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图鉴》不一样的生活

前两集还比较写实,我没住过地下室,这个在北京可能比较多,我刚来上海时候住的是总共面积是6平米的隔板间,而且是厨房的位置。水管就在我床头旁边,每天晚上靠在床上可以听到楼上哗啦啦的流水声。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趴在窗边看外面的万家灯火,看对面楼上一家人在吃饭看电视。租房子时候看了好几家中介,然后挑了唯一一个月租在1K以下的 ——这是我能承担的极限。每天的饭钱是数着花的,扣掉房租就这么多钱了,最难的时候我甚至把储蓄罐打开了,买早饭都是捧着一把硬币去。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我既然出来了就没打算再靠父母。拿人手短,我再接受父母的钱就输了。

前两集,陈可初到北京囊中羞涩,憧憬惶恐但是又不断坚持,这还是比较真实能引起共鸣的,可能也是很多编剧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到后面就飞得太远了。之前评价《猎场》时,我的感觉就是国内的编剧没有正儿八经地工作过,他们凭空去想象白领应该怎么生活,职场应该怎么争斗。写出来的东西飘在空中,他们不知道职场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怎么思考问题的,真正的发展路径是如何的。女性职员一定会遇到性骚扰或者职场潜规则,要想晋升必须有贵人赏识,而且从来没有稳步晋升,都是跟突然开挂打通任督二脉,分分钟总监总经理,比窜天猴还快。他们想不出来一位女性如何在不依靠外人,尤其是男人的情况下如何好好的工作,如何得到发展。没有应酬和周旋于各色男人之间怎么可能成功呢?我身边更多的女孩子真的是努力工作,加班出差,靠自己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没有突飞猛进变成总监,是从专员,资深专员,到主管,到经理,资深经理,再到总监。也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很在意包包,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包就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除了物质化女性之外,推崇拜金主义之外还有什么什么意义。就算姑且把它当成一种心理上的期许,但是这么多姑娘远离家乡来到大都市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物质象征的奢侈品,更多的人在追求的是自由,是为了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些事情,不想在家乡按部就班得延续父母的生活轨迹,即使那样她们会很轻松。轻松和奋斗是两种生活模式,没有好与不好,只是这些姑娘选择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编剧们不要再把姑娘们的年龄定在25岁以下了,在这个现实世界中,除非少数牛人,28岁以前很多人都是打杂的,不存在什么事业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在30岁以后,没有5年以上的经验积累,在职场上都是菜鸟。大学毕业就22,23,研究生24,25了,不要再动不动就25岁的总监,30岁的总经理,老实讲,30岁以下的候选人都不是猎头的主要业务范畴,编剧们基本的年龄概念都没有。30岁以前穷是正常的,薪水低职能范围窄,很容易被替代,唯有靠年轻有精力去加班去拼命,才有可能换来30岁以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大多数人,30-40岁,才是真正的职业发展期。偶像剧里的姑娘们永远青春貌美,3K的月薪就住着豪华装修的公寓拿着LV画着精致的妆容。这其实也是一种年龄歧视,难道女性就只有20多岁阶段才有故事吗?

希望以后可以出现一些更贴合实际生活的编剧,电视剧里职场的几大法则也该改改了。

我们从家乡来到北京,来到上海,真的不是为了一个包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