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群不說話的同學都是什麼意思?

柳先生148339105

想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幾個同學群,最近的莫過於大學同學群。但是,大家都會發現總有那麼幾個同學從不冒泡,不管群裡的老同學什麼時間聊什麼話題似乎都引發不了他們的興趣。他們真的是看不上老同學不願意再打交道了嗎?其實不盡然,他們逃不過以下幾種類型。

日理萬機,忙著賺錢養家型

生活不易,這類人大都上有老,下有小,每日早出晚歸,有點空閒時間恨不得跟自己的家人多相處會,哪有時間在群裡閒聊。

工作生活遠離電子產品型

你不得不承認,我們身邊總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並不精通手機,電腦這類產品,也並不經常上網,彷彿於這個時代脫軌,這類人也不可能在群裡經常說話。

自覺道不同的陌路型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心態和境遇都發生了變化,所以有很多人都過上了不同的生活,對事物的看法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再也不是當初無話不談的好哥們了。

本就低調不善言談的內向型

這類人在上學的時候就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很有可能他跟大多數同學也不熟,所以很難在同學群熱絡地聊天。

群裡有前任型

每個班級都有那麼一兩對情侶,學生時代的愛情總是刻骨的,有的後來沒走到一起的人很難再做朋友,當群裡有從前的戀人,也很難隨意的聊天。


決勝網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群。

當然,大家都有同學群;這個群是關係比較不錯的一批同學,建群的目的一是聯絡感情,二是互相鼓勵。

那會兒大家都剛踏入社會不久,領到手的工資連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邊兒都挨不上,住著幾百塊錢的隔斷間,吃著街邊便宜的麻辣燙,擠著經常擠不上去的地鐵,平日裡總忍不住愁眉鎖顏。

好在物價還算可以,淘寶買到的衣服也能穿,實在不行,就只能對父母開口了;於是群裡諸人紛紛感慨現狀難捱,紛紛表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有的打卡分享自己每天行蹤和正在努力做的事,以示雖然世事艱苦,但自己從未放棄。

有的每天更換群公告,提醒眾人和自己,理論、鼓勵與實踐相結合,不信做不到,不信打不出一片天地。

還有幾個,在群裡從早聊到晚,半日不看群,聊天記錄就上千條,從文藝復興聊到中國上下五千年,從世界未解之謎談到減肥計劃為何會失敗……嬉笑怒罵,半真半假,置身於其中,彷彿這個世界所有的熱鬧都在此,別的困惑與無奈都能暫時放下,好一片太平盛世。



這其中,有那麼一兩個人,幾乎不參與群聊,只在有人詢問事情時他們才會出來聊幾句,說完該說的,立馬進入潛水狀態。

很忙碌的樣子,很高冷的感覺,有同學問:喂,你們怎麼那麼忙啊?一點群聊時間都沒有嗎?出來聯絡聯絡感情啊,大家同學一場,友誼是需要維持的。

有時候能得到回應,但大部分都是自說自話,不出來聊天的照樣不出來聊,於是很多同學轉身嘀咕:也沒見他們功成名就啊,整得比大明星還能擺譜。

不喜歡聊天的同學皮膚特別白,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小白。

小白不怎麼聊天,朋友圈發得也少,為數不多的幾條,都是與他工作有關的。這樣,群聊的熱情持續了多久,小白的高冷就扮演了多久。

直到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場活動,偶遇小白,兩個人笑說好久不見,便約了一起吃飯。那會兒,我才知道,他每個月的收入已經超出我們數倍,他說,打算買車了。

席間聽他侃侃而談,我說,你本來是個挺愛聊的人,在群裡怎麼不說話啊。

小白笑起來說,他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冷,只是白天上班,晚上經常與客戶吃飯或者研究與工作有關的資料,沒什麼時間聊天,確實比較忙;再說,他覺得群聊太浪費時間了。

不是有人說要溝通感情麼,我記得我還問過他。


小白說,他真有什麼事兒或者有機會推薦給同學的時候,都是直接打電話,群裡有幾個跟他關係很好啊,也經常出來聚聚什麼的。

“我確實很忙啊。”小白說完,像小孩子一樣伸出手指,比畫他究竟在忙些什麼事情:首先是工作,小白是一傢俬企的主管,私企不大,小白手底下也只有兩三個人,但勝在時間自由,經過他們團隊的努力,公司產品銷售額還不錯,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提成可觀。

想真正地培養感情,只在群裡聊並沒有什麼用。小白說群聊不如跟女朋友約會,或者帶父母出去吃吃飯,他跟不錯的哥們兒想聊的時候就約個大排檔或者去打球,想怎麼聊怎麼聊。群裡的關係太虛假,有人求助他能幫一定幫,但要是整天耗在群聊上,哪有時間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兒?不久之後,就聽說小白買了車,中級車型,不算太好。可在同學之中,不靠父母買車的人,寥寥無幾,而且那是他參加工作的第二年。

其實,這樣的人挺多的。一門心思地努力工作,賺錢改善生活,從來不侃侃而談,也從來不向眾人宣揚自己的目標和鬥志,只在眾人看不見的背後,鉚足了勁兒,拼命往前衝;他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他知道要得到必須先付出,他也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兒。

那些曾在群裡打卡的同學,那些曾放言要改變人生的簽名,最終都黯然淡下去了,做不到的話,都變成誇誇其談,變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因為豪言壯語是不用擔任何風險的,也不必負任何責任。反正是自己的事情,旁人也不會催促你說“喂,你的計劃沒完成,快加把勁兒啊”,也不會有人站在你身後不遺餘力地推著你前進。



提筆畫簽名

現在的同學群,可以說很多班級的都是這樣,比如有50人,經常說話的也就10人以內,有40人平時很少發言,偶爾出來搶個紅包,說聲謝謝,然後又無限期潛水。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4點:

【1】混的特別好的,沒時間

混的特別好的人,一般都比較忙,確實很少有時間聊天,當然也可能覺得不知道說啥好,怕一聊天就被各種找辦事情借錢之類,索性就不說話了。

【2】混的特別差的,不好意思

畢業後,隨著每個人的工作選擇不同,慢慢的同學之間就拉開了差距,混的不好的人,心裡產生了自卑,感覺低人一等,就不願意和大家說話了。

自卑的人大都沉默。

【3】以前就性格內向,關係就比較淡

上學期間和大家關係就一般,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畢業後不在一起,話自然就更少了。當然,也有部分後來混的好的,後面話又多起來的。

【4】畢業後經歷不同,交集變少,一發言響應的人很少,說多了怕尷尬。

畢業後,每個人的社會分工都不同,有的人考了公務員,有些人當了老師,有些做生意,有些工廠上班等,經歷完全不同了,你感興趣的他不感興趣,群裡一發言,沒有幾個人響應,為避免尷尬,自然就少說為好了。

不過,同學情就一次,一輩子也只能共同讀書一次,那是我們的青春共有的回憶,說與不說,客觀上確實沒辦法強求,不過還是希望大家珍惜這僅有的緣分,有機會的話多線下聚會。同學情,一輩子!


名言佳句

我的同學群現在就保留了一個大學同學群,這個群是個啞吧群,看別人也都沒退群,自己也不好意思退,反正從來也沒人說話,放那也無所謂。

這個群還是去年大學畢業三十週年時,全班唯一女生張羅建的群。畢業三十年了,全班才17個同學,有一個已經得道昇仙了,剩下的十幾個,有兩個沒聯繫上。同學們天南海北,好多從畢業就再也沒見過面,大家對畢業三十週年的聚會無限嚮往。未見面前,群裡每天都是熱火朝天,相互問寒問暖,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思念。

聚會在翹首期盼中結束了,大家各自散去,千言萬語似乎就在那次聚會說完了,誰都不想再說話了。

偶爾,會有一個人出來冒個泡,立即感覺是自討沒趣,現在真是好,已經連續好幾個月沒人說話了。

高中同學群是從老家來了一個高中同學到哈爾濱,聚會過後給我拉了進去。我一直是全班學習第一名,不只是班級第一,還是學年第一,進到高中同學群,興高采烈地跟大家打招呼,發現根本就沒兩個人回應,當即退群。

初中同學群呆的時間久些,時間長了,發現這個群裡好多人都不認識,才知道這個初中同學群,很多人重複唸了幾次初中,最多的從初一到初三反覆來了三回,於是,他們的同學可謂太廣泛了。好多同學既是我的同班同學,也是我大妹妹的同班同學,還是我小妹妹的同班同學。

大家倒是都特別熱情,一口一個領導地叫著,同學之間,我算個屁領導!聽著感覺好彆扭,後來發現,這個群,有個屁大職位的,稱為領導;開個小賣店的,都稱呼為某老闆或某總,儼然高級沙龍。

同學,關係好的,就成了好哥們,好哥們自然不會斷,成了一輩子的朋友。

關係再好的,就成了媳婦,我媳婦就是我高中同班同學。

關係一般的,早就斷了,斷了再聯繫上,也還是個斷。

同學群,也就那麼回事吧!


其實,我也是同學群裡的一員,而且是畢業分別二十多年後才建起的同學群。有道是,同學情,三代親。我們所有的同學對這種因同學群的建立而帶來的再度相聚,都感到無比的激動和喜悅。大家在群裡的聊天信息每天都會在三位數以上。而且信息的內容是那麼的健康,那麼的純潔,那麼的充滿真情實意。

在數十人的同學群裡,有的聊起來多達數小時之多,少的也在早、中、晚時段,時不時來上幾句。也有的長時間不吭聲,保持一言不發。

我也曾想過,這些同學怎麼能禁得住一言不發呢?仔細想想,可能這個同學群,對他們而言,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存在著不發言的理由與原因。

二是,同學已經分別幾十年了,突然間有了聯繫並建起了同學群。一時間腦海裡全是當年同學時期的畫面,可是,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如今大家已是面目全非,心裡有傷感、有激動、有喜悅、也有悲傷,一時半刻很難理出個頭緒,想說卻不知道從何說起,有時拿起手機又放下,幾經反覆,還是沒能和大家說上一句話。

三是、確有少數同學,不善言談,不善交流,在上學期間,原本與同學們就很少交流,大家在一起,他只願意聽,不願意說,始終保持著這種緘默的性格,故此,在群裡也見不到他的聲音。

四是、長時間以來,有些同學出於工作性質的不同,出於崗位的不同,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電腦,很少有機會練習打字,而且智能手機只聽指令,手慢、手快都容易出錯,而有些錯誤只能靠撤銷而不接受修改,這樣的同學只能看著別人聊的熱火朝天,自己只能在心裡面乾著急,所以,他們也沒有好辦法參與到群聊之中。

凡此種種,都是導致同學群裡會出現不說話的同學。他們由於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和限制,沒能參與到群聊。可是,他們的內心是與大家相通的、相容的,他們同大家一樣熱愛著這個群體,熱愛著群裡的每一位同學,也許,只有等到大家真的相聚在一起時,他們才會得以爆發,才會來個一吐為快!


冬日暖陽124086398

當時組建同學群,並且加入同學群的同學,目的就是通過方便的社交軟件維持聯繫。

但是我們往往會看到,時間變得久了以後,那些最初是以方便交流為目的的群組,似乎都變成了“死群”。通常都沒有人在聊天。往往只是“貌合神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下面我來從幾點來分析一下。

首先一種可能是:有人在群裡發了消息,但沒有得到回覆。

這種情況是一種惡性循環,當一個活潑的人在群裡發了消息,也許這個人在平常大家的相處中就是一個“搗蛋鬼”的存在,那麼在群裡得到的回覆也許會多一些。但是難免,有些時候,他發佈的消息得不到回覆。這其間,可能會因為,大家沒空在忙,或者是一些人認為這些消息很過時也沒必要回復,或者是大家沒有看到等等。這些原因會逐漸減低這類人群的活躍度。

第二種可能性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現在的生活,和群組裡的同學沒有過多的交集。

我們都知道,同學是以前的,和現在的生活往往沒有很大的交集。這一現實是主要決定群組“貌合神離”現象的原因。因為交集不多,圈子不同,彼此就沒有共同的話題,那麼這時候就沒有了聊天溝通的必要。如果在同學之間有比較多的交集,通常是通過相互之間的私聊來完成溝通的。而大群裡往往會洩露一些隱私。

第三種可能:因為怕沒人回覆會很尷尬,所以乾脆不說話。

我朋友中就有幾個屬於這類人群的。他們在人群裡話就不多,在網絡上這種環境,話也不多。

大概就是這幾個情況,造成了現在群組裡不說話的情況越來越多。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金點子369



大多數人都會加入一些同學群,像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而同學群裡總有一些不說話的同學,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因為太忙

人在職場大多比較忙,能有時間在同學群裡閒聊的真不多。

2.交集不多

很多在同學時期無話不談的朋友,畢業後天南海北,大家之間共同的話題和交集已經越來越少,所以也就越來越在群裡說話的不多。



3.各自發展

畢業後,大家各自的軌跡不同,所形成的收入不同、階層不同,價值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所以共通、適合共同聊天的話題也會越來越少,大家關注的重點、擁有的資源、每個人的能量、經濟條件等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能在群裡一起聊的話題並不多。況且有些人又是敏感,甚至不理性的,有些時候一句話激起千層浪,也可能遭遇誤解或質疑,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少說微妙。


許悠然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當年那些白衣翩翩的同窗,如今都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到底在怕什麼?顧慮什麼?都不需要同學交情了嗎?


曾經那般好的學生時代的友誼,終究是逃不過世俗的枷鎖,只好牢牢地鎖著,那樣才不至於被抽離。

也許說是世俗改變了友誼的航向,不妨說是人長大了,朋友便會越來越少。當初那些陪你一起走的人,有的已經不再出現,有的已經遠去,停留而下的只有彼此的回憶。

我們總會因為某些原因,迷失在森林,找不著方向,自然也就丟失了一些人。

樁樁往事如煙雲,最是難忘同學情!

能夠同行一段路,還能繼續同行的同學,我很感謝你們!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讀。也許你正在為事業奔忙、為生活所累;也許我們的社會背景各有所不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異,但無論怎樣,我們相信在這個多變的社會,唯有同學之情不能變,也不可能變,因為那一段風雨同舟的情結,已經嵌入我們每一位同學生命的年輪,那就是——至尊、至純、至善,同學情!

同學的時光總能叫人悉心珍藏,同學的情誼總能叫人牽掛心腸,同學的聚會總能讓人心中嚮往。其實,那些寧願潛水憋死也絕不說話的同學,還是很關注同學群的。


薰衣草224966711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同學時代結束了,各自天涯,各奔前程,各有各的生活,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哪裡還有什麼共同語言。十個手指還不一般齊呢,何況一個同學群幾十個人,眾口難調,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發言,沒有共鳴,索然無趣,於是沉默。於是,一個一個都不冒泡了,只潛水,不發言。還有工作忙的人,同學群不添加通訊錄裡,不置頂,如果沒人發言,這個群就不會顯示,久而久之,越來越淡。

一是太忙碌。畢業之後,有的人,心智過於成熟,一心撲在事業上,不幹出一點名堂,根本不會在乎其他的事物。同學群,同學情,在事業面前,都是次要的。有的很少看同學群,看見了也懶得發言,一切都是浮雲,從眼前飄過,沒有什麼比當前的事業更重要。

二是太現實。聊那些無用的話,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情。這種人,歷經生活磨礪,特別務實,更加現實,一切與工作與利益無關的事,“關我何事,關你何事”,所以,根本不看同學群。

三是太謹慎。有些同學是天生敏感謹慎,又不太會說話,一說就錯,而且有敏感,知道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還有一些同學是職業限制,比如是公職人員,本來就有紀律要求,任何網上的說話都留下痕跡,與其留有隱患,乾脆不說話,不發言,甚至不發朋友圈。

四是太自卑。畢業三四年,同窗苦讀,看似平等的學子,踏入社會後,很快拉開差距。這個社會,很容易把差距拉得過大。有人有關係,早已飛黃騰達;有人有能力,賺錢發財當老闆;有人有實權,在當地吆五喝六;更多的人還是草根一族,在一線掙扎。同學群裡聊的都是工作、單位、待遇、收入、房子、車子、職位等話題。你讓一個業務員、服務員、小職員,如何開口說話。

五是太敏感。同學群除了聊工作事業,再就是曬旅遊、曬孩子、曬幸福、曬美食,歸根結底,再低調再注意,還是有炫耀之意。你發一個澳洲海灘,他發一個馬爾代夫;你發一個烘焙,他發一個西藏;你發一個孩子鋼琴,他發一個孩子得獎。本意未必是在炫富,但別人看來就是“對比”,再看看自己窘迫的生活,一塌糊塗的事業,怎麼能接上話茬呢?

六是太無聊。

同學群裡還發一些雞湯、社會新聞、國際時事,當在職場上爬模滾打幾年後,誰還信那些大道理,都知道那些事情離自己很遙遠,與其浪費精力在群裡爭吵,不如做做家務、看看閒書、帶帶孩子來的實際一些。

綜上,久而久之,大多數人都會覺得索然無味,只有幾個混得特別好的人,有錢有閒有心情,在群裡偶爾冒冒泡,其他人則是逆反,你越嘚瑟,我們越不配合,他們嘚瑟幾次,感覺出力不討好,怎麼也掀不起浪花,也沉到海底當潛水員了。這是朋友圈和同學群的發展規律,人性本來如此。前些年熱鬧,是因為流行文化,許多東西在國內就是熱鬧一陣子,終究要回到原點。期待下一個新鮮“遊戲玩法”出現,週而復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