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這些國家級傳統村落,承載著你滿滿的鄉愁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鄉愁

beauty╲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說起村莊

印象中是濃濃的鄉愁滋味

海南有很多國家級的傳統村落

這些村莊各具韻味

有的歷史悠久

有的文化深厚

有的名人輩出

有的建築恢弘

這些傳統村落

總有一款可以盛滿你的鄉愁。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1

三卿村【整體保存清代民居建築】

三卿村位於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形成於宋代,約有800多年曆史。地處火山群世界地質公園保護範圍內,為火山熔岩地貌,玄武岩分佈較廣。村莊整體保存有清代時期的火山岩民居建築,房屋都由火山岩幹壘而成,穿鬥式結構。村中小路亦用火山石鋪設,自然古樸。村中有古石門、學堂、炮樓等傳統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古村文化底蘊深厚,有環村古城牆,造型別致的“豪賢門”;有象徵敬惜字紙、敬重文明古風的“敬字塔”;有父老飲、射、讀法之地的“古拜亭”;有民國時期的防禦工事的“安華樓”;還有各種各樣的古碑、古墓群……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海口市石山鎮三卿村的石門——“豪賢門”,已有百年曆史。 李英挺 攝

2

大美村【海南唯一明代建築群】

元代元統三年(1335年),入瓊始祖之一王恂的七世孫王武功遷入今澄邁縣金江鎮大美村。

大美村以其古屋民居最具特色。全村現保存有火山岩石壘砌的“一間三格十柱式”古石屋210多間,佔現有居民建築的75%。其中,有12間古石屋建築工藝精湛,石屋的四周牆均用較大的火山岩方石壘疊而成,方石向外的一面都經過精雕細刻。

村子有12條由石塊鋪設的東西向的古石道,石屋沿石道左右分佈,形成方塊狀,較為整齊美觀。大美村的民居經考證,為我省唯一的至今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明代民居建築群。村內還有明代舉人王贊襄故居、內史坊、內史碑,將軍廟、大美社學、文昌閣等古建築。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俯視澄邁縣金江鎮大美村。 李幸璜 攝

3

美郎村【美榔雙塔石藝精湛】

澄邁縣金江鎮美郎村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

美郎村93%的民居都是木石結構(石是火山石,木是苦楝樹、菠蘿蜜格等材質),每棟房屋由村道相連,連片分佈,保存的基本完好。主要傳統建築工藝採用海南“十柱屋”的特點,石柱礎及木質梁枋雕刻的不多。

位於村東南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美榔雙石塔”石雕工藝精湛,造型美觀,代表了古代海南石雕的傳統技藝。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縣金江鎮美郎村美榔姐妹雙石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幸璜 攝

4

揚坤村【四個村點排成“一”字】

澄邁縣金江鎮揚坤村由綠水塘、雙井、美敬、新村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個村點排成“一”字,略彎,都是火山石建造,石屋和石道,是具有瓊北一帶特色的火山石村落。

村莊內的路巷、房子保持古老的形態,村落環境自然古樸,植被覆蓋率較高,周邊環境生態保存較完好。綠水塘村前、村東南面有百年以上的古榕樹5棵,村後還有幾百年以上的見血封喉樹。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古村落如顆顆明珠,散落在這片富饒的紅土地上

5

龍吉村【明清“貢米”產地】

澄邁縣老城鎮龍吉村入村始祖鄭宋公,官任中憲大夫、雷州同知等職。鄭宋公於宋代慶元年間渡海過瓊,遊覽邁嶺,看見有一巨石狀如龍頭,左右兩側各有一池,似如龍目,遠看猶如一巨龍盤踞嶺上,覺得是風水寶地,因而定居於此,取名“龍吉村”。

整個村落及周邊植被和綠化都很好,水井和水塘都極有特色,整個村落依著山坡龍頭順勢而上,非常壯觀。村中隨處可見綠色植物從火山石的縫隙中伸展它們的根系和枝葉。村子東邊的大榕樹樹齡約600年,高約18米,樹圍8.5米,冠蓋約2000㎡左右,像一把巨大的綠傘。龍吉村所產的“貢米”,明清時期是進貢皇家的特產。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縣老城鎮龍吉村的石屋、石道和石門

6

羅驛村【環島驛的重要一站】

羅驛村位於澄邁縣老城鎮境內,距離海口約25公里,距金江(縣城所在地)約28公里,距老城鎮(原古縣治)約7公里。羅驛村古稱“倘驛”,本是當時在瓊州西道上的一個驛站,後聚居遂羅驛村而成村。

羅驛村的古屋,最大的特色是房牆幾乎全是不規則的火山石所砌成,保留著中華民居傳統的木石結構。在村中的小巷道,幾乎全部鋪上了青石板,狹長而幽深,村中還有36條由火山岩鋪成的石板路。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的火山岩石屋全景。 李幸璜 攝

7

石矍村【“海南馮氏第一村”】

澄邁縣老城鎮石石矍村被稱為“海南馮氏第一村”,是南梁高涼太守馮寶之妻冼夫人渡瓊登岸之地,也是馮氏先祖最初居住之村,立村至今已有1400多年。

據清代海南《馮氏譜牒》記載,石石矍村原為“恭貴鄉封平都一圖四角井村”,後因附近的石石矍港盛產石頭而得名。

石石矍村地處澄邁縣北端,距離海口38公里,老村莊的火山石建築除部分損毀外,大多數保存完好。老村院落圍飲馬塘而建,地勢後高前低,依山坡排列,有依山傍水之意。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縣老城鎮石石矍村地處澄邁縣北端,距離海口38公里

8

譚昌村【現存114間火山岩】

澄邁縣老城鎮譚昌村後有山前有湖,村前有約30畝鯉魚狀的田塊,常年四季有泉水灌入,山清水秀。整個村落用火山岩砌的房屋主體坐北朝南,都是石木結構,全村由三條石道通往各家各戶。村莊有廟宇間、祠堂兩間、古井兩口。

南宋末年,原籍江西南昌的肇基始祖羅榮,從福州任上渡瓊,在澄邁西山之上立村,命名為“譚昌”。

村莊結構佈局可分為火山岩石木石結構傳統民宅區和新村建設發展區的兩個住宅區。傳統民宅區房屋古老,均屬於農村瓦房,其中有近半房屋,至今仍完好保存,現有114間用火山岩石木結構房屋。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縣老城鎮譚昌村的大碉樓

9

道吉村【民居多是四合院】

道吉村位於澄邁縣永發鎮,地處南渡江沖積地帶,村莊坐向座北朝南,夏涼冬暖,前有池塘和寬闊的水田。

民居多為四合院式,入口修建門樓,設門扇以時開閉。同列戶間前後緊密相挨,多以院牆為界。村巷整齊排列,村巷寬度不大,路面鋪設青石板,鄰里往來互幫極為方便,雞犬之聲相聞。道路整潔,排水系統相互貫通,周邊綠樹成蔭,環境優美。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澄邁鎮永發鎮道吉村連排的四合院,蔚為壯觀

10

儒音村【規劃嚴整格局完好】

澄邁縣永發鎮儒音村整村規劃嚴整,石板路縱橫交錯,道路網至今保留完整。傳統民居集中連片,至今都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歷史格局。村落整體風貌優美,民居均為火山岩建築為主。

村莊三面緣水環繞,村前村後還分別有平坦的田洋和坡地,特別是好畔肚的古榕群和水清如鏡的池塘、古井相互輝映,使人流連忘返,古井之水夏涼冬暖,清澈甘甜,皆為火山岩地層礦泉水所賜。雖然家家戶戶都安裝了自來水,但是使用井水的村民還是大有人在。

11

洪水村【“金字型屋”集中之地】

從明代開始,就有黎族居民在洪水村聚居。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四面環山,遍山綠樹,這裡有昌江縣保護較為完好、集中的黎族金字型屋150間。黎族茅草屋冬暖夏涼,是當地黎族人民傳統智慧的結晶,它屬於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形似金字,故稱“金字型屋”。

洪水村沿著洪水古河道兩側分佈,四周環山,有豐富的物質資源,村落旁有大面積的平地用於種植水稻,整體環境適合群居。房屋沿河道兩側並列排布,佈局緊湊,屋與屋之間距離狹窄,只能作為小巷使用;排水則為簡陋的明溝排水,雨水和汙水順著水溝排向古河道。村莊寨牆為樹木枝條綁紮成的籬笆圍成。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昌江縣王下鄉洪水村成片的金字型屋。 宋國強 攝

12

老丹村【古代遺址最多的村莊】

老丹村立村於明代,原稱“丹村”,位於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西南部,處於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崖縣和感恩縣交界地帶。

民居中約有近四分之一為清代和民國時期建造的磚瓦建築,集中在村落中心位置,沿主要村路大致呈自由式+梳式佈局,以單進院落為主,二合院或三合院形式,有門樓(多處已毀),現狀保存狀況一般至差,有些為危房,部分已毀,合院的正屋為“一明二暗”三開間,穿鬥式木架結構,圍護結構為清水磚牆。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樂東佛羅老丹村的民居富有瓊南地域特徵。 於偉慧 攝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樂東佛羅鎮老丹村附近的龍沐灣,風光旖旎。 宋國強 攝

海南这些国家级传统村落,承载着你满满的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