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佈的《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到2018年3月,這段時期內容國內手機總體出貨量呈現了下降的趨勢。2018年1~3月,國內手機的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6.1%,僅達到8737萬臺。而3月,國內手機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27.9%,僅3018.5萬部。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為什麼國內手機市場看似競爭激烈,百花爭鳴,但實際上卻是呈現出了下滑趨勢呢?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IT小皇子認為有如下幾點原因:

1,手機整體性能過剩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隨著硬件和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性能的大幅提升,手機早已擺脫數年前使用大半年就出現卡頓,或者無法流程地跑起新版本APP的情況。可以說,目前大部分用戶的日常使用並沒有充分發揮出手機的全部性能。手機性能的大幅提升,給APP預留了更多的資源空間,能輕鬆容納未來1~2年內APP對資源的增長需求。手機整體性能過剩,導致手機能流暢使用的年限延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用戶替換手機的需求。

2,手機的飛躍式技術創新少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近一兩年來,手機的創新大部分都在於CPU、屏幕、攝像頭、外形等方面。不過大部分的創新對於用戶來講,並沒有飛躍式的使用感受。像每一代新CPU的推出,其性能的提升也許只有百分之十幾或者幾十。就如上文提到的,大部分用戶都沒有充分使用手機的全部性能,CPU性能的部分提升,對用戶來講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感知。像攝像頭,1800萬像素提升到2000萬像素,如果不是重度手機攝影發燒友的話,其實區別不大。所以這方面對用戶購買新機的慾望刺激不大,購買的衝動自然也少。

不過預計全面屏技術在未來或許會成為一個強刺激點,畢竟全面屏幕的體驗要比非全面屏幕的體驗好不少。但是目前全面屏的技術和方案還在探索成型階段,恐怕還需各大廠商加把勁之後,全面屏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強烈的刺激點。

3,手機價格的增長,消耗購買力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近兩年來,各大品牌的手機紛紛推出中高端系列,價格分別買入3000和5000元的檔位。比起以前1000和1999這些低端檔位要提升不少。這樣會在無形中消耗掉更多的購買力,延長了用戶購買新手機的週期。

國內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是競爭的殘酷結果?還是市場的萎縮?

你覺得還有其他原因嗎?歡迎留言討論!


IT小皇子

科技及互聯網達人。

關注我,乾貨天天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