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如果你對中山路很熟悉,

一定記得在中山路基督教堂一側的南面,

曾經有一幢典型民國建築風格的紅樓:

中山路88號——愛日堂。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這是一個對老無錫來說十分特殊的地標。

這裡曾是無錫人民廣播的辦公所在地:

中山樓88號(俗稱紅樓),

如今還有不少老廣播人對它記憶深切。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中山路88號在1950年-1991年曾被作為

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的辦公場所

而無錫日報的舊址也曾在中山路,離這幢房子不遠。

以前這裡還有一個廣電音像門市部,

也曾是錫城許多音樂發燒友淘原聲磁帶的必到之所。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中山路88號西面二樓中波發射機房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無錫電視臺建臺初期的演播室是在電臺的播音室臨時搭建的,

照片中間是播音員潘蕾。

可惜隨之城市建設的洪流,

這幢富有特色的老房子消失了。

好多中年人還能知道這幢紅樓曾經有電臺辦公過,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還與一位盪口名人密切相關。

他就是被稱為“養蜂大王”的——華繹之。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泰國華僑華仲厚先生是華繹之之子,

他於2016年去世,去世前採訪時他雖然年事已高,

但由這幢紅樓引發的家族記憶卻清晰依舊……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華繹之之子華仲厚在盪口自家老洋房門前留影。

“華氏盛於無錫,無錫華氏盛於東亭,東亭華氏盛於盪口。”因此大凡講到華氏必講無錫一支,講無錫華氏又必講盪口華氏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今天錫惠公園裡的華孝子祠

華繹之便屬盪口華氏一支,他的祖父華鴻模是近代無錫聞名的民族工商實業家。華鴻模在無錫城鄉擁有典當、堆棧、醬園和大量房地產。他開設的“永裕典當”成為江南很出名的當鋪之一,舊時無錫便有“兩爿半典當”之一的說法。

華鴻模還在西門江尖創辦了無錫首家堆棧——宏仁堆棧,規定所得租金不得挪作他用,全部作為其創辦的盪口“果育鴻模小學”辦校之用。堆棧放到今天,當屬“物流”概念的早期表現形式。因此,華鴻模可以說是無錫倉儲業的早期實踐者,他的經營理念始終帶有超前的意識。

祖父華鴻模去世後,時年18歲的華繹之接管了祖父開創的實業,成為華家祖產的承繼者與管理者。他憑藉其商業天賦,在無錫城裡不斷拓展倉儲業和房地產業。華繹之還由此衍生出“貨物抵押借貸業務”,這使得華氏堆棧生意異常火熱。這也成為華家另一重要的經濟支柱。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重建後的江尖公園,

可惜大部分都不是原來的建築了

為此,華家在盪口的那些田租收入已是蠅頭小利,所以田地租給農民時租金都比別家的要低,要是碰到發大水或乾旱,索性就連地租也免收了。華仲厚記得,小時候曾祖父家裡請了個新賬房先生,賬房先生初來乍到,自然是希望做出點成績的,便認真追租,但有戶人家就是不肯交租,還跑到曾祖母處訴苦,曾祖母當時就對賬房先生講:“你要給我的子孫留點好尾巴在後面,不要追得太緊。”賬房先生無奈只得作罷。

而此時,經過祖孫兩代人的努力,華家已是家大業大,故華繹之有“無錫第一隱富”之稱。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當年的無錫第一糧棧

說起養蜂,華繹之之子華仲厚回憶,“父親養蜂的初衷並非為升斗之計,而是覺得當時農民守著一畝三分田討生活,日子太過清苦,一定要有副業補充才能改善生活。而養蜂收入高,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另一個原因是父親對農業十分感興趣”。可這個選擇還是遭到了來自親人、朋友的不理解,但華繹之卻不為所阻,堅持要辦養蜂場。

民國7年,華繹之曾東渡日本,親自考察當地的養蜂及其他農副業。此後,還派遣蜂場的馮煥文、黃俠民等人出國學習養殖技術,從國外引進世界先進的孵育、生殖裝備和優良品種,供百姓飼養。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華繹之還在無錫社橋頭(社橋頭!華繹之的人生軌跡再一次奇蹟般的跟無錫電臺交匯!1949年9月1日,無錫人民廣播電臺正是在城北社橋頭髮出第一聲呼號,開始了艱苦而又充滿希望的廣電事業!)創辦了惠康乳牛場,引進純種的荷蘭乳牛100頭以及種牤牛數頭。華仲厚小時候喝的全是自家乳牛場出產、經過消 毒的牛奶,“乳牛場專門有送奶工,每天早晨送至訂戶家裡。乳牛場還種有許多桃樹,是父親親自到大浮選育的良種蜜桃。每到桃子長到一定大,我們這些孩子都要去幫忙套紙袋,以防被鳥吃掉。成熟的桃子上都有個紅暈,甜得很,也就自家吃吃,從來不賣。”

民國初年,百姓民智未開,尚不知蜜蜂採蜜有利於果實增產,也從未見過千百箱的蜂群漫天飛舞於花間採蜜,擔心花果遭受摧殘,收成受損,以致蘇州崑山地區的華氏蜂場一夜間竟被農民放火焚燒掉蜂群500餘箱,損失慘重。直到民國10年,國家農林部才頒部明令宣傳蜂群對花果有益,養蜂業才漸被百姓接受。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由於江浙兩省的地域內,沒有終年長期的蜜源地,於是華繹之就想出了“移動採蜜”的辦法。為外,華繹之專門配備汽艇二艘,拖船五六隻。哪有蜜源,就將蜂箱拖到哪裡採蜜,“最遠開到廣東一帶”。

“移動採蜜法”在國內系首創,當時美國也還沒有這樣採蜜的先例。民國18年,杭州開“西湖博覽會”,華繹之為了展示和推廣新式改良蜂群,還帶著華氏養蜂場的一艘養蜂船參加了展覽。泊於西湖中的養蜂船外形似現在的航空艦艇,上下兩層甲板,用於放置蜂箱。

民國10年,華繹之在上海市開設了“華繹之蜜蠟公司”。公司除經營自產蜂蜜外,還經銷收購各蜂場所產蜂蜜。公司還自設工廠製造世界標準改良型養蜂工具,這樣國內的養蜂人就再也不用從國外採購養蜂設備了。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上海華繹之蜜蠟公司

當時,華繹之的養蜂規模在全國是數一數二的,曾向美國得克薩斯州一次出售純種蜂達2000箱,因此被譽為“中國的養蜂大王”。華繹之晚年時期,仍以“養蜂居士”自居,可見養蜂事業在他人生的分量,也許這才是其人生的終極理想所在。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據華仲厚回憶,他們一家原本住在宏仁堆棧的後面,那是一個很大的中式院子,曾祖父時期就有了,內有亭臺樓閣、花園假山,等同於一個小型的寄暢園。“後來因為我就讀於輔仁中學,全家便租住在小婁巷。就這樣住了有四、五年後,父親覺得在無錫城裡還是應該有個自己的地方,於是便在新開河那裡買下了一塊地,建造了這座洋房。我記得是請當時無錫很有名的建築師江應麟設計建造的。”

這座紅樓名為“愛日堂”。古有“敬時愛日,至老不休”之語,“愛日”便是珍惜時日的意思。“愛日堂”二字的寓意是否如此,卻是不得而知的了。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民國建築·華繹之在盪口的老洋房,

風格與“愛日堂”很相似。

華仲厚仍記得:“洋房有三層樓,靠近中山路一側是個書房,通長大陽臺,還有地下室。家裡的孩子每人一間房間。因為我愛打網球,門前還特意留了一塊空地作網球場”。不過,華仲厚笑稱自己一生在這座房子裡也只住了一年時間。1936年,他高中畢業就到上海聖約翰大學去唸書,大學畢業後,他又到國外去讀書。其實,華繹之家中的其他人在“愛日堂”也不過才住了兩年光景。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佔領無錫後,這裡就成了大日本駐城軍的司令部。日本兵走後,國民黨高級將領湯恩伯也曾在這座紅樓駐紮過。

解放後的1950年,“愛日堂”被無錫人民廣播電臺用作為辦公場所。1991年,這幢紅樓經歷波折,最終也未能逃避被拆的命運。如今,與其相隔不遠,同為江應麟設計建造的梁溪飯店“紅洋房”、“繆公館”卻依然如故。

翻開這塵封的家族歷史,可見所謂人生,確實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由中山路88號“愛日堂”引發的盪口華氏家族故事仍在續寫,永無盡頭。

厲害了我的盪口!無錫電臺竟然是從他家這幢紅樓走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