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朝和韓國打過仗麼?

注視區塊鏈

甲午戰爭後清朝和韓國有沒有發起戰爭?這是一段遺忘的史實,還是道說詳盡吧。



1869年,朝鮮。由於連年旱災,莊稼絕收,民眾食不裹腹,社會動盪不安。饑民唯有越過圖們江,到達中國境內東北延邊地帶。面對洶湧的難民潮,清政府出於人道主義,在圖們江以北劃一片長700裡,寬50裡的土地,暫時劃給朝鮮難民耕種。史稱為間島。由於該土地為黑土十分肥沃,幾萬朝鮮難民湧進間島 ,大量耕作,安居樂業。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大清落敗。而朝鮮在日本扶持下,竟宣佈脫離宗主國清朝,朝鮮鬧獨立,並大肆篡改歷史,顛倒事非。

1896年,朝鮮人放火焚燒漢城迎恩門,並聲稱擁有間島主權,狂妄份子口出狂言。宣佈用十年時間打敗清朝,奪回東北地區領土間島。

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宣佈改國號,將朝鮮改為大韓帝國,正式與大清脫離藩屬關係,正式獨立。並認為清朝藩屬統住朝鮮二百多年乃是國恥。李熙成立大韓帝國,乃見日本人在甲午戰爭獲得巨大利益。內心蠢蠢欲動,趁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欺凌。決定在中國東北獲取戰略利益。決定攻佔間島。


1904年,大韓帝國為奪取中國東北延邊地區的領土。韓國人李範允率領6000人軍隊大舉入侵間島地區。不幾日便佔領間島。東北總督徐世昌接到延邊告急密電,特感事態嚴重上報朝廷。慈禧下令:痛擊侵略者。徐世昌下令:命延邊統領胡殿平率領一萬兵馬痛擊侵略者。收復間島。胡殿平不負眾望,全殲韓國人李範允的軍隊。收復國土。胡殿平下令:凡在間島地區居住,耕作的韓國人,必要取得中國國藉,才能有居留權,耕作權。違者,遣返韓國。在間島耕地的韓國人基本上全入中國藉。間島終平穩。

1910年8月29日,日本正式吞併大韓。日本國旗在朝鮮王宮徐徐升起。大韓帝國亡國,亡天下。改其回:朝鮮。大韓帝國不復存在。


歲月青春88

中日甲午戰爭,發生於公元1894年。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學者則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國力逐步增強,為求擴張,他們確定了以吞併中國為目標的大陸侵略計劃。而佔領朝鮮半島,此時他們的侵略計劃第一步。朝鮮東學黨起義後,政府軍節節敗退,因此朝鮮政府向他們的宗主國——清政府求援。日本人也趁機帶兵並挑起事端,因為戰爭發生在甲午年,被稱為甲午戰爭。

雖然戰爭過程中湧現除了左寶貴、鄧世昌等一系列民族英雄,但是清政府的腐朽與沒落,慈禧太后的驕奢淫逸,都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失敗。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澎湖列島等島嶼。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朝鮮半島最終也被日本佔領,正式脫離中國的藩屬關係。同時徹底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回到題主的問題。朝鮮定國號為韓,是在1896年,在俄國的支持下才第一次改國名為“韓”。而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後,日本徹底吞併朝鮮半島。此後,朝鮮半島始終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與中國無任何戰爭行為。

直到新中國成立,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美國支持的大韓民國,發生戰爭。最終結果大家也知道啦,哪怕有美國支持的韓國軍隊,依然在志願軍的兵鋒下,一敗塗地。最終於1953年簽訂板門店停戰協議。朝鮮戰爭結束。



鳶飛九天2018

甲午戰爭後,韓國很快被日本吞併,沒有和清朝發生過戰爭。


朝鮮/韓國此前是清朝屬國,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戰敗的清朝政府被迫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

大韓帝國皇帝、皇后和皇太子。


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宣佈建立起“大韓帝國”。新建立的“大韓帝國”一開始就處於日本和俄國兩大列強的夾縫中。

韓國重現大韓帝國皇帝接見外賓場景


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日本完全佔有了朝鮮。1910年,韓國被迫和日本簽署了《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滅亡,前後歷時僅13年,傳2帝。

日韓合併後的日本帝國疆域


所以甲午戰爭後,韓國作為獨立國家只存在了15年,外交上一直難以自主,沒有和清政府發生過戰爭。


象眼觀天下

打過仗的。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韓國官員李範允仗著沙俄撐腰,入侵吉林延邊地區,韓國人稱為“間島”,被清軍擊退。時至今日,李範允仍被韓國人當做民族英雄。韓國對延邊的領土野心至今尚未消泯,只是隔著朝鮮,徒然YY而已。


鄭靖遠秋名山下新司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