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三十一)

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潘麟先生撰寫的《家門沒上鎖》,於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首次出版發行後,便很快登上人文類暢銷書榜首,先後被國內各大圖書館收藏。2015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再版發行此書。

《家門沒上鎖》是潘麟先生的第一部生命學著作。該書是先生對人生的洞見和對生命的體悟,含有關於生命智慧的問答。

博學之士

我是一所重點大學的博士生,知識上可謂淵博。可每當我在忙忙碌碌地收集材料並苦心冥想地做文章的同時,我總想吶喊一聲:我想走出知識的海洋!因為與知識相伴,我感到的是飢渴,飢渴以後是滿足,然後又是更大的飢渴……身心的自在於我遙遙無期。我想放棄知識的追尋,可是我又如何立身於世?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三十一)

有一個朋友和我聊天的時候對我說:不要以為我掌握了很多知識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了,我明白我自己,我除了學會了維護自己那虛假的自尊以外,我所能剩下的就是一套能辯倒一切人的能力,除了這些,我什麼也沒有,一種空虛感時時向我襲來。

飢渴是什麼?它就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內在的空虛。但我們有一個錯覺說:只要我再多吸收一些知識,我可能就不空虛了。可事實呢?正如你自己所說的然後又是更大的空虛……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激烈變化的時代,雖說我們擁有幾千年的知識積澱,並且與各國文化有著廣泛的交流,但是,當我們這些龐大的知識體系面對日益巨增且艱澀的問題時,它依然顯得那樣貧乏而無奈。在專業知識貧乏的歷史階段,社會中的諸多矛盾也是泛泛的、宏觀的,但是隨著知識專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大,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在超速加大,可見,知識的精確度與矛盾的廣度和力度是同向發展的,是成正比例的。社會要求你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才,社會將解決問題的這一行為稱之為“發展”,但往往情況是這樣的:當你滿懷一腔知識與熱血投入問題之堆時,你卻發現了知識的力量是那麼軟弱與蒼白,你根本就無法解決一個問題。這是使你空虛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知識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但人類的發展卻永遠走不出矛盾之海,而是如同身陷沼澤,愈陷愈深。這是知識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可你卻將解決一切問題的途徑停在了不懈鑽研專業知識上,那麼,你的空虛與無助肯定是一種必然。

就知識與問題而言,問題永遠是新的,知識永遠是舊的。以問題來推動知識的發展,這是知識前進的根本動力,這也是知識在發展中失去了主動性、失去了生命之根的必然表現,這種知識的被動性所造成的人類社會各種行為的失控觸目皆是,這是社會面臨的最大難題,它是整個社會處於混亂無知狀態的總根源。一切問題或矛盾的徹底解決,只有當你認識到了智慧的恆常性以後才可能解決。

每個人都有一個錯覺說:只要我向外佔有了更多的東西,我就會變成富有的;只要我向外佔有更多的知識,我就會變得智慧和幸福。其結果只能如你所說“身心的自在於我遙遙無期”。

在人生中證明什麼東西是對的什麼東西是錯的,很容易。當你擁有或成為這個東西以後,你是越來越輕鬆自在呢,還是越來越沉重和痛苦呢?如果是前者,那麼它一定是對的,如果是後者,它一定是錯的。我很少看到那些擁有很多東西很多知識的人沒有沉重感和痛苦感的,他們外表上看起來可能很神聖很高大,他們的內在真實感受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

知識是一把刀,它既可以幫助你探尋真理,它也可以束縛你對真理的探尋,其中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把握知識。知識可以救你,知識也可以害你。這一點,古人早有發現,“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古人對書本對知識最好的評價。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三十一)

我想放棄知識的追尋,可我又如何來立身處世?

這證明你對知識還有慾望,你對知識還有嚴重的依賴情結。這說明知識給你帶來的空虛感和沉重感還不夠深刻,你對知識本身還缺少足夠的反省和體悟。放下需要成熟,如果這個東西在你身上還沒有成熟,妄言我已經放棄它了是自欺同時也是欺人的言論。道家有一個詞叫做“火候”,這個詞裡有很多深意!有很多事都是要講火候的,火候未到就像瓜果未熟一樣,強行為之只能適得其反。

自古以來,所有的大智者和開悟者都經歷了肉體或心靈的巨大痛苦。我們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也經歷了很多痛苦嗎,為什麼我們不是一位真正的智者或開悟者呢?在我看來是因為火候未到所致。沒有人可以否定每個人在其生活和人生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痛苦經歷,但都沒有達到足夠的深度,強度也沒有足夠的大,只有到了足夠強大的時候,只有到了自己不堪忍受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地就會拋棄它,你自然而然地就會脫胎換骨。此時你再也不會問:如果我拋棄了它,我蛻變了以後,我該怎麼生活呢?

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與強烈地渴求知識都是一種誤解知識的極端做法。這種放棄的做法沒有必要,也沒有任何意義,它是一種推卸責任與義務的逃避行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知識的本質與矛盾產生的根源時,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內心空虛的唯一辦法。因此,我希望你能進入深深的無我中,去很好地沉思一下知識的產生、作用等問題,這樣你將一直追溯到人的本性——生命之境,這時你才能放下你一切的愚蠢想法,在處理生活與工作的過程中永立於生命之境!

你的心靈成長還要再繼續,你在生活中、在人生中、在心靈中、在知識中的成長還要再繼續,你在生活中、在社會中、在人生中、在知識中所經歷的痛苦還要再聚積。只有你的痛苦聚積到了一個足夠的點上,只有你的成長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的時候,你很自然地就會發生質的蛻變!

人們有一個錯覺說:知識是通向開悟的入口。這句話說對了一部分,知識的確是通向開悟的入口,但知識不是通向開悟的唯一入口。事實上開悟的入口隨時隨處都有,並不是你先要達到了一個高度以後才能尋找到那個開悟的入口,開悟的入口存在於包括殺人犯、惡人、酒鬼、知識分子、妓女、聖人在內的所有的人的所有地方和所有時間裡,開悟之門隨時隨地向每個人敞開著!

個人的蛻變需要一個火候,需要一個能引發身心蛻變的點的出現。從開悟中獲得蛻變則不需要火候,只要你能進入到開悟之中,蛻變馬上發生在你的身心裡!

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開悟的時代,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是開悟的階段,任何一個生活的境遇都是開悟的機緣。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末法時代,也沒有什麼正法正道的時代。不要把自己不能獲得開悟的原因推卸給這個時代出了問題。時代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每個人的內部。

每一個時代都是黃金時代,同時也是黑暗時代,歷史永遠不會出現純粹的黃金時代,也不會出現純粹的黑暗時代!任何一個時代裡都有鮮花,同時也有毒草,既有陽光,也有烏雲。善與惡的鬥爭,美與醜的對峙,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是每個時代共有的旋律。與其有時間去感嘆時代的變遷和對未來的悽迷,不如將這些時間拿來作生命的覺醒之用!

《易經》說:“天”時刻垂相於人間,示真理於眾生。

上帝說:我從來沒有離開人們半步,我將自己作為每個人存在的根基。我在世間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傳播生命的天籟之音……

鳳凰食百毒之蟲,不僅不會死亡,反而羽毛會更加豔麗……

麒麟降世的時候,人間將是大同之國……

崑崙大山的瑤池之水時刻從天而降……

一股浩蕩天風時刻吹拂每個人的心田……

洪鐘大呂在天地間早已奏響……

宇宙的子宮正在孕育出新的你、新的我、新的他……

一個小生命體此時正在降臨人間,他努力地試圖說出那無法被說出的,急得他“哇!哇!!”大哭……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三十一)

潘麟先生《家門沒上鎖》(連載三十一)

關聯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