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的由來

西塞山因唐代詩人張志和《漁歌子》而聞名中外。

西塞山的由來

西塞山座落在黃石市東部,長江南岸。又名道仕(士)袱(洑)磯、黃石公磯。俗名磯頭山。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雲:“江之右岸,有黃石山……山連徑江側,東山偏高,謂之西塞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謂:“狀若關塞,乃吳楚分界處”,故名。屬幕阜山脈。面積0.495平方千米(周長18.5千米)。呈南北走向,由白雲質灰巖組成。最高點海拔176.4米。森林覆蓋率60%,以松、杉、樟、刺槐為主,其山體巍然橫插江中,西面危峰突兀,江流湍急,如鎖江天關;東面巖壁有巨大的明“西塞山”題刻;北面峭壁上有桃花洞,洞壁有“桃花古洞”、“西塞懷古”等石刻和詩刻。有唐龍窟寺、報恩觀遺址。現建有牌樓、亭廊(北望亭、雙觀亭、桃花亭、牡丹亭及畫廊)等景點,為國家3A級景區、湖北省風景名勝區。

西塞山的由來

儘管黃石西塞山桃花古洞與唐代張志和《漁父》詞聯繫在一起,但有學者卻認為張志和的《漁父》詞寫於浙江湖州。宋代王楙《野客叢書》雲:天下有兩西塞,一在霅川(今浙江湖州),一在武昌。孰是孰非?正史雖未見張志和曾隱居黃石西塞山的記載,但宋代陸游在其《入蜀記》中雲:“晚過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詞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史載張志和757年被貶為南浦縣尉(在今重慶萬州一帶)時,其走長江水路赴任和東歸時都須經黃石西塞山,即便不曾登臨過,也要行經此山,這也是多數學者認可的史實。

黃石西塞山山勢突兀,壁立江心,扼吳頭楚尾,形勢險要,素有長江中下游門戶之稱。“孫策攻黃祖、周瑜破曹操、劉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復淮西,皆寨於此。”(見《湖廣通志》)等上百次戰爭發生於此。南北朝以來,歷代文人在此寫出上百篇傳世佳作,如南朝江淹、何遜;唐代孟浩然、李白、劉禹錫、張志和、韋應物、皮日休、羅隱,宋代王周,明代王一翥、吳國倫,清代鄧漢儀、胡茂祖等都曾以西塞為題,留下名篇。尤以唐代著名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和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為千古絕唱。

西塞山的由來

西塞山風景區主要景點有牌樓、西塞殘雪、古炮臺、北望亭、報恩觀、一線峽、桃花古洞、元真子釣臺(摩崖石刻)、三國古棧道、龍窟寺等。除此之外,民俗活動端午節期間的西塞神舟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40天裡,人們通過扎制神舟、唱大戲、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動憑弔紀念屈原,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

西塞山牌樓

位於西塞山西面山腰。牌坊式門樓上“西塞山”三字由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舒同題寫。全長1.7千米的西塞山公路從牌樓下穿門盤山而上,直達山頂。

古炮臺

由紅石砌成城垛掩體的古炮臺,三門古炮昂然挺立。與此相照應的是七棵蒼松在此以北斗七星的陣勢排列,形成一種肅然古戰場的氛圍。

北望亭

位於西塞山北峰山巔。即孫策、孫權、周瑜閱兵臺,為最佳觀江景點。亭正門“北望亭”三字為樊稼生題寫。亭北面有對聯,上聯:騁懷今古千秋事;下聯:放眼乾坤萬里心。南面亦有對聯,上聯:形勝在吳頭楚尾;下聯:風流於古往今來。該亭面積為167平方米,亭高9.647米。

龍窟寺

在西塞山東邊山下,是唐代遺址。1986年修復。

桃花古洞

在西塞山北側臨江的陡壁間,洞高約3米,上圓下方,形如廟門,洞內並排一大一小兩個石窟。二窟之內,又各有一個頂洞。左窟之上還有一個斜向伸展的小洞,幽秘莫測。傳說是唐代詩人張志和隱居釣魚時休息或避雨躲風的地方。洞門刻有“桃花古洞”四個字。1985年,去古洞必經之險道“一線峽”被拓寬,並安裝了90米長的鐵鏈護欄。洞下是古釣魚臺。


元真子釣臺

唐代詩人張志和垂釣處。可仰觀斷崖石刻、古洞懸江,俯瞰水文三相、千帆競逐。

西塞山鐵樁

在桃花洞右側的磯頭上有一鐵樁,高8.2釐米、寬3釐米、厚一釐米,鐵樁中間有槽,旁邊還有一鍥。傳說是吳王孫皓鐵鎖橫江的遺蹟。

西塞殘雪

位於西塞山南面,崖壁上半段崖壁呈綠色,下半段崖壁一片雪白,似冬日裡未消融的積雪,為江南生態奇觀。萬千鸕鷀翱翔於楚天磯頭,戲鬧於江灣沙洲,群棲於峭壁灌叢,其羽糞妝點出瓊崖玉樹般景緻。原來山崖上棲息著大量鸕鷀鶴及其它水鳥,水鳥們在崖壁頂安家,白色的糞便灑落到下面,沾附於植物及岩石上,經年累月,終成此景。

摩崖石刻

山體東北懸崖之中,曾有不少石刻,如“飛來船”、“鰲魚石”、“虎豹關”、“蛟龍窟”、“雲林得意”、“震標仟仞”以及“鍾崖”、“佛掌”等等,有些已隨歲月褪去。在西塞山臨江面的一塊4米多高的碑石上,刻有每字見方1平方米的“西塞山”三個大字,為明朝進士朱其昌手書。由此東移則有明進士吳國倫的“龍蟠虎踞”摩崖石刻。在桃花洞兩側石壁眾多石刻中,當代書法家楚圖南寫的“西塞山”三個大字,鐫刻在洞左側江崖壁上,每字見方5米,甚為壯觀。

西塞山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