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五言詩或七言詩居多,卻沒有六言詩?

剛剛他爹

為何古代五詩或七言詩居多,卻沒有六言詩?針對這個提問,上面已有幾位好友作了回答,但總感覺到回答貼中所涉及寫作六言詩的詩人和詩句例子比較少,所以回答顯有些簡單,不太盡人意,讓人多少有點遺憾。於是,狂客這幾天根據目前採集到的歷代六言詩的相關資料,經整理後,在此來簡約地來作予個補充回答。在中國古代五言詩或七言詩雖然居多,但六言詩也不是沒有,六言詩和五、七言詩來比,數量要相對少許多。六言詩亦是中國古典詩歌體裁的一種,全詩都是六個字一句,只是在古典詩歌仍歷史長河裡,不太流行而已。六言詩,早在巜詩經》中便已有蔭芽。其後世詩人也偶爾寫過六言四句的短詩。《詩經》曾有“謂爾遷於王都,曰予未有家室”等詩句。曾經歷時十年而寫出著名賦文巜三都賦》,而令洛陽一時紙貴的漢代大辭賦家左思有“計策捐棄不收,合樽促席相娛”的句子。三國孔融有六言詩三首傳世。第一首為:“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借上虐下專威,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第二首為: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第三首為:“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曹植寫過六言巜妾薄命》三首長詩,詩是這樣寫的;( 1 )攜玉手喜同車,北上雲閣飛除。釣臺蹇產清虛,池塘觀沼可娛。仰泛龍舟綠波,俯擢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詠漢女湘娥。( 2 )日月既逝西藏,更會蘭室洞房。華燈步障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樽合坐行觴,主人花舞娑盤。能者穴觸別端,騰觚飛爵闌干。同量等色齊顏,仼意交屬所歡。朱顏歲外形蘭,袖隨禮容極情。妙舞仙仙體輕,裳解履遺絕纓。俯仰笑喧無呈,覽持佳人玉顏。( 3)齊舉金爵翠盤,手形羅袖良難。腕若勝玉珠環,坐者嘆息舒顏。進者何人齊姜,恩重受深難忘。召延親好宴私,但歌杯來何遲。客賦既醉言歸,主人稱露未盡。

另外,嵇康有六言詩十首,每首皆為四句。其中《惟上古堯舜》、巜唐虞世道治》、《東方朔至清》、《嗟古賢原憲》六首,詠古時明君賢相,聖賢高人。表達了對古代聖賢欽敬之意;《智慧用有為》、《名與身孰親》、《生生厚相招》、《名行顯患滋》四首,則是人生經驗教訓的總結,寓有作者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生活哲理。嵇康的時代,“聲律說”尚未出現,但嵇康的六言詩,不僅契合韻律,而且每首皆是四句,具備了六言絕句的基本形式,為六言絕句的出現,提供了基本範式。

南朝謝晦的巜悲人道》,是六言詩歌發展史上唯一的長篇六言古風詩。傅玄巜董逃行歷九秋篇》,庾信《怨歌行》、王褒巜高句麗》等,蓋皆詩出於曹子建,至唐乃變為韋應物、劉長卿、王建諸人之巜調笑令》、《謫仙怨》,梁昭明太子蕭統的《貌雪詩》是最早的六言三韻,其詩云:“既同眐梅所揮,無羨昆巖列素,豈匹振鷺群飛。”北用的王褒的巜高句麗》,亦有六言三韻:“蕭蕭易水生波,燕趙佳人自多,傾懷覆碗口口;垂手奮袖婆娑,不惜黃金散盡,只畏白日蹉跎。”梁簡文帝蕭綱的《倡樓怨節詩》共八句,可視作六言律詩的雛形,到了北周庾信的巜怨歌行》和巜舞媚娘》,則初步具備了六言律詩的基本特徵:“家住金陵縣前,嫁得長安少年。回頭望鄉落淚,不知何處天邊?胡塵幾日應盡,漢月何時才圓?為君能歌此曲,不覺心隨斷絃。”(《怨歌行》)朝來戶前照鏡,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只疑落花慢去,複道春風不還。少年惟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舞媚娘》)

唐人王維有《田園樂》七首(一作輞川六言,第六首作皇甫曾詩)( 1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2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 3 )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4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5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6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童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7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南國露葵朝折。東谷黃梁夜舂,隔漢江寄子安。另魚玄機有六言詩一首:“江南江北愁望,相思相憶空吟。鴛鴦暖臥沙浦,砠矦閒飛桔林。煙裡歌聲隱隱,渡頭月色沉沉。含情咫尺千里,況聽家家遠砧。”除上述所敘之外,魏晉南北朝之後,唐、宋、元、明、清及民國的歷代詩人們都或多或少的寫過一些六言詩,只是由於五、七言律詩絕句及詞曲讀起來較為流暢自然,比六言詩更便於傳誦,所以他們寫的六言詩傳世較少。除了六言詩,還有後人輯寫的六言聯對,狂客在此一併錄入,以便詩聯朋友們參考和學習,分享與收藏。

六言聯對如下:

午倦一方藤枕,晨興半柱名香。

風入松而發響,月穿水以無痕。

秋水長天一色,落霞孤鶩齊飛。

槐國罔分晝夜,漆園何論春秋。

酌酒會臨泉水,把琴好倚長風。

花合蘭侵雲閣,柳陰近隔春城。

命為有基始固,福因斂以逾增。

楓樹溪邊漁父,鳥啼山客猶眠。

遠火滅明戶外,片帆出沒波中。

半幅金荃麗句,數行紅豆新聲。

花塢尊前微笑,柳陰堤畔閒行。

陸績少年懷橘,孔融早歲讓梨。

五桂還分五子,三槐已生三公。

荀令薰香滿座,鄭公曳履傳聲。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目昏茶能解酲,肌冷酒可貼溫。

日月一生易過,乾坤萬古長存。

窗外數聲啼鳥,庭前幾點梅花。

十年雞窗努力,一朝雁塔題名。

風送漁人到岸,雨催樵子回家。


蜀山狂客

文學藝術源於生活。古代田間勞動,就有了歌。歌再經過整理和提煉就成了最初的詩,《詩經》就是這麼來的。後經初步加工,就成了有一定規則的文體☞古體詩(之一)。


一,四言斷句(調)就沒得選擇了,太單調。讀唱起來都是一個味?沒有揚抑起伏。

二,字數限制,無法加修飾語,短句不夠完整,很難充分融入情感色彩。四言湊夠主謂賓都捉襟見肘,過於樸素。

三,若六言,斷句同樣因過於整齊而單調,缺乏變化和節奏感(個人猜測)。所以六言詩確實有,但沒流行起來(王維寫過)。


五言、七言斷句可偶奇搭配,錯落有致,調就出來了,相對也完整。南北朝駢文就是四六句,後終被淘汰。“賦”這個文體也是“詩詞歌賦曲”中唯一不能唱的,只適合朗誦。賦就是多四六字句,最後被詩詞曲幹掉了。

五言、七言最合理的證據或許就是☞古時音律“宮商角徵羽”五音,而不是四音;後變音成了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而不是六音



五言詩興起於漢魏,並納入樂府。曹植和曹丕兄弟倆功不可沒,詩開始進入完整的五言時代。見子健和子桓兄弟倆的《美女篇》。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