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舉重若輕中的音樂自信

作為吳亦凡簽約環球音樂集團後的首支單曲,《Like That》或多或少有一點歌手站上世界流行音樂版圖,“重新”介紹自己的儀式感。

難得的是,歌手本人,從這首作品顯示出來的狀態,是舉重若輕的。即便包含許多編配上的巧思在裡面,但它最終呈現出了簡潔明快、輕鬆無負重的聽感,也頗為符合這幾年歐美流行榜單前列作品的創作共性。 ‍ 當然,在電音大潮下,做到這一點,要從包羅萬象的合成器音庫中做精挑細選的減法,需要更加敏銳的直覺、更加清晰的風格把控、更加精細的製作技巧。 ‍ 這在《Like That》中都有體現。

吳亦凡,舉重若輕中的音樂自信

像是打底的鍵盤Loop,鋪陳出霧色氤氳的Dream-Pop氛圍,飄於半空。放在開頭做引,一瞬讓人以為是某張4AD的Ambient作品,亦或是M83這樣小眾電音樂隊的音效試驗。但根植於R&B/Hip-Hop傳統的陷阱鼓點節奏(在Beyoncé等人的專輯中經常出現),又瞬間把曲風拉回Hip-Hop設定,腳踏實地。

在這首重新“自我介紹”的單曲中,吳亦凡選擇用說唱的“常規”搭配電音的另類。而他的聲音在鍵盤的虛和鼓機的實之間,同樣虛實遊走。 ‍ 作為一首講述熱戀的歌曲,吳亦凡在大部分時間用接近聲音底色的發音,直白唱出對文本主角的誠摯情感。 ‍

吳亦凡,舉重若輕中的音樂自信

但作為一首說唱歌曲,必須“端著”的架勢也有。比如歌詞“I'm about to throw away my money, on you”,要求人聲表現還是要有bossy的姿態,因而吳亦凡的聲線也是冷的、酷的,甚至有距離感的。再加之一些圈內“行話”的使用(tryna/some mo/aye),共同為歌曲純正的Hip-Hop曲風定性。 ‍ 但歌曲並非聽上去那麼簡單。雖然編曲上,鍵盤、鼓機和人聲拼起了主線,聽上去簡潔有力,但一些精巧但並不喧賓奪主的演唱設置,有效成為加分項和記憶點,值得玩味。 ‍

小的章節看,主歌第一遍說唱“Call and Response”結構的加入,在一唱一和中,營造出默契對話氛圍。大的結構看,主歌第二遍在整段人聲中加入Auto-tune,加之吳亦凡語氣的轉變(突然的霸氣),讓人不仔細聽以為是feat.了其他的歌手。

這些設置有效展現了吳亦凡唱腔和音色的豐富度,避免了通篇一個聲色、一個語氣到底的枯燥。但同時它們的使用又轉瞬即止,只用一遍,點到即止,並不影響歌曲流暢性完整度。 ‍

吳亦凡,舉重若輕中的音樂自信

這種舉重若輕的平衡把控,讓歌曲帶上高級質感,顯示出吳亦凡對於他所擅長曲風的準確把控力。讓他本已上口的歌詞、旋律,通過製作被置於更加合適的位置然後放大,讓這首歌的每一段聽起來,好像都是punchline,但整首歌又沒有負重,細究不過也就是前面說的鍵盤、鼓機和人聲。

吳亦凡,舉重若輕中的音樂自信

這也符合近些年歐美Hip-Hop曲風的演進趨勢。近些年,歐美說唱在某種層面說,已經在向著“簡而美”的聲色趨勢演變。比如以The Weeknd、Miguel為代表的“Vocal系”歌手的當紅,和Chris Brown等老牌音樂人作品形態的改變。在以往熱烈的進擊感外,更多了一份聽覺享受的訴求在。

‍ 《Like That》正切中這一潮流趨勢,不單純強調內容和形態的“進擊”,而是與情歌的觀感一起,打造出一首浪漫的“軟式說唱”。在打破自己記錄,成為iTunes總榜和Hip-Hop/Rap分榜冠單之時,也標記出與吳亦凡之前作品(《July》《6》《Deserve》)在風格上的不同。 ‍ 結合具有節點意義的時刻,這種的風格選擇也似有更多意義:在吳亦凡簽約國際廠牌,正式躍上世界流行音樂版圖之時,《Like That》以輕鬆的調調宣告出歌手重新上路的姿態:沒有負重,舉重若輕,充滿自信。(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