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薛仁貴:徵東輝煌,徵北大捷,徵西慘敗

真實的薛仁貴:徵東輝煌,徵北大捷,徵西慘敗

保劍鋒飾演的薛仁貴形象

薛仁貴是絳州龍門人。唐太宗大舉討伐高句麗時,薛仁貴投奔張士貴從了軍。在與高句麗的戰鬥中,薛仁貴經常穿白色的戰袍,拿著方天畫戟,腰鞬裡放著弓箭,憑著非凡的勇敢,率先衝入敵陣中,敵軍無人能擋,高句麗因此經常潰敗而走,唐軍趁勝追殺。在一次戰鬥中,唐太宗發現了正在勇猛作戰的薛仁貴,他大為驚奇,便派人召見薛仁貴,重賞了薛仁貴,並提拔薛仁貴做了宮中禁軍。薛仁貴的人生從此改變,他由一個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夜間變成了受到皇帝信任的名將。

在這裡插說一下張士貴,民間故事中的張士貴是個反面形象,他以薛仁貴上司的身份壓制屢立戰功的薛仁貴,經常把薛仁貴的功勞佔為己有,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奸詐小人。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如同薛仁貴一樣勇猛,他在隋朝末年起兵作亂,稱雄一方,唐朝建立後,張士貴歸順了唐高祖,隨後常年跟隨唐太宗征戰沙場,立功無數,並一直活到了唐高宗時期,可謂是一個三朝元老了。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過他對薛仁貴做過的惡行,那些惡行只是民間藝人為了抬高薛仁貴的形象,無中生有編造的故事而已。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即位。有一天夜裡,宮中發了大水,守衛皇宮的士兵們嚇得四處逃散,只有薛仁貴鎮定自若,他冒著危險敲響宮門,叫醒唐高宗,唐高宗慌忙逃避到高處,因此躲過了一劫。事後,唐高宗重賞了薛仁貴,薛仁貴由此更加受到了皇帝的信任。

真實的薛仁貴:徵東輝煌,徵北大捷,徵西慘敗

唐高宗繼承了唐太宗討伐高句麗的政策,薛仁貴經常受命領兵討伐高句麗,他雖然已經貴為大將,每次戰鬥時依然是年輕時代勇猛作戰的風格,高句麗軍因此經常失敗。668年,三朝元老李績(民間故事中的徐茂公)受命統帥大軍討伐高句麗時,薛仁貴作為副將協助作戰,他率領二千人在扶余城大敗高句麗數萬之眾,扶余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降。薛仁貴率領唐軍趁勝進擊,隨後與李績會合,很快就攻克了高句麗國都,高句麗從此滅亡了,大唐的東部得以安寧。

662年,天山鐵勒諸部叛亂,薛仁貴受命北征討伐。薛仁貴出發前,唐高宗拿出盔甲,命令薛仁貴試射,薛仁貴一箭射穿了五層鎧甲,令唐高宗吃驚不已。鐵勒叛軍十餘萬與唐軍對峙,幾十個驍勇善戰的勇士出陣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箭箭命中了勇士,叛軍震驚於薛仁貴的武藝高強,於是全部下馬歸降。薛仁貴為了解決後患,把十餘萬降軍全部坑殺了,軍中因此傳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670年,吐蕃攻陷了西域十八州,唐高宗又任命薛仁貴率領唐軍西征吐蕃。薛仁貴率領前軍在河口大敗吐蕃,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駐軍烏海城以待後援。然而作為後援的將領郭待封恥在薛仁貴之下,因而多違其節度,他押運著輜重擅自前進,吐蕃二十萬眾趁機發兵進攻,郭待封全軍覆沒,輜重皆為吐蕃所掠。薛仁貴受到了郭待封兵敗的影響,於是從烏海退至大非川,吐蕃隨後增兵四十萬進攻薛仁貴,唐軍寡不敵眾,損失慘重,薛仁貴不得不與吐蕃講和退兵。

真實的薛仁貴:徵東輝煌,徵北大捷,徵西慘敗

大非川之戰

薛仁貴在大非川慘敗後,受到了除名的處罰,此後的仕途充滿了曲折,但薛仁貴忠於國事,威名依然遠揚。683年,70歲高齡的薛仁貴病死,被唐高宗贈予了左驍衛將軍的官職,就這樣,薛仁貴帶著光榮走完了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