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那一年,鄭州被稱為“沙城”

新中國成立前後,城區面積不足五平方公里的鄭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沙城。

因為黃泛區的原因,當時的鄭州城東北到東南一帶,被幾十里長的黃河故道沙丘覆蓋、環繞。

這些沙丘大大小小有六七十個之多,每個沙丘的面積都在70畝到100畝之間,高度最高的可以超過十幾層樓,稍微有點風,就黃沙滾滾,漫天飛揚,整個鄭州就彷彿處在沙漠的邊緣。

更可怕的是,那時的鄭州,每年都會來上十來次沙塵暴,次次都飛沙走石,遮天蔽日。而當沙塵暴過後,大量的沙子堆積在家門口,推都推不開。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從1950年到到1970年的20年裡,鄭州的“沙暴日”年平均達到9.7個,最多的一年甚至達到了22個。

可想而知,鄭州的“沙城”之稱,真的是名副其實了。

那一年,鄭州被稱為“綠城”

鄭州的變化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的。

1951年治沙開始,鄭州以市政府的名義下發文件,號召全民植樹。同時,從九百多公里外的上海市,大規模引進法桐樹,展開全城範圍內的植樹造綠運動。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之所以選擇法桐作為主要樹種進行綠化,是因為法桐生命力旺盛,扦插就能活,而且鄭州的土質鬆軟,非常適合法桐的根系深扎。另外法桐的樹形好,生長也快,樹蔭又大長成後非常漂亮。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等到1954年,河南省會遷到鄭州時,進行了三年的綠化治沙,已經初見成效。此後,鄭州的植樹造林重點轉移到市區,當時市政府提出:“路修到哪裡,綠化到哪裡,工廠建到哪裡,綠化到哪裡。”全市都興起了義務植樹的熱潮。

到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很多法桐已經長到了三四層樓那麼高,很多小樓的樓頂都被遮蓋,放眼望去,城市盡是綠蔭。此時的鄭州綠化覆蓋率,在全國已經名列前茅。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經過一二十年的努力,鄭州“沙城”的帽子徹底摘下,一種全新的稱呼——“綠城”,成了新鄭州的代稱。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雖然按照官方的說法,鄭州“綠城”的名字,是因為綠化率在全國名列前茅而賦予的。但是鄭州民間,還是比較認可這樣一種的說法:

自從被領導表揚後,更激厲了鄭州政府和園林部門的幹勁,由市區帶動了周邊,尤其北郊沙丘,很快得到固定和綠化。風起黃沙遮天的狀況,徹底消失不見,鄭州成了其他城市羨慕的“綠城”。

現在的鄭州,該叫什麼呢?

在金水路,在人民路,在黃河路、緯一路、嵩山路、大學路,不管你在哪,似乎都有法國梧桐的身影,它們堅毅,它們倔強,它們不服輸。

然而,不管法國梧桐本身有多堅強,又有多不怕風雨、蟲害、疾病的困擾,但始終抵抗不了人類對它的摧殘。

為了城市發展的需要,這些在鄭州生長了半個世紀、為鄭州的綠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法桐,陸續被砍伐或者移走。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走在鄭州的街頭,許許多多的參天大樹,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消失。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十年樹木”一朝被伐和移植,都不免讓人覺得痛心。

2009年,因地鐵修建,人民路上的法桐被移植到大河苗圃;

2014年4月,文化路近八百棵行道樹被移植,其中包括100多棵法桐;

2014年12月,鄭州地鐵5號線施工,需要移植樹木1400多棵;

2015年3月,農業路有白蠟、國槐、法桐三個品種的2400多棵樹被移植;

2015年4月,二環BRT遷建,需要移植法桐404棵;

......

經過多年的挖溝、修路、蓋房、砍樹,如今的鄭州開始飽嘗霧霾的困擾。

鄭州,你到底怎麼了呢?

看著這灰不拉幾的天空,如今的鄭州,還好意思說自己是綠城嗎?

鄭州,接下來,你又準備往哪走呢?

(全文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