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引領農業科技整體躍升

2017年5月26日,在中國農科院成立6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提出“三個面向”“兩個一流”和“一個整體躍升”的要求。一年來,中國農科院全院上下開展了一系列學習貫徹落實活動,極大地增強了農業科研國家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創新活力和創造激情,促進了全院跨越式發展,農業科技創新亮點紛呈。

堅持“三個面向”,強化科技創新,重大科技產出不斷湧現

2018年5月,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和國際生物防治組織共同舉辦的首屆國際生物防治大會,吸引了全球40餘個國家800多名生物防治領域的科學家參加。這是一次頂尖的學術會議,體現了國際同行對中國生物防治發展以及科研水平的充分認可與肯定。這只是中國農科院瞄準農業科技國際前沿,牢牢掌握科技發展主動權的一個縮影。

中國農科院探索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組織全院開展國際大科學計劃課題研究,凝練出擬率先發起的優勢學科,研究制定了“發起國際農業大科學計劃路線圖”和具體實施方案。積極與國際一流國家和國際農業大科學計劃對接,2017年以正式成員身份新加入“國際小麥研究計劃”“國際聯合育種平臺”“千分之四研究計劃”“亞洲沼氣協作平臺”等7項國際農業領域知名研究計劃。

聚焦鄉村振興,加快成果轉化,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供農業科技支撐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賀信重要指示精神,強化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使命擔當,中國農科院啟動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以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統領全院科技工作,依託創新工程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典型示範和能力建設,加快形成一批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的宏觀戰略、關鍵技術和典型模式,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前沿引領、技術支撐、政策供給和典型樣板。

針對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等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中國農科院加大技術攻關與集成示範力度。創制全球首例口蹄疫病毒標記疫苗,可顯著提高口蹄疫病毒感染和疫苗免疫動物鑑別診斷的準確性;成功研製精確變量播種施肥機,可實現不同品種、不同類型種子、肥料的播量模型實時標定;系統集成了高光效低能耗LED智能植物工廠關鍵技術;創建了全國農田氮磷面源汙染監測技術體系等等。

同時,中國農科院認真履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辦公室職責,指導和支持各聯盟聚焦重點集成攻關,攻克了優質乳、優質棉、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一批產業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了南方重金屬汙染綜合治理、華北地區農業節水高效生產等一批區域重大問題綜合解決方案,有效支撐了農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其中,由牧醫所牽頭的奶業聯盟,加大品質優異、營養健康的奶製品開發力度,幫助全國21家大型乳製品企業大幅度提升應對進口衝擊的能力。由棉花所牽頭的棉花聯盟,通過全產業鏈一體化機制創新,找出一條解決棉花產業傳統困境的新路子,為促進我國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樹立了典範。

2018年3月,蘭州獸醫所科研團隊最新研製的一類新獸藥“豬口蹄疫O型、A型二價滅活疫苗”新品發佈,第一時間根據掌握的流行病學變化新研製的口蹄疫疫苗產品在控股公司轉化,使新產品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養殖場和農戶手中,為口蹄疫的防控作出貢獻。中國農科院通過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等三個層面的創新互動,加快成果轉化速度,加大成果服務產業的力度,形成長遠發展的後勁。2017年,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收入5.36億元,轉化收入增長11.9%。

鄭州果樹所面向現代果業主戰場,創立了“科研單位+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基層農戶”四位一體的成果轉化模式,與全國10多家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加快成果轉化,將團隊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有效激勵科技人員投身現代果業主戰場。短短一年,鄭果所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到90%以上,果樹品種數量、推廣面積、服務產業、成果轉化等方面躍居全國第一。桃、西瓜品種推廣面積均佔全國的25%以上,蘋果、梨佔育成品種的20%以上。在全國果樹和瓜類主產區,鄭果所技術服務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

一年來,全院共組織科技下鄉8萬人次,舉辦現場展示觀摩會、技術培訓諮詢等科技服務活動1.4萬次,培訓各類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115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30萬份,推廣應用新品種190個、新產品650個、新技術230項(其中有27項主推技術入選2017年農業部主推技術,約佔30%),推廣科技成果總面積4.1億畝,推廣畜禽3.2億頭(羽)。

立足全球視野,深化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加快農業科技“走出去”步伐

一年時間裡,中國農科院成功謀劃並召開了4個系列重大國際會議、56個科技合作國際會議。立足全球視野,中國農科院全方位拓展多雙邊合作關係,有力地提升了我國農業和農業科研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中國農科院深度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牽頭組織了包括擔任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主席在內的多個國際合作平臺,這些平臺已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對外合作的重要窗口,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比如,中國農科院牽頭,先後與13家CGIAR下屬中心簽訂協議並聯合開展合作項目、與10家共同成立13個聯合實驗室,7家在我國設立了聯絡辦事處。我國從CGIAR引進了大量優良種質資源,對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數千名中青年專家赴CGIAR下屬中心開展培訓、訪學和合作研究,極大地充實了我國農業科研專家隊伍。

截至目前,中國農科院已與83個國家、38個國際農業研究組織、7個跨國公司(基金會)等建立起合作關係,與67個國家、21個國際組織簽訂106份院級合作協議,建有中外聯合實驗室75個。

目前,中國農科院的農業技術和產品已經遍佈全球亞、非、美、歐150多個國家,在育種、植物保護、畜牧醫藥、農用機械等領域的61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實現了走出去。而在農業“走出去”的背後,是中國農科院強大的農業科技實力。

其中,建立跨境作物有害生物安全防禦合作研究體系,通過在緬甸、蒙古、朝鮮、盧旺達等國家和地區開展生物防治工作,聚焦5000餘種全球跨境動植物有害生物的早期預警、1500餘種重大跨境農業有害生物的快速檢測與動態監測、300餘種重大跨境動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不僅保護了當地農作物種植,而且形成了強有力的周邊農業防火牆,能夠有效防止病蟲害等向其它國家擴散。

中國農科院的禽流感疫苗拓展了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尼等市場並在印尼投資建廠實現本地化生產,中國-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建設工作基本完成。為東南亞多個國家提供70餘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開展品種測試並在印尼開展制種生產;綠色超級稻項目在亞非18個目標國家進行了68個綠色超級稻品種的示範和推廣工作。“走出去”棉花品種兩個、技術3項。7個蘋果品種、兩個桃品種在海外開展新品種測試。“五味子種子種苗國際標準”正式出版。

一年來,中國農科院舉辦援外培訓班20個,對28個國家的629名學員進行了專項技術培訓,接收了“一帶一路”沿線32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研究生新生203人。

為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走出去”步伐,中國農科院還聯合地方農業科研院所和大學、農業“走出去”企業等共同發起成立全球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推動農業科技資源共建共享、海外農業科學研究以及農業信息服務與科技創新,構建多種開放合作平臺和運行機制,實現海外農業大數據和國家農業文獻信息資源共知、共享,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的海外農業對外合作集散地、經濟政策智囊團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戰略的信息支撐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