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混凝土生產中的幾個常見問題?

如何處理混凝土生產中的幾個常見問題?​在混凝土生產中有時坍落度會忽大忽小,或者說是流動性忽好忽壞粗骨料和漿體比例會忽多忽少前一車拌和物很好的混凝土,後一車就會出現泌水、離析有時前一車和易性、流動性都很好的混凝土,到現場就能泵送施工,而突然後一車混凝土就坍損嚴重,流動性較差,現場泵送非常困難,等等。除去材料本身的原因外,實際上有些問題還是可以克服和改進解決的。

(1)預拌混凝土坍落度流動性問題

不論是在預拌混凝土廠還是在施工現場,經常發現,前一車坍落度及流動性、和易性還很好,泵送也非常順利的混凝土,到了下一車時就突然發生變化了,材料、配合比和機械都沒有變化。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應該先看一下砂、石的含水率及材質是否均勻或發生變化了;其次,查看外加劑摻量計量是否加夠,用的是何種器具、何種計量方式液體外加劑的濃度是否夠,使用前是否攪勻,底部有無沉澱,摻量是否足夠;再次,檢查攪拌樓計量設備精度是否正常,計量顯示是否符合配合比要求,機械設備是否正常完好,有無跑、冒、滴、漏的現象。這些都是極易影響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及坍落度的主要原因。另外,外加劑的加法和加量對混凝土拌和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機械設備和施工工藝對混凝土拌和物性能的影響是起著重要作用。(2)混凝土拌和物的坍損

坍落度損失的原因主要有這幾方面:外加劑緩凝時間與水泥是否匹配水泥、粉煤灰、砂、石的溫度及天氣、環境溫度是否過高混凝土拌和物從加水攪拌開始到泵送時的時間是否過長,時間過長對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損失肯定具有影響。

(3)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問題

好的混凝土和易性應當是漿體裹脅著粗骨料均勻、緩慢而有規律的流動,表面沒有孤零零的石子,底部沒有泌出的水,石子與漿體沒有分層、離析現象,粘聚性很好,石子在漿體中分佈均勻。影響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主要有:砂、石骨料的顆粒級配組合不好;外加劑減水、泌水、含氣、緩凝等性能與膠凝材料不匹配、不適應水泥中的鋁酸三鈣含量較高,粉煤灰中的燒失量過高,細度不太好,需水比過大等,以及施工過程中出現異常時沒有仔細的查找原因,而是通過任意加水、不按配合比要求施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硬化後的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潔、色差的問題

和易性好的混凝土應當是拆模後表面光潔平整如鏡面;無氣泡、蜂窩、麻面、爛根、石子裸露等現象,也無須再有表面抹灰的第二道工序,而且不論是在遠處還是在近處看,混凝土表面的顏色應當是一致的,沒有深淺不一、有色差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