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袁世凱雖然讀書並不用功,但是,才氣卻是有的。十三歲時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豪氣無二,而文采尤過之,從中不難看出少年袁世凱的才華和抱負。

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他為學不喜歡文章,僅僅為應試科舉勉強學習了一點八股的技法。袁世凱的文章寫得極度另類。也是在他十三四歲時,塾師命其作八股,恰巧其師與客人下圍棋,袁世凱忽然來了靈感,揮筆疾書:

“道千乘之國,若著此局焉。夫著棋不厭詐也,治國亦不厭詐也。治國非為著棋乎?”

其師看畢,大驚失色。據說袁保慶在看過這篇八股後說:“這個孩子志向不小,苟不慎之,覆家滅門,也是可能的。”

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稍大些,老師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題,要他撰寫一篇八股文。袁世凱的八股文章從整體上看,糟糕得一塌糊塗,不過其中兩段卻的確讓人驚歎:

“東西兩洋,歐亞兩洲,隻手擎之不為重。吾將舉天下之土,席捲囊括於座下,而不毛者,猶將深入。堯舜假仁,湯武假義,此心薄之而不為;吾將強天下之人,拜手嵇首於闕下,有不從者,殺之無赦!”

能將僵化枯燥的八股文寫得如此豪放,雖然不合體制,倒的確是很難得。

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袁世凱既然胸有大志,想成就一番功業,當然也希望自己有“傳世之文”,所以也搞過一點文學。他的詩不計平仄,不講對仗,一味以氣勢取勝。十五歲在南京時,袁世凱曾登雨花臺,作七律一首,題為《懷古》:

我今獨上雨花臺,萬古英雄付劫灰;

謂是孫策破劉處,相傳梅鍋屯兵來。

大江滾滾向東去,寸心鬱郁何時開;

只等毛羽一豐滿,飛下九天拯鴻哀。

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他業餘時間還組織過文社“麗澤山房”和“勿欺山屋”,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段文藝生活。但終究不是這塊料,“高考”失敗後,一怒之下,燒燬了所有的複習資料,說大丈夫要效命疆場不應窩囊在教室裡。終於,他帶著幾十個人跑到登州府,找到父親的好友、一位叫吳長慶的“慶軍”首領當了大兵。

十三歲他寫下: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世人卻認為他不學無術

當時天下越來越亂,他少年時代的學習經歷,使他終究還是以做事的才幹取勝。這個人最厲害的就是亂局中取勝,越亂越成功。按老官場的標準,他也確實能力強,做地方官,搞外交,練兵,辦洋務,沒一樣不成的,沒一樣不體面的,而且全是真功夫,不像北洋水師成了“銀樣蠟槍頭”。後來,他甚至慶幸自己沒有科舉成功,否則,人間只是多了一個腐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