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卖鱼亏本,晚上卖鱼年赚过亿,网友:他给鱼“镀”了金


“没有黄鱼不成席”是江浙一带的民俗。1998年,俞淳去台州大陈岛旅游,吃到当地名菜“家烧黄鱼”,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做的口味。就是这条家烧的黄鱼,改变了他的一生。大陈岛处于深海,海风浪太大,没有人在这里大规模养殖。俞淳却靠着在大陈岛养黄鱼,四年就突破了千万收入。

2001年,俞淳找朋友凑了100多万元养殖黄鱼,他从挪威引进4口深水网箱,自己仿制了18口,又买回15万尾半大的黄鱼苗。 以为有了深水海箱,放到深水里就能养。结果第一年黄鱼就死伤惨重。海风刮起网衣会造成水体减少,黄鱼就会相互积压、擦伤,造成死亡。好在最后养出了7万多尾深海黄鱼。

当时市面上全是近岸养殖的黄鱼,价格13~14元/斤,跟深海黄鱼品质相差很远,没有鱼贩子愿意收俞淳50元/斤的黄鱼。最后他只好按18元一斤的价格亏本卖。连续两年俞淳亏了200多万。到2002年底,鱼卖光的时候,他觉事有蹊跷。调研后发现,自己白白亏了两年的钱。


之所以被称为黄鱼,是因为鱼的表皮有一层可变色的色素细胞。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会变成金黄色。越黄价越高。俞淳就改在夜里捕捞。为了保鲜,鱼捞出的瞬间立即放到冰桶里不见光密封,还要往鱼嘴里塞满冰块。2003年起,俞淳签订了十几个经销商。批发价定在55元一斤,销售额很快就突破了千万。

到2007年,20万斤黄鱼已经不够卖了。深海养殖越来越多,一旦拿不出足够优质的黄鱼,市场很快就会被占领。为了把养殖产业扩大,同时解决越冬的问题。俞淳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被他称为“接力养殖”。每年12月上旬利用集装渔船把所有小鱼苗拉到福建养殖基地。

黄鱼的养殖周期是2年,鱼能耐低温极限是8度,大陈岛海域水温较低,大黄鱼不能不能在这里越冬,在福建养殖,水温适宜,即使是在冬天黄鱼也会生长,这样养殖的成本能控制在20元左右,而同行的成本则要35—40元。这个计划不但让他站稳了江浙地区一半的市场,而且能赚到同行两倍的利润。


俞淳在2010年育出了自己的黄鱼苗。是大陈岛唯一能培育鱼苗的养殖户。可深海中野生贝类给深海鱼箱的破损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破损严重的,鱼跑掉了一半,直接损失达50多万,渔民只能转移鱼苗到别的网箱中,由于鱼的数量瞬间增多,网衣被大浪冲起的时候,鱼就容易擦伤。

2016年,俞淳投资2000万在养殖厂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铜围网,有了铜围网,俞淳养出了品质更高的大黄鱼,每斤黄鱼还提高了20元。铜网不会附着贝类,不会破损导致鱼跑掉,而且能保持水体通畅,减少病害,2017年,俞淳一共有170余万斤黄鱼销售,销售额达到一个亿。

俞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养出一条更好的黄鱼”。而他在养殖黄鱼的过程当中,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源于他对这个问题实实在在地探索。一个人,一辈子,就为养好一条鱼,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俞淳的事业,也让他收获了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