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大众化和少数派

知乎的大众化和少数派

知乎把今年的盐Club办得格外热闹。

这些趋势似乎都在反映一个事实:大众已经开始拥抱知乎了。

但作为知乎品牌理念最合适的代言人,周源却在盐Club的大会演讲中释放了一个“截然相反”但很关键的信息:已经在体量上完成了大众化的知乎,决定依旧保留着他们“少数派”的初心。

这不由得让人们感到好奇,一面大众一面少数,陷入矛盾的知乎到底想往哪里走?

知乎的大众化和少数派

大众化的面子和里子

知乎的大众化有“面子”和“里子”两层含义。

首先来看“面子”上的数据。截止2018年5月,知乎注册用户数达到1.6亿,用户结构也发生大幅变化,大量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正在更多地参与到知乎的讨论当中。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网民总数7.51亿、城市网民占比为73.3%、10-39岁群体占72.1%的数据来看,大概有每2.5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就有一个曾经注册过知乎——这还只是没有再细分到三线以上市场的粗略计算结果。

总之这些数据已经足够证明,知乎已经不再是一个“满足小众”需求的产品,每个普通用户都能在产品上找到自己的使用方式。

而这些“面子”上可观让知乎也完成了“里子”上的大众化:知乎在热点话题中参与的权重越来越高,甚至可以单独孵化出某个热点话题或现象。

以魏则西事件这个标志性的事件为起点,我们能够在以明星劈腿为核心议题的娱乐八卦类话题、以新品发布会为核心议题的数码科技类话题、以名人事件为核心议题的社交心理话题、以新闻热点为核心议题的社会伦理话题中,找到以知乎作为主要驱动力的舆论阶段。

以至于在知乎产品理念中形成的独特“交流方式”和“视角”,在尖锐地打破双微长期主导的话题习惯后,还引发过网友们一阵集中的“排异反应”,比如“知乎用户”这个本属于用户运营中的概念,就在社交网络中被公推成了一类网友的群像素描。

好在这样的“排异”是暂时的。尤其是知乎在很多热点事件中所起到的正向引导被大众认可后,知乎在“里子”和“面子”的大众化就很快形成了一种合力,让他们获得了互联网生态中足够的影响力,而影响力对于一个以“内容擅长”的产品,就意味着拥有了足够大的流量根据地,在帮助他们解决了生存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后,有了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这显然是周源和他的知乎想要“实现初心”所必须完成的大前提。

“初心”只能留给“少数派”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归因偏差”,意思是在归纳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时,由于自己所身处的角度、积累不同,必然会导致对相同事物的看法产生差异,俗称“屁股决定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这个理论来驳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经典名言。

因为从参与度的角度来说,旁观者掌握的信息很难比当局者要全面,不全面信息获取也必然会让信息重点发生偏移,使得双方对话基础发生实际上的不对等,让旁观者其实很难比当局者“清”——这很适合用来解释“大众化”的知乎怎么来保留他的“初心”:

首先,知乎能够形成大众化的基础在于,虽然“传递知识”这个高参与门槛的话题,理论上并不适合SNS式开放型社区的产品形态,但明显的差异化也实质上完成的信息增量,恰好迎合了“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就是人们想要看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个大趋势。

这让知乎在积累流量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脱离创业者最初的想法。

另一方面,如果再把产品看做价值观的一种具象化表达,那么用户在产品上完成的“知识传递”或者是“简单阅读”,其实并不是产品存在价值的绝对核心。

比如,你可以从运营策略(比如知乎日报的创建以及第三方平台渠道的运用)、在排版上信息展示的分配策略(也就是什么内容应该更多展示、什么信息应该尽量减少其他环节的干扰)上,看到知乎会鼓励和引导用户们更多发布特定类型的内容,即上面所提到的“知识传递”或“深度阅读”。

但知乎后期所拓展的子产品线,例如“想法”的典型信息流式形态,在产品分工里并不适合承担“有一定深度要求的知识传递和经验分享”的职能,而更适合用来进行更高频次的“碎片化社交”。

所以这个产品线上线后,知乎选择用优秀回答者先示范,再逐步开放的“社区氛围把控”取代“知识”成为决定性因素,让“想法”最终定位于用户的表达补充,成为了“收集零散想法”的辅助工具。

所以这种“产品初心”上自我严苛,也终究让知乎保留着“少数”的模样:

用户不会试图用产品作恶,最好还能够帮助用户实现一些“好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识和经验反而成了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基础媒介。

这是知乎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立足的核心,也是知乎能为所有用户提供依赖和价值的基础。

人们需要两个知乎

毫无疑问地是,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的接触面的爆炸式增长,互联网产品们在求生过程中的妥协、偏重、将就和不讲究,终究会成为一枚定时炸弹,等待着影响力积攒到位之后引燃。

于是“不作恶”这个理论上的底线,成为了互联网行业中的稀缺资源。并在网友在行业参与度不断提高、权益意识更强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少——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是在主动放弃“不作恶”的需求,而是“网友”在行业的游戏规则里,只有这样有限的能量。

所以人们需要两个知乎。

一个知乎愿意保留自己的初心,代表着这种稀缺但又必须的资源推而广之,去让这个行业更健康的发展;另一个知乎愿意去拥抱大众,形成推动行业变革的足够能量。

知乎的大众化和少数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