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無論是學電子工程,還是學環境科學,從今年9月開始,所有清華大學本科新生的課程表上都將增添一門必修課——“寫作與溝通”。

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課程負責人介紹,這門課定位為非文學寫作,而偏向於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以期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消息傳出,好評一片。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吐槽:

大學畢業生,不會整理會議紀要,不會撰寫工作彙報,連請假條都寫得顛三倒四。一些人即便博士畢業,文字水平也甚是堪憂,雷人論文讓人不忍卒讀。而校園之外,詞不達意、提筆忘字者更是屢見不鮮,明明嘴上說得倍兒溜,一到筆下就阻滯凝噎的尷尬數不勝數。

不願寫文章、不會寫文章,儼然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普遍問題。

這樣的傳播環境下,我們極易產生一種錯覺,似乎不用費盡心思寫什麼文章,同樣有機會有渠道表達自我。然而事實是,輿論場上,參與言說者很多,“麼麼噠”之類的網言網語俯拾即是,但真正的精準表達、正式表達卻很少,遑論有思想有見地的深度表達了。

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寫過一本書叫《淺薄》,直言互聯網以多媒體形式呈現了內容,卻讓閱讀變得更淺、更快、更浮躁。寫作亦然,在光怪陸離的表達方式下,精準規範的寫作變得越來越奢侈,長此以往,對人們思維、理性的影響,值得我們注意。

讓寫作成為全民必修課,應該要提上日程了。當然,這並非要求人人都當作家、當文豪,而是希望通過寫作進行思維訓練。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把問題把思想寫成定型的語言文字,可以提高準確性。”

與情緒宣洩、口頭表達不同,書面表達更加講求邏輯性和精確性,從長句式構建到字詞的選擇,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要求人反覆思考、推敲。這最終體現為一種分析和把握問題的能力。必須正視的是,這不是什麼高階特殊技能,而是在紛繁複雜的信息社會保持清醒頭腦的必要之舉,也是當下各行各業都需要的基本素質。

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放眼世界,寫作技能的培育早已列入了許多國家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在歐美國家的教育範式裡,“提出問題、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形成論文”的常見方式,令寫作訓練幾乎滲透到了每一門課堂中。

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哈佛大學更將“說明文寫作課”列為學生唯一的必修課;普林斯頓大學每年開設100場寫作研討班,並有完整的寫作計劃。實際上,我們民族文化的基因裡,寫作訓練同樣是重要因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就是通過寫文章、論觀點來考察和選拔人才。重拾對寫作的重視,清華大學開了一個好頭,我們希望更多的探索可以跟上。

“普通人為什麼要學寫作?”有人曾問一位大學教授。教授笑著承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畢業後,一輩子都不會寫一棵樹、寫一個人,但經由這個過程後,他的審美、他的頭腦、他的感覺會大不一樣。靜下心來練練“筆桿子”,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樹、更多的人,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博士畢業一句話都寫不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