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問鼎中原”的是誰?

問鼎中原

比喻企圖奪取天下。後用來比喻有私心和野心,想佔據所有。

那麼是誰給我們留下了“問鼎中原”的千古佳話呢?

答案是楚莊王。

公元前606 年,為討伐陸渾之戎,楚莊王領兵北至洛水,在周天子腳下耀武揚兵,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王孫滿前往慰問楚軍,實際上是想探探楚國的虛實。楚莊王乘機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王孫滿回答得不卑不亢:“在德不在鼎。”

在王孫滿看來,“九鼎”是王權的象徵。你楚莊王不知天高地厚,怎可詢問“九鼎”的情況。事實明擺著,你楚莊王陳兵周郊,又問“鼎”的情況,是不是野心膨脹,要滅亡周室取代天下。

可是,警惕過度的王孫滿這次卻看錯了楚莊王。

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實際上並沒有取周而代之的打算。因此,他心中無愧地答道:“九鼎有什麼厲害的?我們楚國用報廢兵器的刃口,就足以鑄成同樣大的九鼎!”

王孫滿一臉莊重。

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殷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必重;其奸回昏亂,雖大必輕。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在王孫滿的眼中,鼎是不能用大小、輕重來衡量的。它的分量在德而不在鼎的本身。夏桀昏亂,九鼎就遷到商都。商紂暴虐,九鼎又遷到周室。

現在,周德雖衰,天命仍然在周。楚莊王啊!楚莊王,你就不要再去打什麼問鼎主意了。

事實上,王孫滿的長篇大論,確實也道出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各國諸侯屏藩周室,經歷了幾百年,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觀念。周王室雖衰微,王權有限,但諸侯國之間的實際對比尚不足以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有新的力量來獨霸天下。誰擁戴周天子,誰就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從而取得春秋霸主的地位。誰如果侵犯周王室,就會成為各國諸侯一致口誅筆伐的對象,變成倒黴的眾矢之的。

要想制服眾諸侯,稱霸天下,就必須威德並用,僅僅依靠強大的武力作基礎是不夠的。

最初“問鼎中原”的是誰?

楚莊王是個聰明人,焉能不明白王孫滿語言背後的豐富內容。

不過,楚軍“觀兵周疆”,只不過是想炫耀一下武力,並不是真的要攻城略地,滅亡東周。

按當時的客觀力量對比,楚莊王取周,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楚莊王不是要取走周的九鼎,而是想試探一下天下諸侯的態度。既然各國諸侯一致高舉“尊王”的旗幟,楚莊王又何必要去碰這個“熱山芋”?心中瞭然當時國際社會的人心向背,是楚莊王既觀兵周疆,問鼎中原,炫耀夠自己的武力,又不失時機返歸楚國的重要目的與原因。天下已知楚國的威力,而自己的德力又不足於代周而起,楚莊王又何必在“九鼎”這個問題上固執下去呢?

這,就是有眼光、有韜略而又聰慧的楚莊王!

但是,“問鼎中原”這個典故,確確實實地給楚莊王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後世諸侯爭奪天下,群雄逐鹿就稱為問鼎中原,究其源頭,還是來自於當年楚莊王的一句“鼎大小輕重”的豪情壯語!

最初“問鼎中原”的是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