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趙愛虎

朱標,朱元璋長子,生前居皇儲之位,是為儲君。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建府於北平(今北京)。

(注:我見前面有答主用了許多篇幅說朱標為“嫡”。據舊史,朱標、朱棣兄弟同為馬皇后所出的嫡子,應非事實。朱標是不是嫡,存疑。對朱元璋頭幾個兒子的身世,我在拙著《大明王朝家裡事兒》一書進行了詳細考證,看官可參考,此處從略

在朱元璋生前,花了很大氣力培養鍛鍊朱標,從《祖訓錄》(“祖訓”是明朝家法,初版頒佈於洪武六年)所載諸王見皇太子禮儀可見,朱元璋著力於從儀制上樹立並鞏固皇太子的權威。皇子們見皇太子,必須先行君臣大禮(稱臣),待轉入後宮,方行家人之禮,彼此以兄弟相稱。

(“懿文”二字是朱標死後追加的諡號/皇帝不稱朕)

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1367年)時,就封為世子;次年(1368年)大明建國,他父親稱帝,他也順理成章地進封為皇太子。朱棣直到洪武三年(1370年)才封燕王。朱標與朱棣,論兄弟,朱標年長朱棣5歲;論地位,皇太子為國之儲君,與燕王又份屬君臣。

兄弟之間,君臣名分早定,朱標又一直深得朱元璋所愛,從未失寵,在此情勢下,朱棣是很難生出異心的。

現在翻閱《明太宗實錄》(朱棣最初的廟號是“太宗”,到嘉靖朝才改為“成祖”),它在記洪武朝舊事時,經常會記載朱元璋對朱標父子的種種不滿,時常尋思著易儲。實際上這些都是朱棣篡位後偽造的假史,是為其篡逆行為正名造的假,絕不可信。但這些假料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假中亦能透出一些真,比如從中我們就可看出,朱棣的三哥晉王朱棡(封在太原)與皇太子關係很好(與朱棣的關係卻十分糟糕),是太子地位的堅定擁護者。洪武中後期最著名的大將藍玉,既是皇太子的親,更是太子在朝的武力支撐,藍玉與朱棣的矛盾也很深。

(朱元璋不喜歡朱標父子,以及朱標、朱允炆父子種種“柔弱”的表現,皆是朱棣御用史官乃至他本人的編造,是不可隨便取信的/皇帝不稱朕)

看官且看,無論是兄弟之行次,君臣之名分,在朝之實力,還是父皇之眷寵,朱棣無一項可與大哥朱標相比,他憑什麼去“奪嫡”?

如果朱標不是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突然薨逝,朱棣註定將沉於塵埃中,成為明代眾多籍籍無名的皇子中的一個,他的“英明神武”全做了空。

朱標一死,朱棣希圖繼位的野心才有可能冒出芽來。

那時,他上頭還有倆哥哥呢!就是排序,也輪不到他啊!

但他二哥秦王朱樉不得父愛,而且在洪武二十八年就病死了,死後還被他父親羞辱了一番。三哥晉王朱棡能力很強,又得父寵(朱元璋經常給這個兒子寫信,信中飽含舔犢之情),可晉王是朱標的人,他也是皇太孫朱允炆(朱標之子)的鼎立支持者;晉藩實力強大,封地與燕藩相接,對懷異心的朱棣是一個巨大的牽制。有晉王在,朱棣造反,別說三年,怕是三十年都不成。可惜老天太厚愛朱棣了,晉王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死了,從而為朱棣除去了他最大的敵人。

現在,在諸兄弟中,燕王朱棣是老大了,是建文皇帝最年長的叔叔。

朱標一死,還引發了朝政的大變,朱元璋開始動手剪除實力逐漸坐大的太子“黨”藍玉,造成洪武晚期最重大的“藍黨”之案,殺了幾萬人。雖然朱元璋一手製造藍黨冤案的原因很複雜,但假如朱標不死,藍黨案可能不會爆發,或者不以那樣殘酷的方式爆發。至此,明朝的元勳死亡殆盡,導致建文帝即位後,朝廷沒有真正威望素著的大將,朱元璋安排的“保駕大將”耿炳文實為第二流的將才,皇親國戚李景隆更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紈絝子弟,他們都不是朱棣的對手。

綜上所述,朱棣意外得福,全是朱標之死造成的,如果朱標不死,朱棣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歌頌我大明聖天子萬年之福”,而這聖與福,都與他無關。(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朱標如果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朱標畫像

如果朱標不是38歲英年早逝,根本沒有會不會成為對手的問題。朱棣只能老老實實在北京趴著,當個有能力的富貴王爺。

之所以有這種推測,基於以下幾點:

1、朱標可是正宗的嫡長子;

2、朱標是老皇帝朱重八著力培養的接班人,擁有自己的政治班底;

3、朱標擁有足夠的人望,能鎮得住場子,也有足夠的政治號召力。

首先作為嫡長子,朱標的繼承權是沒有人敢質疑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定下的鐵律,從嘉靖朝“大禮議”和萬曆朝的“國本之爭”來看,明朝的士大夫對於朝禮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動爭大位的心思。雖然,他自己也號稱是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嫡子,但恐怕也就是他自己說說而已。

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可能更多源於靖難之役後,坐上了皇位倒推自己,必須為嫡子,以正其位。

目前,史學家多認為其為朝鮮女子李氏碽妃所生。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為《南京太常寺志》記:“孝陵祀太祖高皇帝、高皇后馬氏。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左二位皇妃生楚王、魯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1]

朱棣畫像

其次,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十歲時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時,便代父回鄉祭祖。這種安排足以向眾人告示,朱標將會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

為了培養朱標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給它配備了堪稱豪華的教師集團。其中不但包括宋濂這樣的名儒,還包含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勳。除此之外,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太子府的執政班底。

這個堪稱豪華的太子班底,足以說明朱元璋對自己這個兒子無比信任,從未動過易儲的念頭。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太子班底,才會有朱元璋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2]

如果朱標不是英年早逝,而是一直活到繼位,時年44歲的朱標,具備完整的政治控制力,根本不會出現朱允炆主少國疑的局面。就算朱棣有志於天下,也沒機會。

要知道,起兵造反可是一件成本極高的工作,一般只有三種情況下才會出現:

要麼覺得自己擁有絕對的把握,一定成事;

要麼就是被逼的沒辦法了,反不反都是死,乾脆拼了;

第三種是造反的人缺心眼。

朱允炆畫像

最後,朱標在朝中擁有足夠人望,足以鎮得住場子。

《明史》曾經這麼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3]

從以上記載可見,弟弟們有過多是這位兄長在皇帝面前為其求情,如果朱標順利接任皇帝位,以他仁厚的性格自然不會有“削藩”之事。所以,朱棣也就不會有被逼無奈的藉口。

另外,如果不是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主少國疑”之勢已成(朱允炆年紀倒是不小了,不過沒有政治經驗,已經是驗證過的),藍玉案是不是會爆發還真不一定,如果要是藍玉尚在,朱棣估計就更沒動手的心思了。

綜上所述,朱標活著,明朝根本不會有“靖難之役”,也不會有遷都北京之事,也不會有《永樂大典》,就是有也不會叫永樂大典,沒準叫個什麼大典。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1]、《南京太常寺志》 汪宗元[2]、《明史·卷115》;[3]、《明史 列傳三》

各位爺,您要是看著覺得還中,要不嘗試點個“贊”?

我用人格擔保,點了絕對不會懷孕!哈哈哈!


藏地讀行

類似的問題,我已經看到過很多遍了,也回答過很多次了,今天既然再看到,那我就再答一次吧。

如果朱標不死,那麼絕對可以震懾朱棣,朱棣就註定只能在北平當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朱標繼位名正言順

自從西周開始,宗法制就已經慢慢的成為了漢人不可撼動的傳統,這種傳統傳承千年,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一個政權的繼任者第一人選必定是皇帝正妻所生的長子,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帝的位置的,其他人都要靠邊站。

而朱標恰恰就是嫡長子,他是朱元璋的正妻馬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宗族地位無人可比,他是最有資格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朱元璋後來選朱允炆做皇帝,輩分比朱棣他們這些叔叔小一輩,大家可能不服氣,但是如果朱標當皇帝那是眾望所歸,沒有誰敢不服氣。人心都在朱標這兒,朱棣完全籠絡不了,難道要他一個人去造反嗎?


朱標能力強猛將多

朱允炆年紀太小,政治經驗和軍事經驗相當的缺乏,過於稚嫩,但朱標卻完全不同。朱標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朱元璋當做繼承人來培養,無能是軍隊中的威望,還是治國理政的政治才能,朱標都是一把好手。不說全方位都超過朱棣,起碼不會比朱棣差很多。

除了朱標有著很強的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之外,朱標手下的猛將其實是很多的。朱元璋晚年,朱標已死,他擔心朱允炆壓不住驕兵悍將,所以大開殺戒。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藍玉,他可是朱標的舅父,堅決站在朱標這一邊。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是絕對不會殺藍玉的。有這麼多猛將在朱標身邊,借他朱棣十個膽,他也不敢去造反啊。


我的結語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是絕對沒有機會的。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名義上,朱棣都已經輸了,他還拿什麼去造反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上天給了朱棣一次機會,就註定他不會在北平做一個安穩的王爺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因為標準答案應該是:如果朱標不死,這哥倆根本就不會成為對手,朱標將是朱棣的好皇帝、好大哥,而朱棣則是朱標的貼心悍將和北方屏障,因為在草根皇帝朱元璋家裡,還是很有親情的,特別是朱標朱棣還是名義上的一母所生——他們不管是不是馬皇后親生,但都是她一手撫養成人的。

朱標是歷史上很奇葩甚至是絕無僅有的太子。按照常理,太子做事都很低調,生怕引起皇帝老爹的猜疑而導致地位不保,但是朱標跟朱元璋的關係是個另類——朱標越優秀,朱元璋越高興,所以朱標贏得了滿朝文武的尊敬和親近,有時候為了保護大臣,還敢跟老爹爭執,雖然也氣得朱元璋連打帶罵,但是朱標“小杖受大杖走”,爺倆吵完還是好父子,朱元璋也被朱標真假難辨的“跳河”嚇出一身冷汗:“你個傻小子,老子殺人,關你啥事?至於尋死覓活嗎?(帝且喜且罵曰:痴兒子,我殺人,何預汝耶?)”

然後朱元璋下令:凡是連衣服都沒脫就跳下水救人的,連升三級;在岸上脫鞋脫衣準備輕裝上陣的,馬上拉出去砍頭!而且朱元璋還振振有詞:我兒子都跳河了,你們還有時間脫衣服脫鞋,我兒子淹死了咋整(太子溺,候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朱元璋和朱標之間的關係,不像皇帝跟太子,而像一個老家長和一個孝順但又有點倔強的兒子,這樣的太子,不是建文帝朱允炆那樣的毛頭小夥子能比得了的。

而且在朱棣眼裡,朱標繼承皇位是名正言順的,大哥怎麼處置自己,自己都沒有反抗的理由,而且仁厚的朱標根本就不會搞什麼削藩——以朱標的威望,可以鎮得住各位兄弟,並把各位兄弟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

從一件事情中我們可以看出朱標對兄弟們的態度:秦王朱樉老是犯錯誤,被朱元璋召回京師準備處理,朱標藉著巡視陝西(朱樉的封地在那)的機會,拿回了朱樉“奉公守法愛民如子(估計是朱標造假)”的材料,還獻上一副陝西地圖,說是朱樉走遍陝西畫的(把朱樉悠遊無度的罪名也洗清了”),朱樉這才又回到西安當他的秦王。

所以歸根結底就一句話:如果朱標不死,也就不會削藩,朱棣就沒有理由“靖難”;而即使朱棣削藩,也能得到滿朝文武的鼎力支持,而且從小由頂尖文臣武將培養起來的朱標,也不是朱棣能打得過的……


半壺老酒半支菸

朱標如果不死,朱老四恐怕連上牌桌的機會都沒有,自然也就談不上能否匹敵了。



按朱棣自己的說法,他跳出來“奉天靖難”主要原因是:

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鑑。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於躬,實欲求生,不得已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鑑予心。

翻譯成通俗的說法就是,朱允炆一小屁孩當了老大,被幾個奸臣忽悠了,一通亂搞,眼看要把朱重八留下的產業全禍害了。我朱老四身為叔叔輩,不能放任這敗家子繼續瞎J8弄,所以我反他孃的!

說一千道一萬,朱老四的潛在邏輯就是:

  1. 論資排輩,還輪不到朱允炆你個小屁孩
  2. 朱允炆太年輕,根本管不明白這個帝國

朱老四這套說辭擱在朱允炆身上,當時就沒有多少人信服,否則“奉天靖難”也不會打的這麼費勁。而如果對象換成了朱標,估計這套鬼話連朱棣自己都未必能信,

按照《明史》的說法,朱標和朱棣都是高皇后馬氏所生,也就是朱重八的嫡子。

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

需要說明一點。有些資料認為朱標的生母並非馬皇后而是李淑妃,其判斷依據是《南京太常寺志》。但從時間上推算,這個說法其實不太能夠站得住。

朱標出生於至正十五年,李淑妃的父親李傑至正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李淑妃很大可能是至正十六年以後才嫁給了朱元璋。而且至正十五年時,李傑大約二十五歲左右,就算古人生孩子早,李淑妃頂多也才十歲左右,幾乎不可能生下朱標。

即算朱標的嫡子身份存疑,朱老四的嫡子身份也同樣存疑,且疑點比起朱標只多不少。而朱標的長子身份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朱棣怎麼蹦躂也是老四。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朱棣很難拿論資排輩說事。

朱重八對朱標寄予了厚望,洪武元年正月就冊立朱標為皇太子,而且一直按照皇太子的標準進行培養。

首先在人員配置上,朱重八就下了血本,拿出了當時最豪華的班底:

……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朱重八給予朱標的信任也是極高的,於東宮不單獨設立府僚,而是一套班子對他和朱標同時負責。

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在朱重八同志的悉心安排下,朱標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執政經驗。

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朱重八於洪武三十一年歸西,如果朱標能夠熬到繼位,那他差不多實習操持國政有二十一的時間。其執政經驗,漫說朱允炆不能比,就連朱棣恐怕也很難與之匹敵。

而且朱標與他爹刻薄寡恩的個性不同,這個人忠厚寬仁,又沒有紈絝習氣,對大臣和師長十分恭敬。因此很得人心,在朝野上下具有非常高的人望。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綜合幾方面來看——

從道義上,朱標身為嫡長子,繼承大統是名正言順,而且具備很高的人望。朱老四拿「清君側」那套說辭來對付侄兒朱允炆都已經很牽強了。如果換成朱標在位,朱老四想找個稍微靠點譜的說辭來反他孃的,恐怕他自己那關都過不了。

從經驗上,朱標同志的執政經驗遠非朱允炆可以比擬。雖然不知道他的軍事才能如何,但以他做儲君多年的積累來看,就算朱老四在軍事方面天賦異稟,想以燕地一隅起兵,依然是勝算渺茫。

起兵不佔道義,打又未必打得過,以朱老四的性格,恐怕是不會貿然跳出來搞事情的。


月下沒有花

回答之前我們必須瞭解靖難之役的背景。朱元璋將兒子分封各地為王,這種王不是虛銜,而是實實在在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實權王爺,實在是一招臭棋,晉代七王之亂,漢代八王之亂都是前車之鑑,朱元璋貌似還怕不亂,甚至留下藩王可以清君側的名號。所以朱允文即位後下令撤藩,朱棣立即以清君側為旗號開始謀反,可以說是被朱允文逼反的。這裡我不願意說誰對誰錯,因為朱允文熟讀歷史,知道藩王實力過大對皇權是極大的威脅,朱棣也清楚交出實權後果肯定家破人亡。所以這一仗誰都沒有退路,當然,歷史最終選擇了朱棣,這裡不多說。

回到朱標,史書評價朱標是寬厚仁慈,那麼朱標會不會撤藩,如果朱標不撤藩,那麼以朱標的寬厚和威望,底下藩王既會感恩朱標的寬厚而放心,又不會吃飽了撐的去覬覦皇位,因為即使覬覦皇位也得不到其他藩王的支持,所以應該朱棣一生會老老實實鎮守北平,之後如何不敢說,但只要朱標沒死,沒撤藩,朱棣不敢妄動。

但如果朱標即位後也選擇撤藩,那情況就截然不同了,朱標會面臨和朱允文一樣的尷尬,無人可用。這個鍋還得朱元璋背,明朝政局穩固後,朱元璋多次大規模屠戮功臣,名臣良將幾乎殺戮殆盡,徐達,常遇春,藍玉及其部將紛紛被殺,文官中胡惟庸,李善長,宋廉,劉基也都不得善終。而反觀朱棣部下則都是和蒙古交戰多年的精兵悍將,加上姚廣孝這個極品謀士。再聯合寧王朱權,歷史還得重演。

最後說一下我看到的其他發言,有很多人認為朱標作為長子,天然有即位的合法性,大義所在。我在這裡並不否認,但朱允文也不是在朱元璋手下篡位篡來的,以嫡孫的身份擔任皇太孫,並在朱元璋的親自教導下監國,最後朱元璋死時昭告天下,將皇位傳給皇太孫,整套流程名正言順,朱允文帝位的正當性不比朱標差。

所以,如果朱標不撤藩,朱棣不敢妄動,但如果朱標撤藩,下場恐怕比朱允文好不到哪裡去。靖難之役的責任應該由朱元璋背,而不是朱允文。


雲在藍天8480

朱標不死,會是朱棣的對手嗎?

關於這個問題不存在朱標會不會是朱棣的對手,因為朱標若在,朱棣連造反的心的沒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先了解一下朱棣為何造反。

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削蕃,先後削掉了周、代、齊、湘四王,隨後又向燕王朱棣下手,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這時朱棣警覺了,一方面對朝廷裝瘋賣傻,另一方面暗地裡募集兵馬。最後控制了北平的軍隊後公開造反,朱棣為了造反名號可沒少動腦筋,最後找到了法律漏洞,那就是朱元璋在分蕃王時立的昭:若朝庭出現奸臣,蕃王可以靖難勤王。朱棣便以此為名起兵靖難。



在發動靖難之役的四年裡,朱棣每次都是逢匈化吉,就是因為朱允炆下令不得傷害朱棣。朱棣也以此為擋箭牌親自披甲上陣,在朝廷大軍中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軍隊見了朱棣都不敢放箭,更不用說刀砍搶刺了,最後朱棣繞道濟南,從河南、安徽向南京進攻更是無人阻擋,包圍南京後李景隆直接開門投降。朱棣之所以能夠造反成功,一方面其自身戰力比較強大,另一方面也是朱允炆過於仁慈給了朱棣很多機會。


因此,朱棣造反是迫於無耐,造反成功完全是機緣巧合,當時朝庭已經沒有大將能耐何朱棣,朱元璋時期的將軍只剩下一個耿炳文,而耿炳文擅長的卻是防守,朱棣20歲就就蕃北平,常年與蒙古作戰,還兩次北征蒙古,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貼木兒,因此朱棣在朱元璋大殺功臣後成了當時大明的第一勇將,無人與其匹敵,因此朱元璋才敢大開殺戒只留下擅守的耿炳文。

如果朱標還活著,朱元璋會不會大開殺戒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朱元璋大殺功臣尤其是武將就是因為怕自己死後沒人震的住他們,所以才會下手狠毒。而朱元璋真正開始大殺武將是太子朱標死後,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以藍玉謀反為由將與藍玉有聯繫的將領全部殺掉,製造“藍玉案”。隨後又以各種理由將傅有德、鄧愈等人全部處死。在朱元璋死後只有耿炳文活下來了。


因此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如此大殺功臣,因為朱標能震的住這些悍將。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就讓朱標主持朝庭事務,因此朱標有著二十多年的從政經驗,也有大量的官員和朱標關係密切,包括很多蕃王和將領。燕王朱棣恐怕對朱標只有畏服,跟本不可能有任何野心。

再說,朱標如果繼位也不會像朱允炆那樣急於削藩,朱標不削藩朱棣還咋麼造反。在朱標面前朱棣永遠只是一個小弟,他的責任就是守衛著大明的國門。


文史揭密

我是彭城居士潁州客,我的答案是:既使朱標不死,也不是朱棣的對手!




朱標如果不是意外病死,繼承大統的話,在其繼位期間大約不會輕易“削藩”逼反朱棣,能做個太平天子,但江山亦難固若金湯。只要不動朱棣的奶酷,朱棣就不會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清君側”(所謂道衍和尚的蠱惑只是個外因,後來所謂靖難還是朱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幹成的),他當個安享富貴榮華、貴為一方之主的王爺多舒服呀,沒有藉口去造他皇兄的反的!

因為朱標是馬皇后的長子、宗法上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早就被朱元璋立為太子加以重點培養!但是朱標宅心仁厚,對其父皇誅殺功臣的暴虐之舉常常憋在心裡不敢怒不敢言。在一次頂撞朱元璋受到嚴厲斥責後,長期抑鬱的他居然一病不起死掉了。這令朱元璋痛不欲生,而後立了年幼的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大統,並選了幾個清談誤國的書生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輔佐他,過於急燥地推出削藩政策以加強中央集權防止諸侯王們尾大不掉,但也眼看就要成功了,只是在朱棣這裡栽了大跟頭!

朱棣當時是明朝一等一既有實戰經驗又有雄才大略的將帥之才,又貴為一方之諸侯,內心早早地對自己將來要尊奉這個乳臭未乾的侄兒為三拜九叩之主的這個前景自然是極度地心不甘情不願!雖說天緣湊巧,朱標的意外之死給了他當皇帝的憧憬和夢想,但很快又被他的老爹朱元璋立皇太孫的決定擊了個粉碎!

但朱棣還是有雄心壯志的!傳言有一次朱元璋觀看賽馬,見駿馬飛馳、四蹄生風、有龍馬飛騰之勢,便給陪同的朱允炆和朱棣這叔侄倆出了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老朱的好聖孫朱允炆搶答:雨打羊毛一片氈,是對上了,但軟綿綿無氣勢,缺乏帝王豪情萬丈之氣魄,令老朱不悅!而朱棣則奉上了同樣霸氣側漏的下聯:日照龍鱗萬點金,令老朱甚是滿意!



這個傳說也可以為建文帝朱允炆在與皇位的覬覦者朱棣的天下爭奪戰中黯然落敗作了最好的註解!書生意氣的老好人當皇帝不論是對江山社稷也好、還是對老好人本人也好都只能是一個悲劇。這是因為封建王朝的皇帝需要用權謀決斷來鞏固地位坐穩江山,翻手為雲覆首為雨家常便飯,為了江山社稷殺人放火在所難免,個人好惡則要深藏不露!而少年天子朱允炆在這方面與朱棣差的不是一丁半點。同樣道理,大明末帝崇禎同樣是何等的不適合當皇帝,才致有慘烈之明清更替和中華300年的國運倒懸,直到新中國巍然屹立才徹底扭轉頹勢!





反過來說,既使朱標在位,推出與其兒子一樣的削藩決策,來動朱棣的奶酪,也難保朱棣不反,不會取而代之,只不過過程會更艱辛一些罷了!因為仔細分析朱棣的皇位爭奪戰,與其老爹一樣,也是從別人手裡搶過來的,更是拿命搏來的,只不過朱棣與其老爹朱元璋相比,正當性差的多了。但朱棣同樣膽大心細以弱勝強,確有朱元璋之遺風,而其內心真正所敬畏者,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

起事之初,他能想到在養雞場下挖密室鍛造兵器並在王府內招幕練兵的絕妙主意!

他本人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裝瘋賣傻大半年掩人耳目,成功騙過建文帝的耳目,演技之爐火純青世人無不驚詫!

他能反客為主順走寧王的朵顏三衛精銳騎兵並挾持寧王一同造反,完事後又快刀斬亂麻把寧王遠遠打發到蠻荒之地!

他敢於利用其皇侄“勿使吾有殺叔之名”的特赦令作防彈衣親自多次上陣偵察敵情衝鋒陷陣!

上蒼也眷顧他,在兩次決定性線戰役中,突起大風沙吹向敵人,如有神助般讓他轉敗為勝!

最後他的情報和策反工作也卓有成效,用糖衣炮彈策反了皇帝身邊不受重視的太監,使得建文帝的一舉一動盡在掌握!最後的建文帝焚宮消失,屬於朱允炆的時代黯然消逝了!

在直搗京師時利用買通的皇親國戚認定他不是池中魚乃是淵中之龍,於是大開城門迎其入城坐定江山!

他做到的這一切何等堅韌勇毅,又何等雄才大略!

他好像算不上得道多助,但你又不得不說他實在太厲害了!

歷史最終眷顧了朱棣,朱棣也創造了屬於他的光榮歷史:靖難成功,榮登大寶!


在他的治理下,大明帝國盛極一時,打遍天下無敵手,把北元貴族打得龜縮到漠北不敢正視明廷,海內富庶承平、百姓安居樂業。

他知道明朝的大患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力排眾議,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為明朝三百年國祚打下堅實基礎。

他主持建造了當今世界上現存最輝煌的宮殿建築群┈┈紫禁城。


他修築明長城,像秦始皇一樣懂得用最經濟可行的辦法,把來去一陣風殺又殺不盡的鐵蹄擋在核心本土之外!

他盛世修書,編撰了空前絕後的《永樂大典》!


他安排鄭和六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使得沿途誠心歸服萬邦來朝,明帝國如日中天!

他65歲時毅然操起馬刀親征殘元,何其壯哉!

他身後的明宣宗朱高熾也很有作為,和他一起塑造了“永宣盛世”!

他就是明朝永樂大帝、為明朝歷代子孫所敬仰的世尊明成祖!


只可惜他的後繼子孫一代不如一代,終致國亡政滅,留下千古遺恨紅樓夢!

再多扯一句,我敢斷定,偷記明史的《紅樓夢》一書中賈母的主要原型應該就是他!

我是彭城居士潁州客,喜歡我的文章就讀動動手指關注我,更多精彩等著您,謝謝!


彭城居士潁州客



首先,地方與中央在二代之後互相猜疑勢同水火是源於朱元璋朱姓分封的必然結果,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政權後,由於其與劉邦一樣出身低賤,對自己及朱家掌控能力不夠自信,不信任手下異姓大將,也不再信任其曾經大量培養的義子,先後奪權並培養任用自己兒子,隨後殺光了那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功勳。為了省事採取了劉邦同樣策略,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到各地當藩王。(大概朱元璋沒怎麼讀過書,對於漢朝歷史並不大瞭解,或者自己知道,但封建集權制度下暫時無更好解決方案,權宜之計必須這樣做才放心)。這些藩王雖一定程度受中央委派的地方將領及官吏節制,但權力依然很大,其實朱元璋在世時已經認識到。

史料有載:

有一次,朱允炆問朱元璋,諸王分封叔叔們幫我鎮守四方固然好,但萬一有一天叔叔們鬧起來要造反怎麼辦?朱元璋無言以對,反問朱允炆你會如何處理?朱允炆靜靜的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再不行就派兵討伐。朱元璋聽後沉默一陣,淡淡的說:也只好如此了。 從以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允炆都知道,朱姓諸侯藩王造反是肯定的,對於朱元璋來說他其實不關心,他認為只要還是朱家天下就好,如果此時朱允炆說殺掉這些叔叔,反而他應該不會傳位給朱允炆,對於他來說只是覺得我死後你們誰贏都無所謂,朱家江山在就行,而朱允炆要的自己不被推翻他並不關心。

這就為後續結果墊定了前因,家事之前就沒有處理好。從事態發展的過程看,雙方都有糾結,不管源於親情,倫理,歷史名聲,軍事實力的互判等。建文帝在猶豫中喪失了不費一兵一卒拿下燕王的很多機會,幾次放虎歸山,而後期監禁之後又遲遲不出手,導致朱棣狗急跳牆,奮起反擊。



站在燕王的角度,應該說是在絕望中把握了時機,如果早點起兵,恐怕人心不附難以取勝,而其被逼到最後被監禁,也正好告訴天下,我是不得已的,而最後起兵之時因為很多藩王被殺被廢,朱姓藩王都已經與其同心,反而中央被孤立。

可以說朱棣的謀反之路是有非常多的心理活動和糾結的,從最初不敢想,不願想,到形勢所迫暗中準備,繼而身邊郭廣孝等人慫恿,具備有一定野心,但其仍然在一直搖擺不定,如果此時建文帝能速速決斷行動肯定是不會有後來結果的,朱棣著實是被逼無奈。

而且靖難之役說到底如同漢朝七國之亂一樣是朱姓分封后朱家皇位之爭,其它人等都是吃瓜群眾,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是兩邊人馬普遍心理,反正與我無關,為啥要為你們朱家家事打仗?

從建文帝給軍隊的命令也更是讓中央軍每一個士兵感覺到了與這場戰爭的無關和無辜,比如建文帝給前線軍隊下令,不能讓其揹負殺叔的名聲。士兵普遍會想,我們到底是為國滅反賊,還是為了你們朱家家事之爭打呢?顯然,為朱家家事導致兵戈相向,軍心民心是無法凝聚戰鬥力。

那麼誰能團結到更多親戚這才是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其次才是雙方單比實力。

由於削番的勢在必行而建文帝又超之過急,藩王皆有危機感,顯然燕王作為藩王之首更能獲得支持,哪怕天下藩王不停南京政府的號召都是對朱棣的幫助,畢竟南京政府如果沒有各地方藩王的支持其實也就是南方一隅之地。

另外,北方在推翻元朝統治中沒有多大戰爭踐踏,且為元大都所在地,經濟民力經過一段時間恢復並不比南方差,而朱棣常年與北元作戰,憑威望和機智奪取北方軍權後擁有大量騎兵,南京政府的步兵機動性差根本不是對手。



最後,由於朱元璋的強勢,常年在他身邊的無論是朱標還是朱允炆獨立性都很差,性格太弱,不敢提前建立自己的班底,這一切都造成了相比燕王的弱勢,只要朱棣敢反,必然贏,朱標如果在他可能更糾結,但是逼到份上也一定會反會贏。


牛牛的事兒

自西周有國家的概念開始,便誕生了兩種制度用來統治國家,一種是以分封制來鞏固其奴隸性質的國家政權,另一種便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繼承製度,其宗法制的核心,最具代表的,便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標他的母親母便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賢后--馬皇后 --- 嫡
本人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 ---- 長子
嫡,長子,完全符合
明正,言順,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朱元璋是完完全全把他當做自己的繼承人的,朱棣等人在戰場上拼殺,見慣了殘肢斷臂,朱標正在跟隨當時的大儒宋濂學習孔孟之道,治國之術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當時其父親朱元璋率軍攻打集慶(南京),嫡長子朱標的誕生,給酣戰中的朱元璋帶了來莫大的鼓舞和欣喜,得此消息後,朱元璋興奮的命人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上"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字跡
朱棣呢?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誕生,是陳友諒與朱元璋戰況最為危險的時刻,以至於連看一眼朱棣都都顧不上朱棣是沒有自己名字的,等到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一看自己的兒子還沒有名字,這才上告宗廟,給自己剩下的幾個兒子起了名字
他的母親是誰?翻遍了明史,也未曾找到之言片語
也許是朱元璋的婢女,一次意外的結合,便誕生了歷史上一個更大的意外
在子以母為貴的年代,可想而知,朱棣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了
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特選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
拉個名單
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
中書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
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楨、
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
大明王朝,能夠排的上號的都在這個名單裡了
朱棣在哪呢?北征大漠,隨軍遠征
朱標本人如何?
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
什麼意思呢?是說?
是說太子對待大臣謙虛恭謹,對待自己的弟弟仁義友愛
為證,說啥呢?,秦王朱樉多有過失,有言行不當的地方,被召回京師。朱標巡視歸來後,替秦王說情調解,朱元璋才讓朱樉回西安。
兄謙弟恭,溫文儒雅,慈仁殷勤在大臣以及兄弟諸王中威信極高
朱元璋在他年長之後,奏請國事的時候一起請太子批閱,發表看法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朱標在朱元璋心中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在朱標死後,因為過分偏愛長子,以至於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作為明帝國的繼承人
如果朱標在世,可以說朱棣是一點機會也沒有的,一點也沒有

寫的不好,拍磚來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