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機會翻身嗎?

野馬250010009

有啊,大大的有。至於為什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其實,官渡之戰是袁紹侵略曹操而發動的一場戰爭,袁紹勢力極大,意圖攻佔許都,

吞併曹操,曹操也只是無奈被動防禦罷了。官渡一敗,袁紹不過是失去了戰爭的主動

權。他的實力還是在那擺著的。畢竟,北方的冀、並、青、幽四州仍然在他手中。


此時的袁紹要想再度南下攻佔中原會很難,但是,東山再起劃黃河而治也並非難

事。要知道,就算是袁紹死後,曹操完全收復河北也花費了七、八年時間。要是袁紹的


心志可以強點,天下大勢還未可知呢。但可惜啊,終究敵不過英明神武的曹操。

回到正題,為何說袁紹官渡之戰就算失敗了,仍有翻身的機會呢?


其一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要想再快速集結一支軍隊不是什麼難事,再

加上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袁紹當年能奪取北方,就是靠著這支軍隊。雖

然此次一戰全數崩潰,但要恢復昔日軍威,數年則可。

其二袁紹此人雖然好謀不斷,優柔寡斷,但他在領地內實行仁政,深得百姓愛

戴,這也是為何日後袁氏失敗,有那麼多忠義之士願意赴死的緣故了。袁紹死後,百姓

們悲痛異常,這也導致了曹操在日後平定河北時,一直受到士兵百姓抵抗。


其三袁氏之所以失敗,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內部,在袁紹死後,由於對繼承

人之位態度曖昧,導致了幾個兄弟手足相殘,袁尚、袁譚兩個派系相互傾軋,極大的消

耗了自身的勢力,使曹操更好的吞併河北了。若是兩兄弟齊心協力攻拒曹操,憑藉著四

州之力,未嘗不能與曹操相爭。


所以說,佔據了北方地利的袁紹如何不能與曹操相爭呢?只是可惜袁紹此人的心性

不如曹操堅韌,不比曹操會識人,用人罷了。說到底,袁氏終究是敗在了自己的手裡。


小小呆蘿蔔

官渡之戰被譽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此戰並未破壞袁紹的後方基地。那麼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答案是有,但很難。

不妨從考察官渡之戰袁紹部損失情況入手。袁紹的兵力損失八萬以上,但戰敗後冀州多地叛亂,很快又被收服,這說明袁紹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損失,但未傷及根本:袁紹的謀士團只有許攸降曹、沮授被俘殺,其他人都在。武將的損失較大:劉備部藉口聯合劉表一去不回,顏良、文丑陣亡,張郃、高覽投降,帳下名將所剩無幾。

從盤面上看,袁紹擁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戰之地。儘管袁紹缺乏名將,可能導致攻堅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眾和謀臣之智,自守應該不成問題。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紹去世,其子兄弟鬩牆時,才出手解決河北問題。袁紹如果能妥善經營河北,培養人才,幾年後再打一次“官渡之戰”也不見得沒有可能。所以,從紙面實力的分析看,曹操並不能在官渡之戰後直接壓垮袁紹。

再看看袁紹的自身水平:田豐認為袁紹“貌寬而內忌”,荀彧則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評其“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從以上評語不難發現,袁紹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袁紹自己。

首先,袁紹不善於維護團隊。袁紹部人員眾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圖、審配,審配和郭圖、辛評、逢紀,田豐和郭圖、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都爆發過沖突,矛盾重重。

袁紹的態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議挾持漢獻帝,袁紹本同意。但後來郭圖勸阻,袁紹態度立即反轉。又如審配二子在官渡之戰被俘,郭圖、辛評認為審配將叛,若非逢紀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紹將廢黜審配。總之,袁紹對意見的判斷力很差,導致下屬難以同心。

(袁紹在電視劇中的形象)

第二,袁紹的政策過於搖擺。袁紹部在漢獻帝問題存在極大的分裂,這種分裂狀態也影響到了日後對曹的攻略。沮授主張匡扶漢室,郭圖認為漢室必衰。兩人矛盾的癥結在於:沮授忠於漢,郭圖無視漢。所以,沮授認為伐曹就是稱兵向闕,攻曹只能花時間誘使曹操犯錯藉口清君側;郭圖則認為漢已失法統,所以曹操無所謂忠臣,故可一鼓作氣。

袁紹的態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紹更傾向沮授,但獻帝東遷時又倒向郭圖。待曹操挾天子,袁紹又傾向沮授。搶奪朝廷失敗,袁術獻帝號後,袁紹又想稱帝,又偏向郭圖。但袁紹部下深知袁術稱帝后眾叛親離的慘狀,於是團結一致表示反對,袁紹由是放棄自立。而官渡之戰袁紹聽信郭圖,卻又帶上沮授。袁紹的搖擺撕裂了團隊,其決策毫無系統性可言。

第三,袁紹部內派系分立。袁紹早早就把倆兒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於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紹更愛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這樣僚臣就會根據自身利益站隊。果然袁紹一死,袁家內鬥。袁紹部的穩定性之差可見一斑,縱使袁紹長壽,晚年同樣存在極大的內耗隱患。

袁紹的三個硬傷若無法妥善解決,相對於黃河對岸上下一心、智足將廣的曹操,恐怕日後還要繼續吃虧,翻身幾無可能。此所謂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歷史研習社

有偏安一隅的實力,不過沒有翻身的餘地。

在講官渡之戰這場戰役形勢之前,我想先簡單的談一下袁紹這個河北軍閥,可能會和大家所認知的袁紹形象有所出入。



袁紹,字本初,因為袁家是出身名門,家族四世三公,所以無論是在朝在野袁家都能吃得開。袁紹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在演義或是在影視劇中把袁紹形象描述的跟碌碌無為的富二代似的,其實不然。



我想說明的是,的確在為官上袁紹有先天優勢,但在個人能力上也是不差的,要不然怎麼會坐擁四州,稱霸天下呢?從袁紹的履歷上可以看出他的確是個多面手,幹過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殺過宦官、滅過幽州軍閥公孫瓚,說他文武雙全、有膽有勇也不為過,平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在官渡這場生死之戰上,這讓我想到了一句:“人可以輸一百回,但是最後一次一定要贏”成王敗寇,青史定論就在此戰。


言歸正傳,官渡之戰勝負的核心在於袁軍烏巢糧倉的得失,關鍵的謀士在於荀彧和許攸二人的奇謀。官渡之戰並不是袁紹的全部家當,只是袁軍主力而已(據史料記載官渡之戰袁軍只出征十萬左右),袁紹的後方四州子民、兵勇、城池都數倍於曹操,官渡大敗威脅最大的還是冀州南部,如果袁紹跟曹軍打持久戰搞縱深戰略部署,偏安一隅應該不是難事,曹軍還是很難短時間統一北方的。



關鍵是此戰之後四州人心動盪,而且袁紹心理素質比曹操脆弱多了,還死要面子,最後抑鬱而亡,幾個兒子又不爭氣的打起了內戰,袁氏派系林立哪裡有翻身的餘地呢?再加上三兄弟自相殘殺才讓曹操更快的完成了北方統一。

對此,您怎麼看呢?


納蘭軒若

有,而且翻身的資本還很雄厚。

其實官渡之戰對袁紹的打擊並非是致命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已經完成河北的統一,作用幽、並、青、冀四州,雄踞北方,實力乃漢末群雄中最強。曹操一開始也不過是被袁紹視為附屬勢力而已。



但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發展得非常快,很快就控制了整個河南大地。但這時的曹操還是比不上袁紹。歷史上的官渡之戰,袁紹發河北大軍十餘萬攻打曹操,而曹操僅能拿出二萬人應戰。而且這點兵馬還面臨著糧食不足的困境。但袁紹就不同了,兵精糧足,就是耗也能將曹操耗死。



最後,雖然曹操在官渡取得了勝利,但是袁紹那時還坐擁四州,他的根基還遠比曹操厚。畢竟,袁紹在官渡是主動去攻打曹操,即便兵敗,其本土也沒收到多少打擊。而曹操周圍有不少敵人,袞州更是四戰之地。因此,曹操的後方也遠沒有袁紹穩固。



而且,袁紹在河北地區是很得人心的,史籍記載,由於袁紹在河北廣施德政,很受百姓愛戴。因此他去世之時,河北百姓無不悲痛,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可見,袁紹在幽、並、青、冀四州有十分牢固的統治基礎。只要回去好好經營和恢復,不用過多少年就又能再度南下,與曹操一決雌雄。



可惜袁紹他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戰敗後沒多久就死了。此後,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權相攻,才使得袁家勢力在自相殘殺中被削弱,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他的兩個不爭氣的兒子自己人打自己人。即便袁紹死了,曹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袁紹勢力。


這些歷史要讀

有的,但是機會不大。

官渡之戰前:

袁紹方:兵馬十幾萬,糧草足。但是袁紹地盤其實比曹操大不了多少,袁紹怎麼可以做到十萬兵馬糧草還足?因為袁紹是徵糧,即不管每家每戶糧食多少,都要按數目上交糧食,這樣導致了河北之後糧草缺乏。

曹操方:兵馬約兩到三萬,糧草不足。曹操方兵是精兵,糧草缺少的原因在於曹操是糧,即家庭有餘糧的才會賣,因此曹操方還有餘糧。

官渡之戰損失:

袁紹方:軍隊上十萬,糧草全沒,核心的文臣武將基本損失殆盡,謀士田豐、沮授喪命許攸投降,武將顏良、文丑、淳于瓊敗亡張郃、高覽等投降。

曹操方:僅僅損失約8000人,糧草充足,但兵力不足。

從以上數據看出,官渡之後曹操無力追擊袁紹。官渡在曹操的地盤打,河北並沒有任何的破壞,袁紹根基尚在,袁家四世三公,門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能勵精圖治,再過十年八年可再與曹操決一雌雄。但是袁紹自是驕傲,無勇無謀,不能接受失敗,導致抑鬱病逝,更糟糕的的袁家兄弟內訌,袁家連翻身的機會失去了,河北只能一步步落入曹操手中。


最好的故事書叫歷史

答案是有的!袁氏被滅完全是自己做來的!假如袁紹不死,袁氏兄弟不內亂,曹操也沒有那機會蕩平北方的!官渡之戰,袁軍雖然損失了七萬多人。但是袁紹的一萬多精銳騎兵卻成功逃走,因為曹軍追不上!這在當時可是依然精兵的,有這麼一支部隊在,曹操根本無法染足。

袁紹之敗在於不修內政!雖然袁紹跟曹操都在打仗,但是兩人還是有區別的,曹操都是被動應戰,袁紹是主動出擊。也就是說,從民心上看,曹操更受支持!反之,袁紹更加窮兵黷武!袁紹在境內橫徵暴斂。以官渡之戰為例,袁軍十萬,曹軍三萬。按理,該缺糧的是袁紹,因為袁紹不僅從補給人數到補給距離都比曹操多得多。但是,實際卻是反的!袁軍富得流油,曹軍窮得冒鍋!而差別就在這稅賦上面,袁軍徵收糧餉稅賦比曹操高了幾倍!這是他離心離德的主因!

假如官渡之戰後,袁紹不死,然後潛修內政。降低稅賦,安國理政。袁紹完全有機會重新崛起!


優己

有機會翻身,但是前提是袁紹別死。

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官渡之戰後1年半,袁紹病逝,曹操又用了7年的時間才把袁紹的地盤完全掌控,這說明袁紹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袁紹在官渡之戰戰敗後,地盤依舊有冀、青、幽、並四州,但是袁紹內部派系比較多,沒有完全的統一,類似於民國時候的蔣一樣,名義上的統一,也只有袁紹在位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才消停點,下面的人還聽從他的,一旦袁紹掛了,下面就開始各自為戰了;

官渡之戰對於袁紹來說,只是喪失了對曹操方面的絕對優勢而已。對於坐擁河北四州的他來說,官渡並非是絕路。所以,官渡絕對不是袁紹的末路,對於袁紹陣營來說絕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關鍵在於袁紹本人坐鎮!

袁紹陣營本身就是內部派系叢生,地論是袁家三個兒子還是侄子高幹,都自擁一派。由於袁紹的存在才被捏合在一起。對於袁紹來說,整合這些派系就是非常困難的,而在官渡戰敗之後,袁紹也隨即病死。這使得袁紹陣營再也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主力骨。於是袁家幾個兒子開始各管各的,還互相干上幾仗。這使得袁紹集團從此分崩離析了。


你懂得zyt9573

沒有機會。

袁紹出身東漢末年官宦世家,其祖上被稱為四世三公,本人也是相貌堂堂,少年時多有英雄壯志,頂著祖上的威名,門吏遍天下。



在東漢那個年代,有一個好出身併成功了一半。袁紹起事之初,憑藉出身及自己努力,逐漸佔據青州、翼州、幽州、幷州北方四州,至官渡之戰前,袁紹己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軍閥。

官渡之戰中,袁紹實力遠大於曹操,原因何在?

我們可從鬼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中找到答案。郭嘉被譽為鬼才,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謀士,郭嘉剛出道時是跟隨袁紹的,袁紹以禮相待,但郭嘉沒待多久就看出袁紹不是成事的雄主,在袁紹最強大的時侯離開袁紹投奔比之弱小的曹操,這裡可以看出郭嘉的眼光非常獨到,事實也證明郭嘉是對的。



袁紹其人,雖有英雄氣慨,但缺乏眼光,不能正確聽取下屬意見,表面寬宏內心多疑,手下謀士眾多,但爭權奪利,無軍事才能,不能抓住機會,導致官渡之戰大好局面失利,不能正確外理繼承人問題,導致其子自殘奪利。



在袁紹最強大的時侯,都沒能打敗相對弱小的曹操,官渡失敗後,袁紹可能會有機會翻身嗎?答案是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