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1

小鳳雅去世:善款之爭

悲劇與真情。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小鳳雅及其母親

到目前為止,涉事各方的發聲頻次與音量嚴重不對稱。確實有不少自媒體的說法系捕風捉影的“腦補信息”,尚無實錘。在此事件中,小鳳雅家人在為女兒籌款和治病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公益組織的很多幫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許確應致歉。

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在慈善的施受兩端,可能存在雙方話語的不對等。慈善行為一旦出現糾紛,掌握話語權的組織、志願者可以通過不同平臺發聲。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輿論場中天然失勢。特別是小鳳雅家人不在城市,這意味著其與網絡世界的連接通道很多時候是屏蔽的。我們也希望,下一次再發生類似慈善糾紛時,身在底層的被救助者說法能被更廣泛地傾聽,而不是蜷縮在一隅,被“誤解”,被“指控”,卻默不作聲。

——媒體人 @王言虎

從“羅一笑事件”的反轉,到騰訊“小朋友畫廊”的善款使用計劃遭質疑,再到今天對於小鳳雅善款使用的爭議,都讓公益慈善活動不能再自說自話,這本身是公益行業的一大進步,這要求每一起慈善救助裡的每一分錢,都要經得起回顧和打量。

@光明網評論員 指出,現代慈善行為,已經不僅僅是彰顯個體德性的單方面的付出,而是著眼於構建更公正和諧社會的一種交互行為,有責任也就有義務,有付出也就要有保障。而這種保障,不僅關涉我們——每一個愛心人士的慈善信心,也關涉每一個受助者的尊嚴,更關涉對每一份溫暖善意的保護。

—— @觀瀾君

2

“我的夢想就是發財”

小學生演講戳中了什麼?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小時候,每個人都會被詢問夢想是什麼,這個時候,“平凡而崇高”的理想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正確的、自然的。然而5月16日,在杭州某小學《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比賽上,一位小學生說,人人都有夢想,而自己的夢想很簡單,那就是發財。這個小朋友也在演講中表示,“要真發了財,能幫到人的還是要儘量幫”“自己有閒錢了,自然就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這位小學生的說法的確顛覆了不少人對於“孩子的夢想”的刻板印象,引發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以自己的童年經驗來看,我最怕寫《我的夢想》這樣的文章,一來題目太空,夢想又太多,不知如何下筆;二來,本來一句話可以說完的夢想,硬要鋪展成800字,對於小學生來說,難度還蠻高的。最近讀一位漢學家的回憶錄,他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來中國,有次停下來跟小朋友對話,問了十幾個小孩“你將來想做什麼”,答案無一例外,全是“我要到最艱苦的地方為人民服務”。這個回答,固然帶有那個年代特殊的印記,可關鍵是,最艱苦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這些孩子恐怕自己也沒概念。換句話說,缺乏真實的經歷和生活經驗支撐,純粹從概念出發、由概念而來的所謂“夢想”,可能只是孩童為了應付大人的隨口一說——他自己並不當真,你也不能拿它們太當真。

——媒體人 @獸獸

這位小學生的演講其實只是代表了社會上很普通的一種價值追求。然而夢想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認為小學生的話“說到了心坎裡”,有人認為我們對孩子還需要更多引導,這種對“發財夢”的不同理解,本身就反映了社會上對於個人理想的多元化認知。對於孩子而言,每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理想都應該得到理解,而不應該將其刻意打上高尚或是低俗的標籤。在最應該做夢的年齡,讓孩子有機會說出真誠的夢想,並積極引導他們,為其實現夢想創造條件,是每一個成年人的責任。

——評論員 @王鐘的

3

當手術半途遇到“坐地起價”

傷口出血,內心吐血。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日前,長沙一名醫生火了。這名醫生在腋臭手術進行了一半時忽然停下,告訴正躺在手術床上的女病人:要更美觀嗎?要不感染嗎?那手術費必須得漲價,由原先的1560元漲到5600元。毫無懸念,病人只能接受。

——醫學博士 @陳作兵

4

“情感教主”界咪蒙ayawawa的“愛情買賣”

有毒。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ayawawa的課程大綱

5月22日,“情感教主”ayawawa因在線下某活動中發佈有關慰安婦的嚴重不當言論,引爆社會輿論,新浪微博作出對其賬號禁言、禁被關注6個月的處罰。

在此之前,許多人並不知道aywawa是誰。她是一位“情感博主”,是“初代網紅”,她又一套關於兩性情感的獨特理論:女人要靠提高自己的MV值(伴侶價值)和降低自己的PU值(親子不確定性)來抓住男人,提高MV值的方法是要從穿著到性格把自己打扮成男人喜歡的樣子:溫柔、可愛、漂亮。降低PU值就是要崇拜乃至無條件屈服於男人,讓男人有安全感。ayawawa還覺得,女人的優勢就是能發嗲能生孩子,女人不要做女強人,要崇拜自己的老公。

一句話總結ayawawa的“教義”,大概就是女人再怎麼幹得好也不如好好打扮自己,讓自己嫁得好。這套言論讓不少現代女性嗤之以鼻,但ayawawa仍擁有著300萬的微博粉絲,其中不乏高學歷女性。

看起來似乎我們又打了一場性別平等的“勝仗”。然而,一次群體對個人的禁言行為,真的能說明女性從男性世界中解放了嗎?時至今日,成為男性世界的附庸為什麼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誘惑力?為什麼它仍然像女性獨立之路的一條後路,一個捷徑,一個近在眼前的滑坡?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她的話術並不高明,但毋庸置疑,在社會大環境不變、男女生存狀態沒有質的改進的前提下,會不斷有ayawawa式博主的崛起。

——媒體人 @野行人 @張曉琦

5

偷拍上司通姦

立功?犯罪?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浙江台州黃巖區公安分局警務人員池某,用偷拍的方式掌握了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周祥輝婚外偷情的證據。池某將線索向黃巖區紀委舉報後,黃巖區紀委發佈公告,周祥輝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台州市公安局指定跨地偵查後發現,舉報人池某三年多來,利用職務之便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對十餘人進行定位跟蹤及偷拍。目前池某因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已經被採取強制措施。

另外,有關官員的隱私權、名譽權是否要讓渡或部分讓渡給公民的監督權和批評權,公民的監督權和批評權的實現可否以違法為代價等問題的討論,也吸引了大量公眾參與。

這次事件中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一個關鍵因素,其實,周祥輝本人就是區紀委領導成員。鑑於這重關係,難免令人對區紀委審查的獨立性和客觀性有所存疑。區紀委是否合適繼續調查周祥輝案,似乎正在成為一個真問題。提級審查或許很有必要,這有利於查清周祥輝背後是否有保護傘,以及此前的處理是否存在袒護。而廓清公眾的這些質疑,對於維護法紀的權威公正、樹立紀檢系統的良好形象,都十分必要。

——媒體人 @於永傑

即使官員的隱私權、名譽權必須讓渡或部分讓渡給公民的監督權和批評權,公民監督權和批評權的落實也必須合乎相關程序法的規定。而違法偷拍的“成功”,其所帶來的問題也更具挑戰性:假設沒有違法偷拍取得的證據,這個在輿情推動下剛剛被納入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程序的通姦官員,什麼時候或者說還有沒有可能被相關主管部門發掘出證據並由此被納入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程序?以非法手段實現某種看似並無不當的目的,其行為必定受到法律法規的相應處罰。不過,杜絕、堵死以非法手段收集官員劣跡證據的方法和途徑,並不自動導致合法合規的監督權和批評權的落實與實現。

—— @光明網評論員

漲姿勢時間到~

趣聞:

古人表白時如何優雅面對姑娘的拒絕?

小鳳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兒了?

拒絕別人,其實是一門技術活。雖然不拖泥帶水令人痛快,可也讓人痛苦。傳說中的“好人卡”雖然相對溫和,然而過於套路。不如讓我們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表達拒絕的,學一學說“不”的藝術。

比喻型

唐代的張籍面對李師道的拉攏,寄出一首《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借用一個已婚婦女的角度,對其表明自己的心意。

雖然你用情很深,又送我高官厚祿,我很感動。但是,我已“嫁人”,大唐王朝就是我的良人,我要和他同生共死。

用夫婦來比喻君臣,也是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而張籍用貞潔來比喻忠誠,又提到了自己的感激與心動,其實只是委婉地表達自己堅定不屈的志向,不想得罪權貴而已。

暗諷型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描述了秦家姑娘羅敷,面對太守的表白,使勁兒誇耀了一番自己的丈夫有多好。一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就足夠讓太守十分羞愧了,再加上她刻意用最美好的詞句描述自己的夫君,明裡暗裡把太守貶低得一文不值。

很多學者在賞析這首詩時,會認為這位夫君是不存在的,羅敷只是為了擺脫太守的糾纏,才刻意編造出一個集尊貴與高尚於一體的漢子,以此對太守表明,“應當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不是身處高位卻盡幹些下流行徑。”

這樣的羅敷是一個表裡如一的美人,容貌昳麗而品德高雅。這成為了真正的人格魅力,如詩中所言:“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那麼,受到拒絕以後,詩人們又會如何表達“不愛我就拉倒”呢?

同樣在漢樂府詩集中有一篇《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

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狶!

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全詩意為:珍貴的禮物還未送出手,就接到了分手的消息。我這就把禮物拆碎、搗毀、燒掉,還要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後,斷絕思念。

然而即使是這樣剛烈獨斷的姑娘,仍舊會被秋風之聲勾起彷徨惋惜的情感。乾乾脆脆講出“不愛我就拉倒”的人,內心的細膩和敏感又有誰會知道呢?

作者 @吞吞

*消息綜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網、新京報、上觀新聞等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