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對時下年輕人而言,高考是青蔥歲月,是焦慮,但是,對1977年及以後幾年的考生來說不一樣,高考幾乎成為破除年齡、婚否、出身,逆轉命運的唯一機會。

時至今日,對平民子弟來說,考高依舊是公平的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恢復高考

(一)1977,恢復高考

1976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國家對此憂心忡忡。“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能行?”鄧公說。

最後,會議決定恢復高考。並對相關工作作了說明和佈署,比如招生對象,可以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統一考試後,根據考試成績,擇優錄取,學生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分配。

1977年冬天,中國570萬考生走進了曾被關閉了十餘年的高考考場,共有27.3萬人被大專院校錄取,並於1978年春天入學。(注意,時間等不及哦,春季開學)

恢復高考制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後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而今,對多數年輕人而言,“高考”是青蔥歲月,是“焦慮”,但是,對1977年及以後幾年的考生來說不一樣,高考幾乎成為破除年齡、婚否、出身,逆轉命運的唯一機會。

時至今日,對平民子弟來說,考高依舊是改變命運的公平白的、有效的好途徑。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上世紀80年代初的深圳

(二)1979,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

1978年前,無數的人冒著生命危險前赴後繼從深圳偷渡香港,政府堵都堵不住。事情傳到高層的耳朵裡,小平同志吸了口煙,說,這邊的人為什麼要背井離鄉跑到那邊去呢?要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

1979年1月,有位香港商人想回廣東開設工廠,廣東地方政府拿不定主意,把這件事上報給中央,小平同志看後,當即拍板,“這件事,我看廣東可以放手幹。”

有了中央政府的批示,廣東把大門打開,港商成批湧入,紛紛在深圳、廣州一帶設立工廠,廣東的經濟一下子盤活了。

幾年月後,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文,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主要目的和意義在於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權限,鼓勵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鼓勵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說白了,就是找一塊臨近香港、澳門的地方搞市場經濟,用事實檢驗市場經濟到底好不好,在中國行不行得通。

此後40年,深圳從小漁村一躍沖天,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和北京、上海、廣州一起並稱為北上廣深,即中國四大一線城市。實踐證明,搞經濟特區是對的。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80年代的小賣部

(三)1980,個體戶悄然登場

1978年以前,幹個體是不被充許的,是不光彩的,做生意幾乎等同於“投機倒把”,弄不好要坐牢的。

1978年後,個體經濟偷偷冒出了頭,政府有意鬆綁。

1980年12月,溫州姑娘章華妹從溫州鼓樓工商所領到了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成為轟動全國的新聞,因為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工商個體戶執照。執照上清楚地寫著:

姓名:章華妹

經營地址:解放北路83號

生產經營範圍:小百貨

註冊資金:150元

領證時間:1980年12月11日

此後不久,全國各地“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賣菸酒的、賣鍋碗的、開館子的、賣服裝的、修自行車的……

“個體戶”這個口子打開以後,中國的民營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當前,數據顯示,民營企業對我國GDP貢獻率高達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新增就業90%在民營企業,來自民營企業的稅收佔比超過50%。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分田單幹的小崗村村民

(四)1982,分田單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爐

1978年以前,每年秋收後,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幾乎家家外出討飯,為什麼?因為人民公社時期,產糧少,吃不夠吃。

1978年底,小崗村18戶農民私下籤訂了一份“大包乾”的生死契約,把田分到個人頭上,種收自主,個人按承包地多少納公糧,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第二年,村裡大豐收,家家吃上了白米飯。小崗村由此成為“中國改革第一村”。

小崗村分田到戶正式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1982年1月1日,中央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肯定了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做法。此後,國家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農民要飯的現象逐漸消失了,部分有頭腦的農民還一躍成了萬元戶,走上了小康之路。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說白了,就是發揮了農民個人的生產積極性,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中國人吃不飽飯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對此,有人說,中國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是人類的一大奇蹟。

改革開放40週年再回首,追憶那些或多或少改變你我運命的事(上

火爆的上海證券交易所

(五)1990,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1916年,中山先生為籌措革命經費,聯合虞洽卿(時為上海大富商)等上海工商界人士,向北京政府申請在上海創辦證券物品交易所,政府沒有批准。1920年,經虞洽卿等人的多方活動,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虞洽卿被推舉為理事長。據史料記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蔣介石等人曾是當時較為活躍的經紀人。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證券交易所停業。

1989年12月,上海市政府主持召開了一次上海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當時背景下的金融改革問題,其中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要不要設立證券交易所以及如何設立證券交易的問題,經過與會代表的激烈討論,最後決定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

據說上海市委領導還特意交待,關於設立證券交易的事國際上要大力宣傳,國內不做宣傳或少做宣傳,以避免分歧意見產生而擱淺。

2015年,中國股票市場市值一度突破70萬億人民幣,有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股市總市值將突破80萬億大關。

股市總量喜人,但對於個人炒股來說,股市如賭場,輸家似乎總是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