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唸佛了,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幫我?

我明明唸佛了,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幫我?

英子一臉愁容。

“我不明白,這些年我一直唸佛,為什麼業力還這麼重!違緣還這麼多!就說我家樓下的鄰居吧,他是個菸民,天天開著廚房裡的抽油煙機抽菸。我住的那幢樓,煙道相通,他一開抽油煙機,就把煙味送到我家來了。他倒是沒讓自己的家人吸二手菸,但是害了我們。為這個事,我和他溝通了好多次,甚至出錢幫他家換了油煙機的止逆閥。可沒用,他一抽菸,我家還是烏煙瘴氣。昨天晚上,我忍無可忍,又去找他們,結果他和他老婆不依不饒追到樓上來吵個沒完……”

我平靜地聽著,不時地插句話,鼓勵她把話說完。

“我因為生氣,一晚上都沒睡著覺。我給一位法師打電話請教解決問題的辦法。法師聽了之後說:‘實在沒辦法,你就唸佛吧。’我按法師說的專心念佛,試著讓心靜下來。念著念著,煙味又上來了。唸佛也沒能把煙味念沒了啊!我又給法師打電話,法師嘆了一口氣,他說:‘我很同情你,但我也沒辦法,這是你的業!’法師的話倒讓我困惑了,你告訴我,我念佛了,佛菩薩為什麼沒幫我,把我的業給消了呢?”

我明明唸佛了,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幫我?

02

世間的學佛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人:一種人“有事有佛,無事無佛”;一種人“有事無佛,無事有佛”;一種人“有事有佛,無事有佛”。

“有事有佛,無事無佛”,指的是沒事時想不起佛菩薩,遇到事就把佛菩薩想起來了。

“有事無佛,無事有佛”,指的是平素無事知道唸佛修行,一遇到事就手忙腳亂,把佛菩薩拋到腦後了。

“有事有佛,無事有佛”,指的是信仰堅定的學佛者,無事時念佛淨心,有事時依佛安心。

有煩惱,恭喜你!讓你覺悟的緣,來了!關鍵看你能不能把握好這個機會!

我對英子說:“還好,你屬於‘有事有佛,無事有佛’這一類。但是你的困惑也暴露了一個問題:你知道,在佛法中,業指什麼嗎?”

我明明唸佛了,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幫我?

03

佛教所說的“業”,不是神秘莫測的力量強加在我們頭上的命運,不是要人服服貼貼地接受造物者的懲罰,而是接受自己的行為對自身產生的結果。

業,分為“身”(身體的行為)、“口”(語言的表達)、“意”(心念的造作)三個部分。行為導致的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被稱為“業力”。

佛陀善巧地作過比喻,人身就像一頭牛,被一個叫做“業力”的農夫牽著鼻子走,身心不得自在。

“業”或“業力”,並非只是貶義,還有善、惡之分。判斷善惡的標準,也很簡單。做一件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就是惡;如果兼顧他人利益的同時,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善。

今生財務自由、生活美滿、美名遠揚,是前世做善事帶來的結果;今生遭遇痛苦,煩惱不斷、臭名昭著,是前世做惡事帶來的結果。

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人自己做出的選擇。在佛陀眼裡,所有這些,並沒有外在的萬能的主宰者對行善者做出賞賜,對作惡者做出懲罰。

很多人錯誤地把“業”理解為宿命論。那是片面的理解。佛陀還慈悲地指出,一個人的業力是可以被改造的;一個人既不是自己業力的主人,也不是它的奴隸。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業”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業”並不只侷限於過去的行為對現在的影響,還包含了現在的行為對未來的影響。

強調“過去的行為對現在的影響”,的確有“宿命論”的影子,但這不是“業”的全部;認知到“現在的行為對未來的影響”,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改造命運的最好時機。

如英國作家王爾德所說:“每個聖人都有過去,每個罪人都有未來”。今天的罪犯或許是明天的聖人,昨天的行善者或許會是今天的作惡者。每個人的命運,都緊緊地把握在他自己手裡。

佛教的“業力”說,給予接受者的,是安慰、希望、寄託和勇氣。當困難、失敗和不幸湧來時,他不迴避,不怨尤,他深知這是在收穫以前播種的惡的種子,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他不迴避,不退縮,積極地剷除心田上的雜草,播種下善的種子,他知道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當下的努力中。

真正接受“業力”說的人,不會向其他任何人祈禱,他堅信求解脫要靠自己,只要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就能得到解脫。

我明明唸佛了,為什麼佛菩薩不幫幫我?

04

英子說:“我聞到煙味過敏,遇上這樣的鄰居,他不改變吸菸的模式,煙味就會一個勁地往我家灌。我怎麼辦?我甚至都想了,再不行,我搬上海去。”

聽了這話,我笑了出聲。

英子驚詫地問:“你為什麼笑呢?”

我說:“一個人游泳技術不好,是應該提升泳技,還是更換泳道呢?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哪兒都充滿了缺憾。搬到上海生活,就沒有煩惱了嗎?”

英子陷入了沉默。

“抽菸是他的自由,尤其他是在自己家裡抽菸,你真的無權干涉。再打個比方說,學佛的人認為吃素好,難道就強迫天下所有的人都吃素?”

英子輕輕地說:“不能那麼做。”

“你能做的,就是把自家的止逆閥修好,不讓煙倒嗆過來。”

“止逆閥換了好幾個,老樓道老煙道,阻擋不住,沒辦法。”

我說:“星雲大師說:‘有佛法就有辦法’。抱怨不是佛法,煩惱也不是。煙味飄進你家,這是一個業結出的‘果’;你得想辦法把這個不圓滿的‘果’轉變成美好未來的‘因’。你家裡不會沒有抽油煙機吧?”

“當然有啊!”

“那你還說什麼佛菩薩沒幫你,難道要請他們來幫你打開抽油煙機嗎?聞到煙味,你把家裡的抽油煙機打開,煙味不就沒了嗎?”

英子輕鬆地笑了起來,“嗨!我明白了!我也是,跟鄰居較這個勁幹嗎呢?”

同樣一個問題,想不開,煩惱糾纏;想得開,簡簡單單。

英子的這番轉變,讓我想到之前讀到的一段話:“站在樹枝上的鳥,從來不擔心樹枝會被風折斷。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不要把夢想寄託在他人身上,因為你的安全感,來自你通過努力所獲得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