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每天多做0.01,“學困生”也有春天

誰是學困生?

怎麼教都教不會?

“5+2=0”咋辦?

學困生轉化的這三個問題

如何解?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近年來,隨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不斷提高,獎、助學體系不斷完善,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現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中小學生學習困難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和數量保障的重要影響因素。學困生轉化任重道遠,路在何方?

在4月19日於成都舉辦的“鄉村教育圓夢”活動上,與會專家學者和一線教研員、校長、教師對此展開了深入探討。

1

誰是學困生?

“曾經有一種說法,考試在40分一下的就是學困生,這種劃分辦法準不準確?老師又該如何準確界定學困生?”研討中,不少校長和老師對學困生的界定和劃分提出了疑問。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梁威長期致力於學習困難學生研究,她在1996年曾提出,“在中小學班級教學中,所研究的學習困難學生是指智力正常,但是一科或多科學習過程中,一段時間內不能達到合格水平的學生。”在梁威看來,考試分數只是學困生界定因素之一,而非絕對因素,“如果考試內容難,成績不合格學生也可能不是學困生,如果考試內容簡單,成績合格學生也可能是學困生。”

據瞭解,目前學界對學習困難的內涵形成5個共識:

一是學困是一個集合概念,包括學業、心理發展等方面的落後和困難;

二是“異質性”,與普通兒童相比,學困兒童的成績明顯落後且有著獨特的心理特點,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幫助;

三是學困兒童有兩大特點,表現為單科或多科“學習成績差”以及社會性發展不良或心理行為問題;

四是學習困難是可逆的,可以依靠合適的教育、訓練加以改變;

五是學習困難貫穿於人畢生發展的過程。

“所以對於界定,不用過於糾結,每個老師都知道班裡哪個學生學習比較吃力。”梁威說,作為一線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去做,首先認識到學生差異性的存在,並且堅信這種差異是能夠改變的,從而研究學困原因,改善教學方式方法。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2

怎麼教都教不會?

“或許每個初中一年級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慨,‘這屆學生真不如上屆學生啊’,難道學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嗎?”梁威在演講中說,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初一的老師剛帶完初三,心態還是畢業班教師的心態,自然覺得初一新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關鍵是老師的心態問題,而不是學生水平問題。”

對於學習困難學生,不少老師都有這樣的的抱怨:“怎麼教都教不會!”,如何認識學生學習困難的形成原因,是進行學困生轉化的重要一步。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瀘州市教培中心副主任羅洪彬曾對學生學習困難成因進行了長期調研,他發現:同樣是老師講課,有的老師把問題講得清,有的老師講不清,老師自己都講不清,更不能奢求學生能學好了,不能怪學生“怎麼教都教不會”;第二種情形是,即便老師講得清,學生聽不聽、聽不聽得懂、記不記得、會不會運用,仍然影響學生學習有無效果。“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在課堂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時觀察學生狀態,實時調整課堂節奏和教學手段。”

梁威則是通過數學學科對學生學困原因進行長期的研究。據調查發現,由於數學學科比較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學生落下一個環節,就很難再跟上,所以數學一直是影響學生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老大難”學科。

通過研究,造成學生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除了注重連貫性的學科特點,還有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教師教學“滿堂灌”和過於關注“好學生”等原因,一部分學生感覺跟不上,“吃不了”,喪失了學習興趣,一部分學生感到太簡單,“吃不飽”,因此導致學習無動力。

“學困生轉化要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信心為切入點,做到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梁威在反覆調研後,開發了數學分層測試卡,即把學生的作業和聯繫分成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三層,每層3-4道題,每層分值皆為100分,學生在課上10分鐘完成測試。經過長時間觀察,通過分層訓練,學生基礎掌握牢固了,學習興趣也大大提升了。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3

“5+2=0”咋辦?

研討中,不少鄉村學校反映,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在學校5天養成的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週末回家2天,就“還給老師了”,所以有“5+2=0”的現象。

“留守兒童的學困問題,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張祥榮教授認為,除了傳統學科教學,學生的心理輔導也格外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在團隊輔導中的傾聽者、啟發者、引導者的身份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干預,以提高學生的建設性交流能力、自信心、耐挫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與其老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說‘好好學習,只有學習才是出路’,不如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去體悟。”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北京市豐臺區大部分地區位於城郊結合部,區域內60%以上的學生都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部分學校達到90%以上,學習困難學生較多,與農村留守兒童多的情況較為相似。豐臺區教科院德育研究室楊靜說,破解學困生難題,絕不是一個老師、一所學校的“單打獨鬥”,豐臺區組織30多所學困生較多的學校,建立學困生研究學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師培訓、經驗交流。在這樣的架構下,針對學困生轉化的班本課程、團隊建設,交流展示平臺建設都快速開展起來,形成解決學生學習困難問題合力。

瀘州市從2015年開始了區域解決學困問題的探索,目前全市13所學習困難學生較多的學生組成了“學困生聯盟”,將教育教學、家校共育、教師培訓等課題分給個成員學校進行試點性探索,定期進行交流探討,分析共性問題,研究解決對策。

羅洪彬說,針對“5+2=0”的問題,瀘州市有兩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抽調骨幹班主任、德育教師組成家校共育研究團隊,到各區縣舉辦家長課堂,講解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正面教育”的主陣地依然還在學校,變家庭作業為課後作業,通過學生練習、學生互講、教師評議等形式,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把學科學習主要放在學校裡、課堂裡。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最近有一條很火的公式:

1.01的365次方是37.8,

0.99的365次方是0.03,

僅僅0.01的差距,

結果天壤之別。”

羅洪彬說,對學困生也是一樣,老師每天只要多做0.01,時間長了就會發現學生有質的變化。

文丨魯磊

圖丨網絡

川教之聲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教育導報

老师每天多做0.01,“学困生”也有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