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自己有兵,為何還要董卓去消滅十常侍?

柳雙龍

十常侍

何進誅殺宦官,也就是十常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靈帝剛死,董太后和十常侍想要立皇子協為帝,還要剷除何進一黨。當時的何進因為妹妹何皇后得到漢靈帝的寵幸,官居大將軍,基本掌握漢朝中央的軍事和大部分政治力量,自然不甘心任人宰割,於是調集5000御林軍,以袁紹為先鋒,殺進宮內。這一次政治博弈是何進勝了,董太后被廢,十常侍中蹇碩也被殺掉,而張讓等宦官則通過何皇后像何進說情,保得性命。

何進

第二階段是何進殺了董太后之後,袁紹向何進報告說十常侍造謠,對何進不利,勸何進起兵剿滅十常侍。何進聽從袁紹的意見,但卻被他的妹妹何太后(之前的何皇后)招進宮裡罵了一通,何進便徹底焉了。這時候,還是袁紹,他便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詔諸侯入關,這主意得到了何進的認可。但沒想到,董卓的兵馬還沒有進入洛陽,何進便因為何太后詔命,進入宮中時被張讓等殺了,這等結局,也是可悲了。

袁紹

綜合分析下來,我們發現,何進詔董卓入京,一則,是因為自己沒有主見和威望,被周圍的同僚忽悠;二則,是因為豬隊友,何太后,也就是他的妹妹的神助攻。如果不是她三番兩次阻撓何進誅殺十常侍,之後也不會那麼多麻煩。十常侍估計在第一階段就已經被誅殺了;三則,是因為袁紹的謀劃。在研究這一段舊事時,我們發現,袁紹一直身處其間,而且對何進的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何進第一次誅殺宦官時,袁紹當時是司隸校尉,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是何進的先鋒,之後也勸說何進斬草除根,徹底解決十常侍,可惜這一次何進沒有聽從。在第二階段,袁紹便給何進出了詔諸侯入關除賊的主意,這個主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弊大於利,在《三國演義》中,陳琳、曹操當場就反駁袁紹,之後這個主意被採用後,朝廷的官員都走了一大半。這就有意思了,袁紹出這個主意的時候,他真的沒想到後果嗎?以袁紹後面的表現來看,他斷然不是如此短視之人,這裡面的道道就有意思了,諸位怎麼看呢?

董卓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何進的出身非常低微,一直從事屠宰工作。直到他的妹妹何氏被靈帝專寵立為皇后時,他才步入仕途。

黃巾起義讓靈帝慌了神,大肆的賣官鬻爵,讓他身邊奸人林立,卻無可用之才。不得已,他任用何進為大將軍,總鎮京城。由於何進及時剿滅黃巾將領馬元義,搜捕出宮中內應,被封為慎侯。

爾後,他為了進一步鞏固實權,奏請靈帝設立西園禁軍校尉。漢靈帝駕崩以後,西園禁軍校尉首領蹇碩謀誅何進而立皇子劉協,事洩遭露,何進殺蹇碩,立何太后之子為帝,史稱少帝。

少帝即位後,何進權傾朝野。但是,由於何太后偏信十常侍,導致內宮之中宦官當道,外戚的權力不僅得不到鞏固,反而受到了來自宦官勢力的進一步威脅。

隨著宦官與外戚勢力對決時刻的日益臨近,何進準備召集董卓進京剿滅宦官。

然而,就在董卓準備兵馬進京勤王之時,宦官首領張讓設計騙何進進宮,何進慘遭殺身之禍。

隨後,袁紹、曹操舉西園兵馬,大舉攻入宮中,殺盡一切無須之人。宦官勢力迅速消亡,而因為何進的召集,使得董卓成功入京,廢除少帝,禍亂朝綱,由此,諸侯爭霸的局面展開了。


陸棄

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髮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引自《三國演義》

陳琳說,將軍掌握著軍隊,殺十常侍如火爐燎毛髮一樣容易。何必引外兵進京呢?這些外兵進來後,就不是你所能掌控了。

可是何進卻不聽陳琳良言,偏聽袁紹之言,紹曰:

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引自《三國演義》

何進依言而行,下詔董卓進京。何進這是引狼入室,以至於釀成了"董卓之亂"。

那麼何進當時是怎麼想的呢?他為何不動用自己的軍隊呢?



何進的權利是他的異母妹妹何皇后給的,何進原來是個殺豬賣肉的屠夫,只因他妹妹受景帝寵愛,他才以外戚的身份官拜大將軍,說實話,何進對領兵打仗一竅不通,做事又憂柔寡斷,她妹妹受了宦官的賄賂,極力袒護十常侍。也就是說,他妹妹不讓何進對付十常侍,不許何進傷害十常侍,何進不敢動用自己的軍隊,何進也是害怕把事情搞大。十常侍在宮中多年深耕經營,勢力也不可小覷。

"妹妹不許,如之奈何?"何進問計於袁紹,袁紹出了個餿主意,讓外兵進入,嚇唬何皇后,言外之意就是說,外來的諸侯,殺了十常侍與我無關,這不是掩耳盜鈴嗎?

董卓雖然與何進關係不錯,但是董卓沒到京,何進就被十常侍先下手為強殺死了,董卓知道這些情況後,仍然帶兵進京了,這才有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歷史。




秉燭讀春秋

東漢末年,董卓入京事件被認為是天下大亂的開始,也拉開了三國曆史的序幕,董卓能夠順利入京罪魁禍首就是袁紹,後人以此來判斷袁紹昏庸缺少謀略等等不好的評價,其實後人的這些評價無非就是根據後來的歷史進程影響來進行評價的,袁紹其人到底如何還需要我們站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

\n

在董卓入京前東漢王朝存在著三股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士族集團,在之前的鬥爭中不是宦官集團掌權就是外戚集團掌權,東漢後期隨著士族集團逐漸壯大,有迫切進入王朝政治權利中心的需要,這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兩次黨錮之禍是士族集團對宦官集團是恨之入骨,這個時候作為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袁紹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宦官和外戚勢力統統除掉,宦官和外戚雖然士族都不喜歡,但是相比較而言更痛恨宦官,於是一個計劃誕生了,利用外戚勢力把宦官勢力剿滅,順便把外戚勢力也在鬥爭中削弱掉,最終讓士族登上政治權利的中心,看明白這些了下邊就能夠理解那些被我們後人認為的

"昏招"為什麼會出現。

\n

何進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本是一屠夫,靠著妹妹何皇后最終升為大將軍,何家的興起背後也有宦官的影子,後來的漢獻帝劉協的母親王美人被何太后毒殺,漢靈帝要把何皇后廢掉,張讓等一班宦官見有利可圖,為了給自己將來找一個強有力的後臺靠山,就在皇帝面前替何皇后苦苦哀求,何皇后方得確保無事。事後,何皇后非常感激張讓,便作主把她妹妹嫁給了張讓的養子,何、張兩姓結成了親家。這就是何進誅殺宦官時為什麼何皇后強烈反對的原因。雖然宦官是威脅,但是何進起初也並不想把宦官趕緊殺絕,只殺首惡便可,一是因為宦官畢竟幫助過何家,何家內部都也不支持這樣做,二是士族集團可不可靠也說不準,宦官勢力的存在也可以抑制士族做大。這時候袁紹不幹了,整天給何進講梁冀和竇武的故事,慢慢把何進說動了,畢竟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那,顧不了那麼多了先把眼下宦官之患除掉再說,於是去見何皇后,結果又被臭罵出來了,當時的何進也是左右為難,猶豫不定,這一切都被袁紹看透了,萬一何進臨時倒戈,弄不好會發生第三次黨錮之禍,到時候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於是一個千百年來被後人詬病的

"招四方猛將豪傑入京"的計劃出來了,這裡只說董卓,董卓的升遷跟袁家有密切關係,董卓進入東漢中央朝廷視野,是因為被公府徵辟,而徵辟他的人就是當時的司徒袁隗,進入袁隗的司徒府之後,董卓才有機會以羽林郎的身份進入到張奐軍隊中成為一名軍司馬,之後才有了董卓一展身手之地。可見董卓與袁紹的關係不一般,甚至是他們袁家的手下,袁紹很清楚誅殺宦官何進是靠不住的,與之相比董卓比何進要可靠的多,再者,士族想要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手裡必須有軍隊,不光是誅殺宦官,他們的目標還有外戚集團,董卓就被袁紹寄予厚望,在當時東漢之前幾乎沒有軍人干政的事件,這也是袁紹對軍人出身的董卓放心的另一個原因,可惜時代變了,董卓也不是任袁紹擺佈的玩偶,西涼軍人出身的董卓只相信實力。何進之所有能夠採取這個策略,也是為了對外戚集團中反對自己的勢力施壓,何進對董卓也留了一手,在招董卓的同時還召集了其他七支軍隊,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親信來以防萬一,另外何進並沒有打算真招軍隊入京,起初只是想讓各方軍隊駐紮在洛陽外圍,以達到威懾施壓的目的即可,所以才是大張旗鼓的宣揚而不是秘密行事,哪知嚇到何皇后的同時更把宦官逼上了絕路,在何進又一次進宮見何皇后時將其誅殺,何進一死恐怕最高興的就是袁紹了,順勢再把宦官殺絕,長期霸佔東漢王朝的外戚和宦官勢力都被消滅,本以為剩下的就是他們士族的天下了,還沒有來及享受勝利果實的士族集團,就被軍人出身的董卓又在背後捅了一刀,拉開了三國曆史的大幕,直到司馬氏掌權,士族才登上了政治權利的中心。從東漢末年到司馬掌權期間就是士族集團渴望謀求統治地位的一場爭鬥,袁紹只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的失敗只是推遲了士人掌權的時間,士人集團適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早晚是會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心。

\n

假如處在當時袁紹的政治環境中,引董卓入京並不是多麼餿的注意,最起碼在袁紹看來董卓是自家人,假如進京的不是董卓而是皇甫嵩,那後人又該誇讚袁紹足智多謀,力挽狂瀾了,袁紹錯在用人上,人心難測,用錯人並不能說明一個人多愚蠢,站在他的立場想和宦官外戚鬥爭必須介入外部力量,這個外部力量就是地方軍閥勢力。袁紹是一位被三國曆史低估的政治家軍事家,年輕時的表現要比曹操搶眼的多,士族集團人才濟濟,為什麼袁紹能成為士人的領袖,為什麼他能成為十八路諸侯的盟主,並不只是因為他祖上四世三公,這與個人魅力與能力是分不開的,我們不能以個人成敗來評判一個人的對錯,要用歷史的眼光,客觀的態度,理性的分析,瞭解我們真正的歷史。

\n

\n

\n

\n


DJ龍舞

何進自己有兵不假,可是他不僅僅是讓董卓去收拾十常侍,同時發的詔書裡還有丁元、橋瑁等幾支外地比較強大的兵馬,而且也不是讓他們來消滅十常侍,而是給太后逼宮、施壓,將處置十常侍的權利讓渡出來。

何進發跡

何進是個屠夫,在東漢晚期,這樣的職業雖然不入流,但做一個富家翁也沒什麼大問題。張飛就是一個屠夫,按照他的說法,“頗有家資”,劉備起兵時的300鄉勇,這人吃馬嚼的,都是張飛花錢的,等於劉備的天使投資人,所以張飛以後不管犯了多大的錯,張飛只管喊一句“大哥”,劉備也就罷了、罷了。

所以,何進有一份不錯的職業,不過好運氣還在光顧他。他的妹妹因為貌美,被天子選中,還生了兒子劉辨,這在東漢朝廷裡是一個了不得的大事,因為東漢朝自和帝以來,已經長達61年沒有皇子成年了,所以《後漢書》都記載,“東京(洛陽)皇統屢絕”。皇家添丁,普天同慶。何家妹子母憑子貴,做了皇后,何進作為皇帝的大舅哥,也成了顯赫一時的外戚。

按照漢朝的傳統,外戚、宦官輪流掌權,皇帝在背後大搞平衡之術。外戚掌權的基礎是貴族世家的門生故吏,宦官掌權的基礎是皇權,即“口含天憲”,皇帝執政離不了外戚,又不能大權旁落(參見霍光、王莽、竇憲、梁驥等有名的外戚,功高震主甚至欺主),所以就扶持起內廷宦官與外戚爭鬥。漢桓帝鬥倒大將軍梁驥,靠的就是宦官。

宦官當政,為天下士子痛心疾首。因為宦官身體殘缺,心理與常人有異,也沒有子孫後代,因此他們行事乖張,毫無人格、道德底線,加上他們只是懂得迎來送往,阿諛奉承,沒有執政經驗,所以整個朝廷烏煙瘴氣。這些清流就組織起來,攻擊宦官,要求皇帝制裁為非作歹的宦官。皇帝心裡想了:當年朕受到大將軍欺壓,這些士子安在?如果不是這些宦官,朕是否有命活到今天?因此一概不理。宦官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接連發動了兩次有組織的對士子的鎮壓活動,史稱“黨錮之禍”。從此,宦官勢力一家獨秀,同時士子與宦官的矛盾激化,全無調和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何進當了外戚後,好運氣接二連三,鎮壓黃巾軍,外有諸侯聯軍剿殺,內有黃巾軍叛徒向他告密。於是,何進作為項目的總負責人,竟然稀裡糊塗的在4年內就把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起義給鎮壓下去了。因功勞巨大,被授予大將軍,走上了人生巔峰。

何家分裂

東漢朝廷的大將軍沒有幾個善終的,好像有一種魔咒一樣。外戚一旦掌握了大將軍權柄,皇帝就開始防著了。何進總督天下兵馬,可是那都是諸侯們的私兵,或者叫做部曲,漢王朝在地方上的武裝力量,在黃巾軍第一波衝擊下就已經損失殆盡了。因此,何進能夠掌握的武裝力量也就只有京師周圍的駐軍。

漢靈帝為了重振朝廷威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漢制,一個校尉能帶兵2000到5000人,這個在皇命下新編練的一支軍隊,理應由全國兵馬總指揮——大將軍來統領,本來編練新軍的主意也是何進出的。

結果,漢靈帝卻把十常侍安排進了西園軍,還讓十常侍之首蹇碩當了中軍校尉,統領全軍,大將軍何進由於手下沒兵,也要聽從蹇碩的命令。

這樣的人事安排,也太有意思了,漢靈帝這是明擺著讓他的大舅哥跟太監勢成水火。蹇碩心裡明鏡兒一樣,平時也不敢對何進怎麼樣,何進也就揣著明白裝著糊塗過了2年。

公元189年,皇帝死了。

蹇碩很明白,皇帝死了,他就更什麼都不是了,唯一的機會是趁著國喪的機會擊殺何進,另立劉協為皇帝,這樣才可以保住性命。

他也是這麼做的,不過蹇碩雖然是十常侍首領,人緣兒卻不好。十常侍就有2個人出賣了他,把計劃都洩露給了何進,還把何進需要做的應對之策說清楚了,就是依靠何太后(何家妹子升級了),立皇帝劉辨,則大局定也。十常侍中的這幾個人,之所以這麼做,無外乎是想著何家勢力大,想早一點找個靠山。

接下來,蹇碩被殺,何進大權獨掌,天下士子彈冠相慶,大快人心。東漢重名望,很多名士投到何進門下,何進也感到蓬蓽生輝。這些投奔的士子中,有一個叫做袁紹。袁紹有一個同事,兩人都是校尉出身,叫做曹操。

蹇碩被殺,讓這些士子看到了大將軍誅殺宦官的魄力,但是他們還想要更多。因此袁紹就進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不能馬上除掉所有宦官,一旦他們翻過身來,將會大失天下士子之心。

何進深以為然,問計於太后,卻被太后一頓痛罵:我們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在深宮中立足,並不是靠的什麼名門貴族,而是這些宦官們的幫襯。今天把他們都殺了,以後能夠指望誰?指靠誰?何太后除了何進一個哥哥之外,還有一個哥哥,叫做何苗,當時在做豫州牧。何太后甚至動了撤掉何進的官爵,讓何苗來做的心思。

何進被罵的暈暈乎乎的,在府邸袁紹再次獻計:既然何太后護著宦官,何不引入外援,逼迫何太后同意殺掉宦官。何進對名門貴族身份的袁紹所言,深以為然,立刻付諸實施。

何家的分裂,導致何進籌謀良久的誅殺宦官計劃不得不遷延日久,最終造成了朝廷內部的火拼。

京城生變

各地郡守收到京師飛鴿傳書,當下點起兵馬,殺奔洛陽而來。地方實力派,多是世家貴族,在黨錮之禍中對宦官集團咬牙切齒,如今大將軍挑頭報仇,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這麼大動靜,十常侍也是有情報網的人,早早的就知道了。他們明白,一旦外兵進入洛陽,何太后就算是想保他們也由不得何太后了,現在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他們哭著哀求何太后,求搭救。何太后一聽何進做的這事情,立刻就火冒三丈——把她之前說的話當了耳旁風,立刻召何進入宮問話。何進被罵了一通後回到家,又收到宮中傳話,讓他進宮。何進不疑有他,大大咧咧地進了皇宮。剛一進門,就被摁住了,被太監們指著鼻子罵:忘恩負義的東西,我們把你們何家捧起來,就是要當靠山的,現在你們竟然想把我們都給殺掉。我們要死,你也活不了。


何進被殺。宦官們又迫殺何太后,殺何太后之母舞陽君,何氏家族滅亡,東漢最後一個外戚專權勢力被剷除,而漢朝也從此走向了戰亂。

變故傳到何進府邸,急切地等著消息的袁紹、曹操等人大吃一驚,立刻點起兵馬,殺入宮中,將沒有鬍子的男人全部殺掉,宦官勢力隨著何大將軍的隕落,一起從東漢朝廷的政局中消失了。此時,距漢靈帝駕崩,也不過5個月而已。

此後,外戚、宦官都不存在了,地方諸侯的勢力卻方興未艾,東漢朝廷在那一刻,已經名存實亡了。

何進初衷

何進作為大將軍,名義上統領天下兵馬,除了洛陽附近的駐軍,加上西園軍,軍事實力相當可觀,即使做軍閥,也是漢末第一軍閥。

宦官集團實際上對何氏家族的威脅很小,何進未必會如此愚蠢,要與宦官集團拼個魚死網破。究其本意:以宦官集團為餌,釣天下諸侯之兵,匯聚洛陽,以朝廷名義,收天下兵權。以外藩壓力,逼迫中宮讓渡權利。誅殺宦官集團,盡取士子人心。如此一石三鳥,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實現何氏外戚的一家獨大。

可嘆,何進一旦身死,何氏家族立刻遭到毀滅,大漢朝也滑入了覆亡的快車道。


而知而行

漢靈帝死後,戚宦之爭愈演愈烈,朝堂之中合計有六股勢力:

一、以董太后、驃騎將軍董重為首的河間董氏外戚勢力。董太后為漢靈帝之母,撫養孫兒劉協長大,漢靈帝意欲廢長(何太后之子劉辯)立幼(即劉協),與董太后意願相同。董太后與宦官勾結,圖謀廢立。

二、以蹇碩為首的宦官勢力。蹇碩深受漢靈帝信任,被任命為上軍校尉(西園八校尉之一)。漢靈帝不滿何進擅權,欲扶植蹇碩誅何進,並廢長立幼。蹇碩在宦官中權力極大,難免受到其他宦官的嫉忌,最終成為趙忠的棄子,死於非命。

三、以張讓為首的宦官勢力。張讓、趙忠等宦官禍亂朝綱,賄賂公行,又與何進及世家大族勢不兩立,但權力不如蹇碩,又猜忌蹇碩。


四、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何進獨攬朝廷大權,與袁紹等世家大族聯繫緊密,意欲除盡宦官,獨掌朝綱。

五、以何太后、何苗、舞陽君(何進之母)為首的外戚勢力。何家並非鐵板一塊,何進與何太后雖為兄妹,卻是各懷鬼胎。何太后不滿何進擅權,與張讓的宦官勢力暗中勾結,以扼制其兄野心。當然何太后也不願意消滅何進,畢竟何進是何家外戚的基礎,可歷史的力量不是她能決定的。

六、以袁紹、袁術為首的世家大族勢力。袁紹的世家大族掌握了西園八校尉外除蹇碩那支外的其他七支,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掌握了另外一支禁軍。與宦官勢力不共戴天,與外戚何進聯合,意圖剷除宦官。


這六股勢力中河間董氏和蹇碩支持劉協,何氏、世家大族們支持劉辯。張讓等宦官首鼠兩端,最開始與蹇碩勾結,後來反而出賣了蹇碩。掌握軍隊的有:何進、何苗掌握了京師衛戍部隊(北軍)、蹇碩統領了西園軍(禁軍),但袁紹、曹操等在西園軍握有大權、袁術掌握了虎賁(禁軍)。

隨著董太后、董重、蹇碩的滅亡,何進及世家大族掌握了北軍、西園軍、虎賁等,意欲將宦官斬盡殺絕;宦官則賄賂何苗、舞陽君,攀援了何太后,於是何家也分成兩派了。

何進在整個過程中,顯得急躁冒進又優柔寡斷、精謀細算又狂妄大意,最終死於非命。

何進為什麼要殺絕宦官呢?

袁紹說出了緣由,何進雖然控制了北軍、禁軍。但北軍五營傾向於宦官(竇武就死於此)、西園軍原由蹇碩統領,不乏蹇碩餘孽;何進對軍隊難以完全掌控,為防軍隊倒向宦官,須趁熱打鐵,一舉殲滅宦官。

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洩,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勳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韂守,可勿入宮。”——《三國志 魏書 董二袁劉傳》

當然何進、袁紹行為急躁冒進了,宦官控制宮廷,根深蒂固,一旦狗急跳牆,將劇烈反噬,最終何進何苗等均身首異處,軍隊歸了董卓。正如曹吉利所言,“治其罪,當誅元惡”,不可“盡誅之”。
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
但何進如此冒進,卻又優柔寡斷,屢次請示何太后。可能是何進要吸納梁冀的教訓,梁冀跋扈專橫,妄行殺戮;漢桓帝與宦官五侯聯手,誅殺梁冀。何進生怕何太后與小皇帝不滿,將來像霍光、梁冀一樣惹禍上身。

那何太后又如何不願意殺宦官呢?
太后不聽,曰:“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進難違太后意,且欲誅其放縱者。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入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而太后母舞陽君及苗數受諸宦官賂遺,知進欲誅之,數白太后,為其障蔽。又言:“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太后疑以為然。中官在省闥者或數十年,封侯貴寵,膠固內外。進新當重任,素敬憚之,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故事久不決。
原因有:一、何太后與宦官相處得久,只恨欲行廢立的蹇碩一人,對張讓趙忠等無甚大恨。二、宦官根深蒂固,妄開殺戮將導致政治動盪;三、何太后、何苗、舞陽君等與何進雖為一家人,還是不滿何進專擅朝權,欲架空何太后與皇帝。

於是何進既想殺盡宦官,又不想得罪何太后。袁紹及幕僚們精打細算,出了個歷史級別的餿主意:“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這就是借刀殺人。
這次尋得猛將豪傑很多“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此外還讓鮑信、張遼、張楊等出外徵兵,結果是“太后猶不從”。
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已經敗露了,張讓等狗急跳牆,“因詐以太后詔召進”,然後這個精打細算的何進竟然在這時麻痺大意了,貿然進宮,成了宦官劍下亡魂。袁紹發兵報復,最終殺盡了何苗、舞陽君、宦官,白白便宜了進京的董卓。

這帖子我覺得比較清晰的把靈帝去世董卓入京前的政治環境分析了一遍,至於董卓為什麼有兵還招外兵,簡單說起來就是京城禁軍情況複雜兵權分散再加上有太后的支持,特別是當年竇武謀誅宦官,結果北軍傾向宦官結果導致失敗了,用外兵比較可靠,幾路外兵而且當時進京的都不多,中央不亂高層都在的情況下憑藉中央禁軍不會出問題,結果高層全死光,袁紹等人資歷威望壓不住局面,禁軍中的各部都投靠了勢力最大的董卓。我查了一下董卓居然是袁槐的故吏,也是袁紹這幫人支持招外兵入京的,陳琳盧植都反對,至於曹操,
魏書曰: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很顯然貌似被袁紹排擠出決策圈以及宦官之後的身份尷尬的原因,老曹只能暗地裡吐槽嘲諷這般不靠譜的豬隊友。。。

鳳中的樹葉123

因為何進對自己的兵力沒有信心。

何進本身出身屠戶,沒有什麼根基。他能力也平平,靠著妹妹做了皇后,才當上了大將軍。以他的出身、威望、能力,想穩定控制朝政是有困難的。

何進要對付的宦官集團,是東漢中後期最強大的一股勢力。竇憲、梁冀、竇武等很多外戚權臣,都死在這些太監手裡。何進自然是對這些太監很忌憚。

何進自己的兵馬,成分很複雜。他當時剛剛除掉了上軍校尉蹇碩、驃騎將軍董重,收編了他們的部隊。蹇碩是漢靈帝最寵幸的太監,執掌“西園八校尉”,掌握的兵權比何進都多,但還是被幹掉了。董重則是漢靈帝母親董太后的侄子。蹇碩、董重都是劉協的支持者。

不管何進除掉了多少政敵、掌握了多少兵馬,要清除“十常侍”,他都沒有足夠的信心。“十常侍”掌權幾十年,在京城、在宮廷裡有巨大的影響力。包括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弟弟車騎將軍何苗等,都跟太監關係很好,並明確反對除掉宦官。

何進要對付的不僅是“十常侍”,還有臨朝聽政的皇太后(小皇帝自然也聽太后的),還有他的弟弟、手握重兵的車騎將軍何苗,情況非常複雜。拿皇家禁軍去對付皇太后、皇帝,自然是不靠譜的。

所以何進才考慮調集外地兵馬。他是大將軍,有權力節制外地兵馬。而何太后和太監們,一輩子生活在宮廷裡,跟這些外將毫無瓜葛。這些外地的兵馬一到,何太后和太監們就害怕了,太監們都去找何進謝罪。可惜何進做事遲疑不決,讓太監們先下了手。


國史拾遺

漢朝自開國以來就開了個惡例。外戚干政始終貫穿於王朝的始終。東漢的宦官加入進來,與外戚交替控制朝廷,皇帝成了傀儡,大臣明哲保身成了擺設。


漢朝的皇帝,幼小繼位。宗室力量始終成不了輔政力量。小皇帝就依靠母親方面的力量,外戚就走到前臺,成了主宰命運的力量。而後代興起的外戚與先一代爭權固位,鬧成後代外戚痛殺前代,成了又一奇觀。東漢的宦官又勾結外戚,又交替把控朝政,不成了這個怪現象。

何進的妹,何太后需要宦官料理生活起居,需要耳目收集百官動靜,再說宦官們對何家在爭權爭寵方面有恩。所以何進要除掉宦官,何太后馬上反對。何進猶豫不決,不能決斷,就找門下商量,陳琳勸他帶點人,設計捉拿,一下子就解決了。何進沒採納,聽了袁紹的話,讓諸侯帶兵來殺區區幾個宦官。何大將軍居的同意了。宦官的耳目馬上把這消息傳給十常侍。張讓等設計讓何進進宮見太后,在宮城中殺了孤身前來的何進。袁紹等馬上追殺張讓等人,宮中大亂。這時的董卓己在路上。張讓等挾持漢少帝逃出都城,在路上碰上董卓。董卓進京。把持朝政,廢少帝母子,立漢獻帝。

何進無謀害家亂國。


劉一千五

何進是有兵,用這些兵去消滅十常侍也沒一點問題。

但是別忘了,何進的權力,來自於他的妹妹何太后。

自東漢中葉以來,外戚和宦官專權,輪流坐莊,互相攻訐,甚至刀兵相見,已經成為朝廷積弊。

何進作為外戚,手中掌握了兵權,想消滅十常侍,是理所當然的事。

從十常侍這方面講,他們也知道何進是什麼想法,而且密謀採取反制措施,想先下手為強,將何進殺掉。蹇碩就曾經寫信給趙忠說:“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埽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沉吟。今宜共閉上合,急捕誅之。”

雙方的明爭暗鬥,已經到了刺刀見紅的時刻。可以說,誰先動手,誰就能生存。

相比之下,何進的優勢更明顯。畢竟,他是大將軍,天下兵權在握,遠遠勝過蹇碩掌握的那點“禁兵”。

而且,他有何太后撐腰。

可偏偏是這位何太后,不太支持何進的想法。或者說,沒有認識到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中平六年四月,何進在袁隗等人的支持下,逮捕蹇碩,關在牢裡,殺掉。這個時候,形勢對何進相當有利。在做了一系列準備之後,同年七月,他向何太后提出,要把所有宦官都罷免,改用郎官任事。

這個建議合情合理,只要何太后點點頭,天下就是何家“話事”了。可是何太后卻說:“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對共事乎?”也就是說,宦官主管宮內事務,是漢室的老規矩。況且先帝剛去世,她一個年輕的寡婦,怎麼好跟那些士人共事呢?因此,何太后堅決不同意何進的提議。

這可真是婦人之見,完全沒有政治頭腦。

想想也是,何進出身屠戶。作為他的妹妹,自然也不會受過什麼良好的教育和薰陶,又怎麼會有政治頭腦?

何進又急又氣,卻又不能違逆何太后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袁紹等人才給他出了個餿點子:“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請注意,是脅太后,不是脅宦官。很多人不理解,以何進手裡的兵,對付幾個宦官還不容易?還用得著請天下英雄來助拳嗎?錯了,何進引狼入室,只不過是為了嚇唬他自己的親妹妹。於是,“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這是在告訴何太后,大夥都對宦官不滿意,再不讓宦官出局的話,這些人就要造反啦!

結果呢?“太后猶不從。”

何進的希望打了水漂,反而讓宦官們搶了先機,把他給害了。

也許可以這樣說,一個女人的固執,導致漢朝陷入軍閥割據的亂局——當然,這只是個玩笑。


龍鎮

因為何進自身能力不足,本身就不是名士,做事優柔寡斷,沒有立場和主見,被袁紹為代表的士人給脅迫忽悠了。

一.何進謀誅宦官前的形式

何進,字遂高。同父異母之妹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並被漢靈帝所寵愛。何進因此富貴,入仕歷任郎中、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光和三年,何貴人被立為皇后,何進又被拜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起義後,何進被封為大將軍。但是,此時東漢的禁軍系統極為複雜。漢靈帝創立新的禁軍“西園軍”,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曹操此時都在其麾下)。漢靈帝認為蹇碩有武略,除了西園軍以外,讓其為元帥統領各軍,連大將軍何進都受蹇碩節制。

是時,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都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校尉,淳于瓊為佐軍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碩壯健而有武略,特親任之,以為元帥,督司隸校尉以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何進掌握大權,是在蹇碩“忠烈”以後。當時,何皇后生有皇子劉辨,是為嫡子。但是漢靈帝喜歡王貴人生的兒子皇子劉協(即後來的漢獻帝)。太和六年,漢靈帝臨終把劉協託付給了蹇碩,蹇碩自此走上了“忠烈”之路,想率先誅殺何進後立劉協為帝。結果蹇碩的司馬潘隱(也是官宦)素來與何進交好,告密於何進,導致密謀失敗,劉辨順利登基。惶惶不可終日的蹇碩就與中常侍趙忠商議趁著自己手上有兵權而強行幹掉何進。但是,另外一名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同鄉,速來親近何氏,當年何貴人能成為何皇后,郭勝等一干宦官是出了大力的。所以,趙忠、郭勝又出賣了蹇碩,導致最終蹇碩被殺。何進吞併了西園禁軍,京城之內,再無敵手。

東漢以降,外戚執政,士人靠經史入仕管理國家。皇帝為了不被架空,就重用宦官,故東漢政壇,實際是外戚、宦官、士人三足鼎立。東漢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漢桓帝時,外戚大將軍梁冀專權,漢桓帝利用宦官殺死梁冀,從此宦官禍國。士人不滿,批評宦官,結果宦官唆使漢桓帝流放了大批士人,不錄用為官,史稱“黨錮之禍”。到了漢靈帝初年,當時的外戚大將軍竇武本身就是名士,善經史,因此想聯合太傅陳蕃誅殺宦官。結果宦官率先看到了竇武的奏章,劫持漢靈帝,召集尚書發佈詔書說竇武叛亂,率領部分禁軍與竇武的禁軍對峙。結果,時任護匈奴中郎將的名將張奐恰巧率軍回京述職,不明情況的張奐見到詔書後誤以為竇武真的叛亂,率本部兵馬來“平叛”,導致宦官勢力大振,禁軍紛紛棄竇武而去。竇武被誅殺後,開啟了第二次“黨錮之禍”,大批士人再次被流放罷官,有的甚至終身不復錄用。到了漢靈帝末年,由於黃巾之亂,靈帝怕黨錮士人造反,就解禁了一些士人。經歷兩次黨錮之禍,士人和宦官的矛盾已經到了頂點。何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掌握了大權。

二.袁紹的“野望”:何家分裂,何進中計被脅迫

何進殺死蹇碩後,東漢自桓靈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宦官集體認慫的情況。“宦官天團”由於各自利益,兩次出賣蹇碩。何進當上大將軍後,就開始親近士人,重用袁紹、袁術兄弟。同時徵辟逄紀、何顒、荀攸入幕,引為心腹。袁紹出自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士族領袖。其叔父袁隗當時拜太傅,跟何進共同輔政。在宦官集體示弱的情況下,士人似乎看到了利用何進復興的希望。也就是在這時,袁紹開始勸何進誅殺所有宦官,永久解除宦官干政。

進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碩圖己,及秉朝政,陰規誅之。袁紹亦素有謀,因進親客張津勸之曰:“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太后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進然其言。又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其從弟慮賁中郎將術亦尚氣俠,故並厚待之。因復博徵智謀之士逄紀、何顒、荀攸等,與同腹心。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注意後漢書中記載,“袁紹亦素有謀”,也就是說,袁紹想誅宦官不是一天兩天了。那麼,袁紹是如何忽悠大將軍何進“盡誅宦官”的呢?

袁紹復說進曰:“前竇武欲誅內寵而反為所害者,以其言語漏洩,而五營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將軍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名垂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受詔領禁兵,不宜輕出入宮省。”進甚然之,乃稱疾不入陪喪,又不送山陵。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袁紹深知,前朝大將軍竇武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被宦官誅殺這件事,是何進的一塊心病。前車之鑑,何進對誅殺宦官一事心有顧慮。於是,他說竇武被殺是因為禁軍倒戈所致。而現在禁軍都聽何進的,所以沒什麼可怕的。何進本來就心向士人,被這麼一忽悠,就進宮去找何太后商量。其實,何進的想法很不可理解。何家出身卑微,何太后能從貴人變身為皇后,進而太后,宦官是出了大力的。何進也與部分宦官交好,能夠反殺蹇碩也是因為宦官的告密。身為外戚,何家在“宦官天團”集體示弱,且均與何太后交好、何進盡掌大權的情況下,已立於不敗之地,為何要被士族當槍使,“盡誅宦官”呢?個人揣測何進心理,其人本非名士,驟然發跡,就像暴發戶一樣,總想進入“士族”這個“高大上”的圈子,因此想替士人殺宦官,從而名垂青史,畢竟筆桿子是在士人手裡的。

結果,何太后拒絕。何太后說,把宦官都殺了,難道讓我直面士人嗎?“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其實這話的引伸意是,漢家天子為什麼要扶持宦官?就是因為宦官權力來自皇帝,如果沒有宦官,就沒人能制衡朝野。這時,何苗,何太后同母異父的弟弟,時任車騎將軍,掌部分軍權,速來與宦官交好,就聯合太后的母親舞陽君進言說“大將軍專殺左右,擅權以弱社稷”。史載,這二人是受了宦官的賄賂才進言的,太后疑以為然。但是,我認為,以後來何苗再次進言看,何苗應該是知道盡殺宦官的弊病的。漢家歷史上,就發生過王太后引狼入室,王莽以外戚篡位的故事,何太后當然不希望何進坐大,自己被架空。何家權力三駕馬車,已有分裂的跡象。沒主見的何進,第一次猶豫了。

這時,袁紹再次跳了出來,出了個“愚蠢至極”的主意,引外兵入京,兵脅太后。這下,大將軍主簿陳琳看不下去了。陳琳認為,何進手握大軍,居然召外兵進京,這不是授人以柄,人為增加變數 ,製造混亂嗎?後世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在陳琳進諫的話中,又加了句,“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這句話就很明顯了,陳琳在勸何進,你要幹就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臉皮,當機立斷,太后也只能默認事實。曹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據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曹操聽到要召外兵進京後,笑著說,沒必要殺盡宦官,宦官權力大是皇帝寵信,你想壓制他們殺了首惡就行了,一個獄卒就能辦到的事,你卻大張旗鼓的召外兵進京,這不是告訴宦官你要殺他們嗎?宦官會坐以待斃嗎?然而何進不聽,召董卓等軍屯駐洛陽周圍。兵鋒脅迫太后之勢初步形成,但是何太后仍然不同意殺宦官。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主簿陳琳入諫曰:“《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無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進不聽。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太后猶不從。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這時候,車騎將軍何苗開始勸何進與宦官和解。其實,何苗說的句句都在點子上。何家出身卑微,跟宦官關係千絲萬縷,多有恩惠。國家的是,誰又說的清楚?為什麼我們外戚何家非得殺宦官呢?聽了何苗勸說後,何進第二次猶豫了。這時候,袁紹又給了何進一劑強心劑。注意,後漢書記載的“紹懼進變計,乃脅之曰”,袁紹終於露出了真面目,“引外兵入京”這麼愚蠢的主意,袁紹難道不清楚嗎?不是的,袁紹其實一石二鳥,外兵進京,表面上是脅迫太后,其實也脅迫了何進啊。兵勢已成,傻子都知道你何進要殺宦官了,你還想收手,可能嗎?何進終於被袁紹忽悠的,進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境地。何進這個大將軍,當得真的很可悲。

苗謂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進意更狐疑。紹懼進變計,乃脅之曰:“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三.宦官最後的反擊:何進身死,天下大亂

騎虎難下的何進,命令董卓等將領進兵馳援,以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王允為河南尹,全面控制京師。何太后,終於害怕了,罷免了所有的中常侍小黃門。這時候,宦官們,集體去找何進謝罪,任憑何進處置。這時候,何進居然手軟了,讓他們告老還鄉。可見,何苗對何進的勸說還是起到了作用,此時,何進只想趕走這些宦官,並不想誅殺他們了。袁紹請求殺了他們,何進沒有允許。於是,一直在給何進下套的袁紹,偽造何進的命令,讓各地逮捕這些宦官的家屬。

進於是以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紹使洛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欲進兵平樂觀。太后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唯留進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諸常侍小黃門皆詣進謝罪,唯所措置。進謂曰:“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

後漢書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欺負人,太欺負人了。宦官體內僅存的雄性激素在燃燒。自桓靈以來,我們宦官揮一揮手,強如竇武,都灰飛煙滅,士人集體流放黨錮。現在,我們一退再退,你何進為何又咄咄相逼呢?自靈帝時代就受寵信的大宦官張讓,其兒媳婦是何太后的妹妹,於是讓她傳話給太后之母舞陽君,說想再侍奉一下皇帝和太后,然後就死而無憾了。結果何太后又把諸位宦官召了回來。

幾經反覆,猶猶豫豫的何進,這時候才下定決心要誅殺宦官。結果,在上奏何太后的過程中,讓張讓聽到了,於是張讓矯詔,召何進進宮,痛斥何進,“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最後何進被殺死於宮內。一直被當槍使的何進死了,何進部將吳匡、袁術起兵,太傅袁隗也走上前臺,協助盡殺宦官,甚至連臉上沒有鬍鬚的都沒有放過。何苗,本來也一起舉兵,和袁紹一起引兵捕殺宦官趙忠(曾經把蹇碩出賣給何進那位)。結果,吳匡認為何苗素來和大將軍不合,就煽動士兵,說殺大將軍的就是車騎將軍何苗,何苗最終被亂軍所殺。到現在為止,一切都很清晰了,

在這場博弈中,在袁紹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挑唆下,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袁紹等為代表的士人報了兩次黨錮的仇,終於贏得了勝利。

但沒想到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董卓,當世梟雄,進京後居然一舉鎮住了諸位手掌兵權的大佬,皇甫嵩、袁紹、袁術等不是交出兵權,就是出逃,何進之兵盡歸董卓。從此,漢家天子賴以維持政權的外戚、宦官同時退出歷史舞臺,東漢天下大亂,進入了軍閥時代。而精心策劃了這一切的士族高門,卻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能依附於軍閥。

總之,是何進的無能,造成了東漢末年的亂局。但是細細品之,袁紹這種士族高門,才是造成東漢末年亂局的始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