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秦朝起,創立全新的官職制度。

漢朝初期,全面承接。

秦漢最大的三個官職之中,第一官職是:丞相。

丞相因為是“外朝官”,是要“開府治事,自劈僚屬”的,相當於他有一個小朝廷存在於皇宮之外,相當於又存在一箇中央機構;所以,這樣的體制,遭到了強悍皇帝漢武帝的沉重打擊;在整個漢朝的世代朝廷之中,丞相的大權,逐步的被轉移到了皇帝身邊官員的手中,也就是轉到了“中朝官”和“內朝官”的手中,實際上是,是逐漸轉移到了皇帝的手中。

這是漢朝的皇帝對於從秦朝繼承過來的職官體制與時俱進的不斷修正。

秦漢最大的官職,除了最大官職的丞相外,還有第二個:御史大夫。

作為副丞相的御史大夫,他的職責是監察百官。

因而,御史大夫地位極為清貴,原本跟丞相一樣,也是可以開府的。

這在兩漢的時候,叫做“御史大夫府”,同樣是“黃閣”內辦公。

御史大夫府中的屬官,大致有以下:

御史中丞

侍御史

治書侍御史

監軍御史

繡衣御史

蘭臺令史

……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示意圖

御史大夫不太限於行政事務,主要行使監察權,其職位清高,權力很大,百官最忌憚他。比如,西漢初期的御史大夫周昌,曾經直言勸諫劉邦,請皇帝不要改立太子。又比如漢代名臣晁錯、張湯等人皆任此職位,有時候地位比丞相還要尊崇,讓百官又恨又怕。

不過,漢武帝之後,御史大夫的官職也被削弱,其命運與丞相一樣,漸漸的失去往日炙手可熱的權勢,後來,這個官職的職權,有一部分轉移到了“尚書”的頭上。尚書在秦代和西漢前期,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職位,沒想到數代之後,竟然成為了朝中舉足輕重的大官。

尚書官職的興起,就是因為此官職是“中朝官”的類別。

所以說,御史大夫在漢朝之中,逐漸走向虛職,成為榮譽官職。

除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之外,秦漢最大三個官職,還有最後一個。

他就是位處第三的:“太尉”。

一說太尉,讓人想起這樣的形象: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國人心目中經典太尉形象

不過,這個太尉是後世宋朝的太尉形象,不是秦漢朝的太尉。

宋朝的太尉,是經歷了一個起起落落的過程,才又成為顯赫的官職的。

太尉一職,在秦官職中的解釋是:“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太尉之官職,原本是協助(或者代行)皇帝處理全國軍務的,是秦朝的最高軍職(相當於現代的大元帥之類)。不過,太尉名義上雖然是治軍領兵最高統帥,但因秦朝軍政經合為始皇帝一體,集中在秦始皇的身上,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人擔任過太尉一職,也就是形同虛設了。但是,秦官制體系存在。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全盤接納了秦朝的體制。劉邦不太懂軍事,帶兵能力也比較一般,因而,在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他最早以長安侯盧綰為太尉,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時隔三年後,他又罷去了太尉之職;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又委任周勃為太尉。估計劉邦很快明白這個官職對他自身權力的威脅,於是很快將太尉的官職廢掉了。到了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惠帝恢復太尉的官位,仍以周勃擔任此官職。到了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文帝再次廢除,將太尉的職權併入丞相。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秦漢以來第一個太尉盧綰(影視形象)

太尉的官職,在漢朝承接秦朝,雖然起起伏伏,但是延續了下來。

而且,太尉的官職,在漢朝成為最具權威的三個官位中排名第三位。

此階段的太尉官職,屬於不常設官職,它只是在文帝的時候併入丞相,而在較長時間內都是獨立於丞相的,皇帝們將軍權(太尉)和行政權(丞相)在心目中是分開的,幾乎不將兩個權力合在一個官職之中,因而,太尉這個官職起的作用,是皇帝用來分相權的,防止丞相染指軍事指揮權。

對於太尉一職,皇帝往往會很糾結,如果將其放出去,那就必須按照秦制“金印紫綬,掌武事”,這就會讓大臣的權力過重而危及到皇帝的權威;可是,將這個權力捏在手中,皇帝又不可能每次都御駕親征,像在漢武帝時期,打擊匈奴,凡犯大漢者雖遠必誅,皇帝豈不成為軍事將領了,還有更多的事情要皇帝去做呢!

因而,漢武帝廢除了“太尉”這個官職,設置了另外一個近似的官職。

皇帝要設置一個官職,一般來說,是要考慮到這個官職名稱,能夠在古代官職名稱之中可以找到,這樣做表明皇帝“有歷史知識”,也就是“有文化”,不是沒品味的“小白”。這在古代社會,特別是朝廷上,應該是非常講究的,處處要顯示皇帝的才學和睿智。

漢武帝心中明白,雖然取代太尉的官職是要分權,權力不能夠大過太尉,但是,新官職的名聲要大,要讓接受的官員和天下知道歷史的人,一聽到這個官職就覺得霸道,覺得夠顏面,很有榮譽感,所以,一定要找一個有品位的官職來取代。

漢武帝找到了一個,名字叫做:大司馬。

秦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也就是說,秦的官制中沒有大司馬一職。

秦沒有不要緊,更早的歷史之中,這個職位是有的,而且,榮譽很高。

首先,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引經據典,能夠查到古籍,《春秋運鬥樞》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此書雖然成書年代在宋朝,但是,它的說法是從更古的典籍中錄取的,漢武帝應該看到過)。黃帝最早使用“大司馬”的官職,有檔次了吧。(黃帝使用大司馬官職,大都為後人附會,不會是真的)。

其次,可以追溯到西周時代,周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如西周的姜子牙(呂尚、姜尚),曾經任職大司馬。(這個算是真的了)。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西周大司馬姜子牙

其三,春秋戰國時候,齊國的田穰苴(司馬穰苴),軍事大家,曾經任職大司馬。

其四,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大司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職。

所以,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

誰最先擔任這個新的最高軍職呢?

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西漢大司馬衛青

衛青和霍去病,首任了漢武帝新設置的一個什麼重要軍職?

西漢大司馬霍去病

史書《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這樣一來,即便給某人封個大司馬的官職,也只是個虛職,沒有實權。

聽上去好聽,看上去好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有云“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

西漢末至東漢初,在緩慢的變化過程之中,漢朝皇帝已經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這三個從秦朝官制中承繼的顯赫的三公官職,從名稱上全都一個個的更名了。

所以,漢朝最大的三個官職,後來不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了。

漢朝後來最大的三個官職是: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

更名是幹什麼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逐漸的將三公的權力從外朝官手中收回到皇帝手中進行權力的重新分配。

到了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劉秀將“大司馬”的官職又廢除,重新使用“太尉”的官職;不過,並沒有專門提拔一個人來擔任“太尉”之職,而是以九卿之中“太僕”官職的官員來兼任——這也將太尉的官職實質性的降低了尊榮。在這個時期,漢朝最大的三個官職,是太尉與司徒、司空。世人將此三個官職稱作新的“三公”。

這個時候的太尉,皇帝是這樣來控制的:如果只是“太尉”的官職授予某個人,那麼,他的職權似乎跟司徒和司空差不多,或許還差點兒;如果給這個人再加上“錄尚書事”的官職,那他的實權就比司徒和司空大了。

皇帝玩的就是這個手段,也就是“不確定性”手段,相當於橋牌中的“聽用”,說大很大、說小很小、可大可小。為的什麼?當然是:隨時方便控制。不過,到了東漢新“三公”中的太尉一職,包括三公的三個職位,跟秦和漢初相比,已經沒多少實權,只算是虛職了,含有的基本上是榮譽成份,位雖高但並不管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