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靈感為孩子取名字

以靈感為孩子取名字

有些人在命名時只憑一時的感想,興之所至,一定了之。雖然看似隨便,其實偶然中包含著必然,往往從一個側面透露出命名者真實的內心世界,一點兒也不摻假。這類名字既不追崇時尚,也不附庸風雅,帶有濃郁的個人風格。下面我們試舉幾例: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一次他在填寫報考單時,一走神兒,竟在姓名欄裡填上了年齡一十四。他情急智生,將“十”字改成“李”字,可是“四”字卻無法改了,如果叫“李四”那可太不雅了。忽然他一眼瞥見大廳中掛著“光被四表”幾個大字,於是在“四”下又加了一個“光”字。四面光明,光照四方,新名字很有意義。就這樣,李仲揆歪打正著地變成了李四光,反而比原名更精彩。這個名字完全是出於偶然的靈機一動了。

革命烈士趙雲霄,犧牲前被囚禁在長沙陸軍監獄。在獄中她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取名“啟明”,寓意黑暗的社會即將過去,以此寄託自己對全國解放的嚮往,表達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元朝大畫家黃公望,出生時其父已年屆九十,所以大喜過望,說:“黃公望子久矣!”意思是我盼兒子盼得太久了。於是為他取名黃公望,字子久,合為“黃公望子久”,五個字一個也沒浪費。

著名歌唱家關牧村的母親車芳夢是河南新鄉人,當年曾在新鄉郊區牧野村學校教過音樂,據說這裡就是周武王伐紂的古成場,抓《尚書牧橋》記載: "(周) 武王戎車三百兩(輛),黨費三百人,與受(紂) 戰於牧野。”為了寄託懷鄉之情,車為夢給兩個兒子取名牧野、牧原,給女兒取名牧村。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 許多人都想在為子女命名時體現出這一點,即在子女的名字上留下父母的某些標誌。這種做法在元代即有萌芽,按照元代制度,庶民百姓不得正式取名,除了以排行為名外,只能以父母年齡之和為名。這種習慣至清代仍有沿續,據俞樾《春在堂隨筆》載: “現在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名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這種命名法十分可笑,十個數字顛來倒去,毫無個性可言。

現在較為常見的是以父母雙方的姓名或籍貫為素材,這是父母最富於紀念性的標誌。譬如洛陽工學院有一對夫婦,男的姓黃,女的姓江,他們的兩個孩子,男孩兒叫黃江,女孩兒叫江黃。上海作家、 《兩代風流》的作者盛李,其父姓盛,其母姓李,於是,他名盛李,他姐姐則叫李盛。著名作家冀訪原姓陳,夫人姓股,於是,他的長子叫陳股,次子叫股陳。運用父母的姓顛倒回環,組合成子女的兩個名字,確實妙趣橫生。

還有的利用字音或字形的變化,巧妙地將兩個人的姓聯級在一起,組成孩子的名字。最有趣的莫過於大連市的一對青年夫日,男方姓王,女妨姓賀,他們的兒子取名王勳,原來“賀”與助”的構字部件完全樣,都是“力、口、貝”,“助只不過是“賀”字的重新組合而已。這些名字構思精巧,可圈可點。用父母的名字做子女的名字,在過去十分罕見,因為在中 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忌諱兩代人的名字重複。解放以後,這類名字漸多,常見形式是,父母如果名叫“某”,子女則叫“小某”。

以父母雙方籍貫為子女起名也很普遍,例如左魯豫、張京寧、李蘇杭、王北南等。筆者一同事姓黃,黑龍江鶴崗人; 愛人姓彭,四川峨眉人,他們的兒子名叫黃龍川,女兒名叫黃鶴眉。這些名字匠心獨運,令人稱絕。

上述人名看似信手拈來,並無深意,卻於平淡中見新奇,或觸景生情,或即興抒懷,雖為一時的感想,卻令人回味再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