達房間、餐廳、咖啡廳等;也可以用它協助酒店服務人員完成客房補給等。

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花生酒店機器人

酒店機器人只是“花生”系列產品中的一員。更多的擎朗機器人,已經在商場、辦公場所、餐飲等商業場景中,投入使用。其中,花生運輸機器人可以在室內環境中運送外賣、快遞以及其他物品,在餐廳中傳菜等;花生引領機器人則可以在酒店、大型辦公樓等服務場所,為用戶提供導引;在引領機器人的基礎上,搭載了雙面大尺寸高清顯示屏的花生引領廣告機器人,可以播放實時資訊、商場優惠活動、廣告和視頻展示,並且具備人臉識別、語音交互功能。

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花生運輸機器人

人工智能要解決的,就是落地問題,對於服務機器人而言尤其如此。“服務機器人歸根結底,就是要能夠幫助人類進行工作。”李通說。而服務機器人能夠從哪方面入手“替代勞動力”?從機器人應用比商業場景更早的工業領域來看,在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機械臂和可移動的搬運車輛。而向實際商業環境中推導,固定的機械臂應用範圍更窄,“移動化”對服務機器人而言,無疑將是極其重要的能力。

當商用服務機器人具備了極強的自主移動能力,能夠在未知空間內,安全、準確、快速地實現兩個目標點之間的移動,應對路上的各種情況,它才真正具備了幫助人類“幹活”的商業應用的可能性。提高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安全、易用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也是擎朗一直以來最為專注的事情。

擎朗的服務機器人已經經過了幾次迭代。目前的第三代花生系列機器人,基於擎朗開發的通用底盤,採用了公司自主研發的L4級別高精度室內導航技術,激光雷達方案和視覺方案相融合,更好地實現SLAM建圖、定位以及路徑規劃效果;在避障方案上,擎朗在激光雷達傳感器基礎上,增加了機器視覺、深度視覺等多傳感器融合基礎,釐米級實時定位。

採用該技術,擎朗的機器人通過傳感器獲取外界信息,進行數據採集,快速識別環境,通過深度學習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反應決策。如果將機器人的全自主移動類比成在室內運行的“無人駕駛”技術,擎朗的技術和解決方案相當於可以達到L4級別。

具有高可靠性和穩定性的底盤,李通認為,這也是花生系列機器人在室內大範圍、複雜且人流量大的環境下,能夠長期穩定運行的原因。

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花生引領機器人

2016年6月1日,擎朗最早的一臺全自主移動商用機器人進入上海某商場投入運行,從商場早上的10點開始營業到晚上十點關門,每天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一直跑到了今天。”李通說。

從替代“簡單勞動力”開始

掌握了通用底盤和定位導航技術的擎朗,為自己的定位,卻不僅僅是智能通用硬件製造商,而是要做為各行業場景,提供切實落地的機器人方案的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

作為商用服務機器人,能夠“工作”才是它的終極用途。如果是讓機器人僅僅成為各對外商業場所吸引顧客的“噱頭”與“作秀”產物,並不是李通的目的。技術和產品研發固然是個門檻,但對於服務機器人而言,最難跨越的一道鴻溝,是瞭解真正的客戶需求,讓產品真正服務於場景。

李通帶著機器人產品去各行業“應聘”,尋找具備移動能力的“跑腿”機器人可以勝任的工作。“不要試圖做出一個全能型選手。”李通說。在目前,機器人的技術水平還無法滿足人們對“洗衣做飯看孩子”各種綜合性的高要求,李通的策略是,讓機器人從替代“簡單勞動力”開始,“在具體的商業環境中,能夠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滿足一項具體的工作。把冗餘的設計捨棄,把核心的功能留下,針對場景設計。”

第三代花生系列機器人,底部採用的是擎朗的通用底盤,而“上半身”,根據不同行業需求,增加了不同的功能件;“花生”採用模塊化的設計,讓產品在實現大批量複製的同時,儘可能多地適配場景。

在餐廳行業中,李通將目標客戶定位在面積在500-1000平米左右、擁有30名員工左右規模的餐廳。“這樣的餐廳裡,對服務員、領位員、傳菜員等的基本分工較為明確,對於領位員和傳菜員,不負責具體和消費者溝通,負責的內容主要是‘跑腿’,而機器人可以對這些工作進行比較有效的替代。或者是開放式的西式餐廳,消費者的自主服務意識較強,機器人也是可以提供服務的。”李通說。

“不要想著能夠把一個勞動力的所有能力都替代掉。和工業的流水線一樣,你只能替代其中的某個具體一環。”

擎朗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場景,都是沿著這樣一條思路,挖掘和開發出來。這些全自主移動商用服務機器人,可以是酒店裡送物和引領的服務生,是餐廳裡的傳菜員,是商場中的導引員。這也是擎朗想為“花生”系列產品所賦予的“勞動”屬性:它們能夠在不同場景的特定的崗位上,為人類“分擔”工作並且勝任它。

酒店送物餐廳傳菜,這家公司要讓更多崗位被“機器人服務員”替代

花生引領廣告機器人

商用服務機器人普及 量產是關鍵

服務機器人要想實現鋪量,控制成本和實現量產是關鍵。

自主移動的機器人,核心成本是激光雷達傳感器。目前,激光雷達市場大部分為Velodyne等海外企業佔據,產品價格較高,一般的商用服務機器人較難接受。而國內的同類廠商雖然正在努力追趕,產品的各種細節和側重的應用方向都存在不少差異。

據李通介紹,擎朗採用自主研發激光雷達的方式,自建了激光雷達產線,來控制製造成本。目前,擎朗智能已經申請26項專利,其中已經獲得證書的專利21項,發明3項。

而擎朗也選擇了一條目前行業內還很少有人做到的路線:花了一年的時間,為自己的機器人建立了一條標準化的流水生產線,實現落地量產。“現在,這個行業處於早期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供應鏈。這個階段,要做出來,只能選擇自己來深入供應鏈。”李通說,“這是當前階段,必然要經歷的事情。”

擎朗機器人的產品落地優勢也由此體現出來。“目前,我們的機器人成本,可以達到同類產品的1/3到1/5。”李通說。此外,擎朗還推出了和以往傳統的銷售模式不同的定價模式:以99元/天的價格,對外租賃。這類租售結合的模式,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裡並非罕見,而對商用服務機器人而言,採用這種模式並且將價格調整到這個水平,擎朗也算是業內首家。

據行業調研,很多一線城市的服務員平均月工資在4000-5000元/月之間,企業還要支付社保和食宿等支出。而擎朗的花生系列機器人,能夠替代其中重複性高、強度大、人員流動性高的簡單工作,“對於日益高漲的人力資本,哪怕只有服務業裡一個簡單的環節能夠被替代,都是具有意義的。而我們現在能夠做到,使用機器人比人更便宜。”

據介紹,擎朗的花生系列機器人,已經在凱德龍之夢、上海新世界百貨、日上免稅店餐廳、蟹煲王、豐收日、海底撈等餐飲、零售行業中投入使用。同時,據李通透露,擎朗還和美味不用等等行業軟件提供商建立了合作關係,共同推進服務機器人在不同商業場景下的落地。

“拓荒”比“競爭”更重要

2016年年底,擎朗獲得了雲啟資本和松禾資本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

那也是2010年成立的擎朗第一次進行融資。在那之前,擎朗一直是個“自給自足”的公司,如今,擎朗已經依靠機器人銷售和租賃實現收支平衡。

擎朗成立時,機器人還是個冷門行業。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李通,和自己的創始團隊的成員們,在校園時的機器人競賽小組相識。畢業之後,團隊成員分別進入微軟、英特爾等公司任職,然而,對於機器人的興趣,最後仍然促使他們走在一起,創辦了擎朗智能。在沒有風口的日子,擎朗的機器人曾經主打過教育機器人領域,也嘗試過高仿真機器人等產品。

2013年,擎朗正式轉型確立了商用服務機器人的產品方向。在李通看來,家用機器人,應用環境複雜、用戶對產品功能要求高,目前技術還不能完全滿足這類需求,產品成本也較高。相對而言,從現在開始的3-5年內,商用機器人將走向普及。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和算力的增強,未來5-10年內,才將進入家用機器人普及的階段。

商用機器人所處的環境比工業更加複雜,但產品功能還相對簡單,是現在的技術能力能夠實現的。隨著人力資本越來越昂貴,用機器人“替代”人力,是個必然的過程。商用機器人的普及,將很可能是個非常迅速的過程。

而這,也是所有機器人創業公司面對的最好的機會。

機器人創投領域,在國內也經歷了幾波起伏。在2015年左右,機器人投資曾經達到過高峰,大批公司湧入這一行業,但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以及在落地上始終尋找不到大規模應用的領域,讓這一行業暫時沉寂。

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興起,再次讓機器人成為創投圈裡的關注的焦點。除了創業公司外,互聯網領域和傳統領域的頭部玩家,也開始在這塊市場上進行佈局。

服務機器人是否將面臨新的紅海?李通表示,這要看機器人是人類的幫手還是噱頭。一方面,服務機器人如果僅僅作為噱頭存在,已經面臨紅海,越來越多的噱頭機器人已經引不起大家的關注。另一方面,市場上又極度缺乏能真正解決實際需求的服務機器人,能幫助人們幹活的服務機器人。針對這種機器人而言,市場還是一片藍海,急需實幹的企業來“拓荒”。現在服務機器人不缺需求,不缺市場,缺的是能夠真正滿足需求的好產品。服務機器人企業,必須實打實的深入到客戶實際場景中,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噱頭階段。

度過苦日子的擎朗,對未來的競爭並沒有過分擔憂。李通還記得,公司最窘迫的時候,只剩下2名合夥人,作為技術創業者,他也曾拎著裝有機器人產品的箱子,走遍全國去跑客戶。但他也認為,這是擎朗最可貴的經驗:趟過機器人創業的各種坑,深入過各個行業的時機商業場景,嘗試過各類產品。靠自己生存”的擎朗,也在這段時間裡,跑通了自己對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理解。用李通的話說,公司“更關注產品落地,更瞭解如何從商業環境中賺錢”。“即使再強大的公司,進入這樣一個複雜的領域,也需要時間去探索它。”先發優勢,就是擎朗最大的資本。

而更重要的是,擎朗在創業八年中,對技術的研發和積累。這也是李通最為看重的擎朗的護城河。

目前,擎朗已經擁有超過50人的團隊。在2018年,李通為擎朗立下了一個目標,實現全自主移動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一。目前,擎朗即將啟動新一輪融資,在產品量產下線後,用於未來的市場推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